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不同条件下的正负电晕充电,等温表面电位衰减测量,热刺激放电(TSD)电流谱分析和热脉冲技术,首次研究了偏氟乙烯(VDF)和三氟氯乙烯(CTFE)共聚物P(VDF/CTFE)的驻极体性质,结果指出:共聚物驻极体的空间电荷热稳定性明显优于PVDF;TSD谱分析说明这种材料驻极体也是极性驻极体,即体内同时包含有偶极和空间电荷。本文还对样品的正负电晕充电后的电荷储存稳定性做了对比;研究了材料的能阱分布,确定了样品在不同温度电晕充电时平均电荷重迁移规律。  相似文献   

2.
通过栅控恒压电晕充电,等温表面电位衰减测量.电荷TSD(charge TSD)和热刺激放电(Thermally Stimulated Discharge.TSD)电流谱分析,首次研究了以聚四氟乙烯(PTFE)为基的偏氟、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三元共聚物P(VDF—TFE—HFP)构成的双层膜的驻极体性质。TSD电流谱分析说明这种复合驻极体材料是极性驻极体,即体内同时包含有空间电荷和有序取向的偶极电荷。实验结果还指出:通过对双层膜系的PTFE面充电形成的驻极体的空间电荷热稳定性明显优于传统的铁电聚合物驻极体PVDF。适当提高充电温度和充电后的等温老化储存可以改善电荷稳定性,由于该三元共聚物的高弹性柔量(顺度)和双层膜拥有的优良电荷储存能力,其压电活性高于PVDF.  相似文献   

3.
Si基多孔SiO2薄膜的驻极体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控制制备工艺条件和充电参数,利用相应条件下样品的等温表面电位衰减,开路热刺激放电电流谱等。考察了利用溶胶-凝胶(sol-gel)方法制备的Si基多孔SiO2薄膜的驻极体性能,分析了各种工艺参数与蓦主极体性质之间的联系,同时利用Gauss拟合及初始上升法对薄膜驻极体的电荷阱深度进行了估算,实验结果表明,反应物中水的含量对薄膜驻极体的陷阱分布具有调节作用,估算出负电晕充电SiO2薄膜驻极体电荷的活化能为0.3 eV和1.0eV;环境湿度对电荷储存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降低栅压可以提高SiO2薄膜驻极体的电荷储存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经栅控恒压电晕充电的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驻极体的电荷稳定性,并将其与几种重要的驻极体材料的储电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ETFE薄膜驻极体具有优良的电荷储存稳定性,负极性ETFE的电荷稳定性明显优于正极性样品。热处理工艺能明显改善ETFE驻极体的电荷储存寿命。本文还估算出两种极性ETFE驻极体的陷阱能级的活化能,阐明脱阱电荷的输运特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控制溶胶-凝胶(sol-gel)工艺条件,利用相应条件下样品的红外光谱,等温表面电位衰减,开路热刺激放电电流谱等,考虑了Si基多孔SiO2薄膜驻极体体内沉积的空间电荷的储存稳定性,分析了各种工艺参数与薄膜驻极体性质之间的联系。实验结果表明,反应物中水含量对簿膜驻极体的电荷储存稳定性及陷阱分布有一定的影响;烧结温度和时间对电荷的储存稳定性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栅控恒压正电晕充电后的聚四氟乙烯薄膜驻极体的电荷输运特性,并对其电荷储存稳定性加以改善.结果显示在约100℃以下的较低温区和高于180℃以上的较高温区内慢再捕获效应控制着脱阱电荷的输运;而在100~180℃的温区内由慢再捕获效应过渡为快再捕获效应后再回到慢再捕获效应.经改性后的正、负极性PTFE薄膜驻极体不仅具有相近的电荷储存密度,而且在一定的温度区间内它们的电荷储存和衰减呈现类似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江键  崔黎丽 《功能材料》1993,24(1):80-84
本文讨论了恒流电晕过程中环境湿度对聚酰亚胺驻极体表面电位建立的影响,分析了恒压充电后环境湿度对聚酰亚胺驻极体电荷储存稳定性的影响。利用热脉冲技术研究了不同湿度下电晕充电的聚酰亚胺薄膜沉积电荷平均深度向背电极的迁移规律。  相似文献   

8.
宋聚平  沈绍群 《功能材料》1999,30(6):646-648
本文讨论了在不同充电参数条件下的恒恒流电晕充电的Si基SiO2薄膜驻极体的空间电荷储存稳定性,并和栅控恒压电晕充电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利用电容-电压(C-V)分析技术确定了空间电荷重心的漂移,并利用等温表面电位衰减测量,开路热刺激放电实验及C-V分析技术讨论了Si基SiO2薄膜驻极体的空间电荷储存和输动特性。  相似文献   

