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黄晶 《广西轻工业》2013,(11):118-119
从民族文化视野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藏区地域文化,重点是从建筑、服饰中提取的藏式纹样进行特征分析,分别从造型元素、符号特征、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研究,并结合产品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探讨藏式纹样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虎头帽是中国传统民间儿童服饰中典型的童帽样式之一,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寄托着长辈对未来一带的殷切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同地区的虎头帽代表着该地区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审美意识。文章选择千阳虎头帽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造型、图案、色彩三方面的艺术特征来了解千阳虎头帽的内涵和地域民风民俗,由此更好地将千阳虎头帽继续传承发扬下去。  相似文献   

3.
蟳埔服饰是闽南民间传统服饰,具有珍贵的文化审美及传承价值。通过实地考察、观摩蟳埔女传统服饰制作过程、对大量各类服饰实物进行研究,得到蟳埔服饰更加准确的信息。文章对讨蚵装、大裾衫、宽腿裤形制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蟳埔渔女服饰文化内涵。蟳埔渔女信奉妈祖文化,其服饰有着朴素的审美情趣,功能性特征显著,已成为区域族群文化的象征。研究表明,蟳埔服饰既是闽南民间传统服饰的重要分支,与其他传统服饰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同时更是独立的个体,具有本地区鲜明的服饰特色及厚重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服饰包括服装和配饰。在种类繁多的配饰中,赣南客家人尤为钟情银饰,形成了具有自身造型特征、族群标识和身份认同感的银饰文化—赣南客家传统银饰文化。文章从探寻赣南客家传统银饰的类型出发,研究其不同的分类及文化生态特征。赣南客家传统银饰类型丰富,造型多样,由头饰、颈饰、手饰、服饰挂件、足饰等组成。它贯穿于客家人的生命长河,也渗透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具有吉祥文化、民俗文化和多元融合文化等文化价值,形成了传承性、融合性、功能性等文化生态特征;它穿行于艺术与文化的维度,兼具审美与文化价值,既是赣南客家族群社会发展与构造的历史记录者与见证者,也是构建国家非遗项目“传统服饰(赣南客家服饰)”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5.
安徽池州傩戏服饰文化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炜  杜兆芳 《纺织学报》2015,36(5):89-92
以安徽池州傩戏服饰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考查及实物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池州傩戏服饰的构成、特点及其在傩文化中的功能。通过对服饰外在符号的审视与解读,探究隐藏其背后的服饰文化内涵。池州傩戏服饰承袭中国传统服饰形制,是傩文化外在的表意符号;傩戏面具受到民间信仰的影响,呈现多元化傩神组合,面具造型受池州地域佛文化的影响,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池州傩戏服饰特点自然质朴,传达池州乡民朴素自然的审美意识;服饰色彩及纹样表达祈福纳吉意愿,构筑傩文化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6.
儿童虎饰作为民间常见的儿童用品,不同地域背景下儿童虎饰的装饰纹样、造型特征和色彩风格都别具特色。文章基于艺术表征视角,以荆楚地区的儿童虎饰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梳理、田野调查、采样绘图等研究方法,整理与分析荆楚儿童虎饰相关的实物作品,进一步探析其历史溯源、造型特征、装饰工艺等方面的文化意蕴与艺术价值,为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从虎纹饰的色彩及文化特质角度阐述了虎纹饰的特征,为现代服饰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丝绸》2015,(11)
徽州文化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服饰图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与徽州文化博物馆63件徽州地区服饰刺绣品为实物研究对象,从图案造型、色彩、寓意三方面分析近代徽州地区民间服饰图案的艺术风格,指出徽州地区花卉植物图案造型雅致、人物动物图案造型朴实稚趣、女子服饰图案色彩素雅、儿童服饰图案色彩鲜艳及服饰图案寓意丰富等特点,并结合徽州地域文化背景探讨服饰图案的审美取向:天人合一、尚古好雅,指出徽州地区的服饰图案艺术风格与审美取向顺应了徽州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9.
《丝绸》2019,(12)
"暗八仙"内涵丰富,深受百姓喜爱,是宗教信仰、民间艺术、工巧技艺相融合而成的文化符号。文章从3 000余件近代民间服饰传世品中筛选出27件含有"暗八仙"纹样的实物样本,结合已有文献,厘清"暗八仙"纹样概念,对比服饰中"明八仙"纹样造型,从装饰服饰品类、装饰部位、纹样组合形态、实现技艺四方面探讨"暗八仙"纹样造型特征,并归纳其文化内涵。研究表明:经过符号化变革,"暗八仙"纹样造型适用性强、组合纹样题材丰富、实现工艺特殊,具有"除恶扬善、比仙寓寿、福泽祥瑞"的文化内涵,为深入挖掘与传承民间服饰遗产提供资料与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0.
虎文化,作为中华民间民俗文化中的一种图腾崇拜文化,深受人们的喜爱。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鹿邑虎头鞋虎头帽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有实用美观的功能,又具有中原虎文化的典型代表性。文章采用田野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对虎头鞋虎头帽的造型、色彩、工艺等进行梳理分析,研究在虎头鞋虎头帽中体现的自然之道、制器之道等造物思想的体现及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研究表明鹿邑虎头鞋、帽与老子的哲学造物观有密切联系。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民俗艺术,为探究汉族民间民俗文化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崔荣荣  高卫东 《纺织学报》2007,28(9):103-106
介绍共生方法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分析共生美学的内涵特征是客观、科学和辨证的。服装设计共生美学观的核心理念是把辨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用于服装设计美学,是对服装文化和历史的继承与创新,历史与未来、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互融,是科学与艺术等对立面的统一与共生,其表现性和再现性、艺术性和技术性以及品调性等方面的辨证互动共融的共生美学构成特性是现代服装设计美学的理论精髓,对现代服装设计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研  张竞琼  李向军 《纺织学报》2012,33(9):110-115
摘要:本文通过对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与上海艺风堂博物馆馆藏的传世旗袍的研究与分析,从早期旗袍的造型演变、近代旗袍的造型变革及裁剪技术的改良为切入点,描述由“繁”到“简”的装饰工艺,论述了由“平肩连袖”到“斜肩接袖”、由“无省”到“有省”的造型结构。指出了出近代旗袍是“融合中西”的经典之作。它成功地完成了从中式传统“平面造型”向西式“立体造型”的完美蜕变的同时,终结了“人适应衣”的时代,开创了“衣适应人”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3.
 从我国封建社会妇女地位的变化与缠足的发展透析缠足这一社会行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礼教思想以及哲学审美观等相关思想要素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女性地位的下降、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等导致了缠足现象的出现,缠足是我国"性文化"的隐喻方式之一,它体现了我国古代"文质彬彬"的哲学审美思想,是在封建礼教制度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畸形社会行为,成为当时社会评价女性审美形态的首要标准,成为女人甚至一个家族社会地位的象征。  相似文献   

