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11)
"读写一体化"教学可以打破英语教学中阅读和写作之间的鸿沟,实现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的融合,对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价值。结合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理念,"读写一体化"的活动设计可以从语言知识、语篇类型和主题语境等角度来实现读与写的结合,从而实现以读带写、读中学写、以写促读,提升读写能力。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2)
读与写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部分。可是,传统灌输式课堂让读与写分开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也不利于语文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实现。所以,新时期的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以读促写"活动的价值,要通过读与写的结合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进而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25)
<正>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以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沟通、书本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体活动,体现听、说、读、写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其中,主题的开发与设计是保证语文综合性学习质量的前提和关键,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灵魂。没有主题,活动就会失去方向,活动内容就会零散,也就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开发和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呢?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22)
语境,指对某种语言的学习环境。母语比外语容易学,其根本原因是语境问题。语言学习,贵在实践。创设英语训练语境的"五个一"活动,具体形式为"每课一听"、"每课一说"、"每日一写"、"每周一读"、"每旬一作"。创设"五个一"活动的实践训练语境,其实质就是增多语言实践训练量,其效益在于抓落实。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4)
<正>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读"为主线。那么,在语文课上,学生到底应该如何读呢?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我通常是围绕主题进行单元整体阅读教学,先确立简单而明确的学习目标,之后采用"研、品、写、展"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大量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阅读的自主性和思维的独立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一面》分别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初识鲁迅"单元的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篇文章都是抓住语言、动作、神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21)
初中开展"新语文主题阅读"是必要的与可行的。"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培养的主要的能力,主题阅读就能够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主题阅读是一场阅读的革命,使我们开阔视野,不断积累。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46)
<正>在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中,引入"读写绘"模式,让学生边读、边讲、边画,将读写与绘画结合,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读写绘"模式是融合读书、讲故事、绘画表达、写作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读为基础,写与绘的衔接便于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写话能力;读是输入,阅读不同文本,汲取营养,为后续的写与绘做铺垫。写是输出,将阅读后的想法、情感表达出来;通过绘画的方式对绘本进行创编、改编,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35)
本文试图从定义语境出发,将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并结合课程标准对语境利用的要求,分别从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考"等方面分析了语境与其关系及运用建议。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3)
在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写作教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近些年来,许多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中发现阅读活动的开展可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因此,"以读促写"该教学模式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基于此,主要立足初中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谈一谈如何实现"以读促写"模式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32)
<正>吴忠豪教授指出:"对小学生来说,学语文首先就是学语言——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教学内容上,应变‘理解课文’注重为‘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我们就要在阅读教学中活用教材、读中积累、以读促写,把读与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本文主要从两方面进行阐述,一是读中积累,以读促写。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在阅读理解文章大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