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金属矿山地下开采容易造成局部地压活动显现,而频繁的地压活动容易对井下围岩及生产设备造成破坏,对安全生产构成一定的威胁。通过矿山开采现状及井下地压活动的表现形式,从岩体内部地质构造弱面、采空区、无序开采及爆破震动等方面分析矿区地压活动产生的原因及规律,并针对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地压活动控制措施,可有效控制地压活动现象,对矿山地压管理及保证矿山安全开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地压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肖清  吴速英 《金属矿山》2008,38(6):80-81
针对井下开采地压测试技术的应用,对矿山地压测试应用进行了分析评价,提出了以ARM嵌入式系统及常规地压监测系统在矿山建立微震监测系统,通过进行不问断数据信息采集、三维背景应力场分析、依靠网络技术传输,从而实现对深部地压活动进行实时监测预警,更加及时可靠地指导矿山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3.
地压是地下采矿工程中的一个专用术语。通常把井下巷道开挖及采矿过程中发生的围岩变形、支护破坏、巷道片帮、矿柱失稳、采场冒顶等现象统称之为地压。实际上地压指的应该是弓!起各种地区现象的地层压力。可以说,地压是一种作用力;地压现象是该力对围岩或支护的作用所显现的结果;地压活动则是产生这—结果的整个变化过程。在矿山生产中,由于对地压规律认识不清,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地压活动,往往给生产安全造成威胁,甚至带来灾难。锡矿山矿务局南矿长期来采用房住法开采缓倾斜矿体,由于多年开采留下大片空区未处理,曾先后三次发…  相似文献   

4.
我国民采矿山的矿体埋藏浅、空区分布复杂,地压灾害事故时有发生。针对传统地压监测手段存在的缺陷,将微震监测系统应用于浅埋矿山,并对地压活动规律及灾害预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微震监测系统能够三维实时反应井下地压活动状况,据此可有效识别和圈定地压活动风险区域,对于矿山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里伍铜矿采用空场法开采,井下采空区面积较大,为了掌握岩体稳定性的变化情况,对大面积采空区失稳事件进行预测预报,根据矿山现场实际情况设计了地压监测方案。通过开展地压监测研究,获得了大量的观测数据,有效指导了矿山安全生产。地压监测结果表明,目前里伍铜矿井下岩体稳定性整体良好,短期内发生大规模地压活动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矿山地压人工监测方式的滞后性与精度较低等问题,设计了一套先进的矿山地压在线监测系统,并在某铁矿进行了成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地压监测的时效性与准确性。同时,经过数据挖掘与深入分析,得出该矿井下开采活动对地压活动的影响规律,为指导井下安全开采与采场爆破参数优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矿山开采过程中地压显现对采矿的影响,结合现场开采情况及地压现状,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水平开采后的地压分布区域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围岩所受的拉压情况不同,白云岩基本不会发生拉压破坏,而黑破岩、砂岩及含矿白云岩岩体很可能发生拉压破坏,尤其黑破岩的抗拉压强度较低,很容易发生破坏,造成在黑破岩中的巷道支护困难;随着深度的增加,上部地应力也逐渐增大,对安全生产有重要影响,需特别重视地压管理措施的实施.研究结果对矿山安全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建议矿山后期开展地应力测量,完善地应力分布规律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
针对金川集团二矿区深井开采(采深超过1 000 m)地压显现较为明显的现状,在井下建立了深部地压在线微震监测系统,实现了对矿井地压活动的全天候连续监测分析,提取了金川集团二矿区深部开采产生的各种微震监测信号特征、识别模型和有效岩石破裂微震信号,得到了微震事件空间活动规律,揭示了深井开采地压分布规律,有效保障了矿山安全开采。  相似文献   

9.
张龙  石峰  赵宗义  王平  白登荣 《采矿技术》2021,21(3):142-144
天湖铁矿岩体硬度较大,井下水平构造应力较大,开采深度大,极易发生岩爆等动力灾害.为分析开采过程中各中段岩体稳定性规律,采用微震监测技术进行台网优化设计,最终建立了定位误差约为10 m,灵敏度为?2.6震级的地压监测系统.该系统能够满足矿山安全生产监测的需求,基于监测微震事件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圈定潜在地压灾害区域,对岩爆等动力灾害进行预测.地压监测系统在天湖铁矿得到较好应用,为矿山安全管理及地压灾害预防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留矿法嗣后充填开采中的地压活动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湖北大冶石头嘴矿区开采中出现的地压活动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表明工程地质条件、地应力的分布、采场布局方式、采场开采顺序、充填活动等是影响地下开采矿山地压活动的主要因素.在采取一系列监测与控制措施之后,矿山的地压活动得到基本控制,矿山的安全生产得到了恢复.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预防深井地压灾害,对某深井开采矿山开展了地压活动研究,对其宏观地压现象进行了统计,并对其初步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该深井矿山浅部区域的地压活动主要受地质因素以及工程因素的影响,而深部区域除此之外,还受采深的影响。巷道离采场越近,越容易受到开挖扰动的影响。随着该矿山开采深度的增加,地压活动现象越来越明显,且深部区域地压活动明显比浅部区域地压活动更为频繁。  相似文献   