9.
聚丙烯驻极体在充电期间和充电后电荷在体内的输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键  夏钟福 《功能材料》1992,23(4):206-210
通过正负常温和高温电晕充电和常溫充电后不同温度下热老化后的热刺激放电(TSD)电流谱的测量,研究了聚丙烯(PP)突出的驻极性能及其电荷的贮存稳定性问题。利用热脉冲技术确定不同温度下注极后电荷重心的迁移规律,分析了脱阱电荷在体内的输运模式,显示出脱阱电荷在聚丙烯驻极体内的输运具有快捕获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采用高温熔融粘合工艺和电晕注极方法制备了由多孔PTFE/FEP复合而成的空间电荷驻极体压电膜.根据Kacprzyk等人提出的复合驻极体膜的压电模型,结合等温表面电位衰减和压电系数衰减测量结果,研究了制备工艺对复合膜压电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压电效应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捕获在材料中电荷密度的大小,还与被捕获电荷在材料中的存在形式和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1.
陈钢进  肖慧明  王耀翔 《功能材料》2006,37(10):1523-1526
自20世纪70年代空间电荷驻极体压电性概念被提出以来,开发新的聚合物压电材料一直是驻极体界研究的热点.这类材料的压电效应产生机制与传统的极性聚合物压电材料不同,是由于空间电荷在机械应力的作用下非对称性地向电极移动所致.本文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对具有闭合型或开放型空洞结构和"软"、"硬"复合有机聚合物驻极体压电膜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进一步开展这类材料的研究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具有开放性孔洞的聚四氟乙烯(void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多孔膜和PP蜂窝膜(polypropylene cellular)的驻极体行为和压电活性的温度效应。研究结果指出:和PP蜂窝膜驻极体相比.PTFE多孔膜驻极体呈现出突出的电荷储存和压电活性的温度稳定性;研究了这类稳定性的驻极体和材料的结构根源。PTFE多孔薄膜驻板体这种压电活性的温度稳定性主要依赖于这类驻极体材料电荷储存及材料的本征性能(如力学性质等)的温度稳定性。实验结果还说明:PTFE多孔膜突出的压电系数温度稳定性使它大大扩展了以包括PP在内的空间电荷型多孔膜研制的压电功能元器件的耐温要求。本文还讨论了环境因素(如相对湿度)对这类功能膜压电活性的影响,分析了环境湿度对压电活性影响的结构根源。  相似文献   

13.
基片掺杂与热氧化SiO2薄膜驻极体的电荷贮存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志强  倪宏伟 《功能材料》1999,30(5):500-502
运用干-湿-干温热氧化工艺,在4种不同掺杂类型的单晶硅基片上,制备成功非晶态SiO2薄膜驻极体。恒栅压电晕充电,等温表面电位衰减及热刺激放电实验表明,不同类型基片的SiO2薄膜其电荷动态特性差异较大,基片的掺杂成份和掺杂浓度直接影响基上二氧化硅驻极体枳地存稳定性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大而有所下降,TSD放电电流峰的形状与位置也会随着掺杂成份和浓度的变化而改变。分析表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掺杂成份在  相似文献   

14.
肖慧明  温中泉  张锦文  陈钢进 《功能材料》2007,38(8):1297-1299,1303
驻极体微型发电机是近期提出的微电子机械系统开发中的一个新领域,驻极体电荷稳定性则是影响驻极体微型发电机性能的关键.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方法制备SiO2/ Si3N4双层膜,采用电晕充电和热极化方法对材料进行注极形成驻极体,探讨了器件加工工艺及存储环境对双层膜驻极体电荷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晕充电后SiO2/ Si3N4双层膜的电荷存储稳定性明显优于SiO2单层膜;传统的电晕注极方法仅适用于大面积驻极体的制备,但对微米量级的材料表面不适用;微器件制备的工艺流程对驻极体电荷稳定性有显著影响,但存储环境对热极化驻极体电荷稳定性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5.
A new family of cellular polymers-that, upon appropriate charging, reveals interesting piezoelectric properties-has been developed recently. Its major characteristic is thermal stability up to high temperatures, which broadens the potential field of application. These materials become electrets upon charging under high levels of electric field. Investigation of charging mechanisms is fundamental to reach optimization of electret and piezoelectric properties. This paper presents results and considerations relevant to contact charging of these new materials, pointing 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partial discharge and space charge formation, as well as time and temperature stability of electret properties. The concepts of threshold for partial discharge inception and space charge accumulation, the modeling of avalanches in cavities, and the rate of charge generation are exploited trying to explain charging mechanism and, therefore, they provide useful indication for optimization of material manufactur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