14.
江南水乡民间服饰符号化元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崔荣荣  高卫东 《纺织学报》2007,28(2):104-107
针对江南吴东水乡民间服饰符号化元素从艺术和文化角度进行研究。采用了符号学的原理进行解析江南水乡民间服饰既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又是一种表现民俗文化的符号系统。主要表现为2个方面:一是直观表现为拼接的造型符号、多元化的色彩符号、百褶裥面等装饰艺术符号;二是诠释水乡民间服饰的生成、积淀、延续、发展均与水乡稻作文化生活的各种形式,如民间宗教、社会生活、艺术哲学、民俗风情、水乡地理以及人文环境等有着较深的渊源。指出水乡民间服饰既是服用功能性的能指符号,又是民间和民俗文化性所指的意指符号,二者共同构成了江南水乡“美用功能一体化”的地域服饰文化符号系统。  相似文献   

15.
高磊  陈莹 《丝绸》2012,(7):69-73
从中西两条服装发展线路对开衩的演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进行了两者间的比较,发现两者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国传统服装总体风格含蓄、内敛,规矩,西方服装总体风格奔放、夸张,实效。中西方开衩元素特征的差异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服饰文化及审美情趣的差异。中西方服装开衩经过长时期的发展,所凝练出的形式与风格已成为中西方服饰文化的象征性典型元素,已经被设计师们大量应用于现代时装创新设计之中。研究认为开衩作为服装设计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的应用中已淡化了中西方的归属化特征,但其内含的象征性仍值得关注并加以合理化应用。  相似文献   

16.
陈喆 《纺织报告》2021,(2):102-105
如今,国内外众多童装品牌已将童装设计的重点向成人时装靠拢。文章对童装"成人化"现象的成因和市场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且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生理特征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总结了"成人化"童装的利与弊,在进行童装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在保障儿童身心健康的同时兼顾审美,依照童装市场的设计规则,合理、适度地将"成人化"融入童装设计中,希望通过对童装"成人化"现象的探究和分析,引起童装企业和童装设计者的思考,对国内童装事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浙江畲族近代女子盛装文化探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微微  陈良雨 《纺织学报》2007,28(9):99-102
畲族拥有本民族特色的染织服饰文化。近代女子盛装是畲族染织服饰文化的代表作,其材料、工艺、色彩、纹样、造型等构成元素、细节及特点无不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通过对浙江畲族地区十多个畲族乡镇的田野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和研究,从经济技术、生态环境、民族信仰、生活民俗、外来文化5个角度探讨浙江畲族近代女子盛装所蕴藏的诸多文化意涵,旨在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8.
刘淑丽 《纺织导报》2012,(10):99-100,102
清代皇后朝服、吉服及命妇礼服等清代高级女装的色彩应用凸显了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特别是其沉稳庄重、奢华富丽的色彩系统构建思路十分值得高级时装设计师借鉴.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其色彩应用不仅注重形式,同时也讲究深意,所以有着“色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应用特征.  相似文献   

19.
匡迁 《染整技术》2020,42(2):54-57
布傣族群是古骆越人的后裔,属于壮族的一个支系,是中国与越南的跨境民族。“长袍黑衣”是布傣族群女子演奏天琴时所穿着的服饰,地域性特色鲜明,与其他壮族支系有较大的区别;服饰款式与制作工艺独特,具有较强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后,解析了“长袍黑衣”服饰的款式特点及形成原因,阐释了布傣族群的服饰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挖掘布傣族群服饰的特色与价值,传承、弘扬民族文化,有待关注与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辽宋金元时期是民族文化交融和渗透异常活跃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服饰交融异常活跃的时期,这个时期内民族间服饰排斥及借鉴的穿用现象也具有显著的象征性。针对这一现象,采用以文献资料为主、实物和图像资料的借鉴为辅的研究方法,分析胡汉间服饰的象征属性,它随着服用的场合以及着装人群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服饰既象征着政权,同时也是礼制与人们求新心理的象征。而服饰的象征属性也凸显出服饰交融的过程,它逐渐由排斥走向互鉴,体现出民族融合的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