12.
新疆阿舍勒铜矿为了提高矿山生产能力,采用多中段同时强化开采,由于矿体整体稳定性差,浅部开采留下大量的采空区,深部(600 m中段以下)矿体走向长度短,地应力大,采场布置集中及受多次采掘影响,造成深部采场地压活动突出。因此,在矿山建立了一套24通道的微震监测系统。采用5次人工放炮手段调试系统的定位精度,系统定位误差控制在10 m左右,能够有效地监控矿山的地压活动,为矿山有序生产提供了安全保障手段。  相似文献   

13.
陆刚  廖小康 《采矿技术》2015,(1):47-48,60
分析了北山矿残矿开采区域的采空区稳定性和地压活动情况,建立了声发射监测、应力在线监测和顶板岩层移动监测系统,通过对多种地压监测手段的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该区域的地压活动进行了评估,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4.
冲击地压是矿山开采中发生的煤岩体动力灾害之一,随着煤炭开采深度和开采强度的不断增加,冲击地压问题日趋严重。在近距离煤层开采中,上部煤层开采对下部煤层巷道合理位置的确定与开掘时间的选择是工程面临的重大问题。两煤层应力的叠加、能量的积聚,造成冲击地压发生的强度增大,危害更加突出。因此,研究近距离煤层开采冲击地压防治技术,对于保证相似条件的煤矿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红山铁矿地压综合监测系统的初步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微震监测系统、常规地压监测网及围岩变形自动监测及报警系统在多区段大规模开采的大红山铁矿的初步应用研究.对钻孔应力计在安装初期自身所受多种应力所表现出来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适应期应力分解为几个主要组成部分的构想.对矿山地压近阶段安全进行了分析评估.利用定期测量实地数据和依靠光缆及网络技术传输的实时数据信息,实现了对矿山地压活动的监测预警,并有效可靠地指导了矿山安全生产.综合地压监测技术将在今后的矿山安全管理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漂塘钨锡矿开采历史悠久,地压活动频繁,为了深入掌握井下地压活动规律,有效预测地压灾害,矿山构建了41通道微震监测系统,实现了对井下地压活动的实时监控,工程实践表明,该系统能有效识别和圈定逐渐形成的岩石微破裂聚集带和地震成核风险区域,通过对比分析地压灾害前后的监测指标演化特征,视体积、能量指数等指标可以作为地压灾害的前兆性特征指标;通过研究获知,与深井矿山相比,地压灾害发生时能量释放突变值的数量级较小,没有大震级事件产生,这表明钨矿采空区地压灾害的发生可能更多受控于岩体结构面。  相似文献   

17.
某铁矿西矿区因地压活动造成巷道变形破坏较为严重,影响矿山的安全生产。经现场调查矿山地压显现特征,分析了地压产生的机理,找出主要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四项综合治理措施,实施后取得较好的效果,恢复了矿区正常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广西大厂矿区采矿诱发的地压与微震灾害预防问题,在"十一五"期间进行了"92号矿体开采区域灾害微震监测与灾害控制"专题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总结了矿山开采过程中地压活动特征与微震诱发机制,介绍了矿山地压与微震分析和预防方法,为矿山安全生产提出了有效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黄山铜镍矿30#矿体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井下围岩节理裂隙发育,围岩破碎明显,局部已出现片帮及冒顶。本文根据矿山岩体岩性、节理裂隙发育及实际开采情况,对监测方案进行了设计及优化,并建立了地压监测系统。通过对微震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研究基于微震事件岩体应力及变形的变化规律,为矿山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20.
<正> 六十年代以来,江西省钨矿山共有九矿十个矿区出现过31次较大规模的地压活动。通过我所和其它兄弟院所、有关矿山多年来开展的地压科研工作及生产实践证明,江西钨矿上部开采中段的地区活动是在一定的基本条件下发生的,其主要表现形式多为由开采形成的急倾斜脉群矿山工程结构体,在一定的因素影响下,沿结构弱面向采空区滑移与崩塌;这种滑移与崩塌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据此,可把地压活动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观测预报与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