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了准贝氏体铸钢不同奥氏体温度正火对其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奥氏体化温度的提高 ,准贝氏体铸钢的强韧性改善 ,在 10 4 0℃正火 ,准贝氏体铸钢具有最佳强韧性配合。分析了高温奥氏体化正火强韧性提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准贝氏体铸钢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新型准贝氏体铸钢的组织与性能,探讨了热处理及微合金对准贝氏体铸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准贝氏体铸钢具有高强度、高硬度、高韧性等特点,是一种新型铸造合金。  相似文献   

3.
符蓉  王国顺 《铸造技术》2003,24(1):28-30
研究新型贝氏体+马氏体耐磨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通过Si、Mn、Mo复合合金化,再经过中断正火处理,得到贝氏体+马氏体的双相组织,具有高硬度、高韧性、高耐磨性特点。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几种热处理工艺对准贝氏体铸钢力学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准贝氏体铸钢最佳的热处理工艺,阐述了准贝氏体铸钢的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5.
正火贝氏体铸钢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浩  李艳  郭琼 《热加工工艺》2008,37(7):10-12
在普通中碳钢中,以硅、锰为主要合金元素,另外加入廉价的含钨、锰、铌、钽和钛等元素的钨渣铁合金,正火后获得了贝氏体组织,具有良好的强韧性和优异的耐磨性,用于制造破碎机颚板,使用寿命比高锰钢提高3倍以上,而生产成本相当.推广使用正火贝氏体铸钢颚板,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铌(Nb)微合金化对准贝氏体耐磨铸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使用热膨胀测试仪、扫描电镜、拉伸及冲击试验和磨损试验等分析了含铌量不同的低碳(约0.26%)铸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Nb的添加促进了准贝氏体的生长,当Nb含量从0%增加至0.062%时,原始奥氏体晶粒从120.81 μm减小至87.65 μm,平均晶粒尺寸减小27.4%。同时,Nb的添加降低了钢的磨损率,硬度也有所降低,但冲击吸收能量、侧膨胀值、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断面收缩率均有所提高。当Nb含量为0.024%时,磨损率最低为0.104%,耐磨性能最好,且综合力学性能最好,其硬度为420.4 HV0.1,冲击吸收能量为42.6 J,侧膨胀值为67%,屈服强度为826 MPa,抗拉强度为1326 MPa,断面收缩率为7.7%,残留奥氏体含量较高为8.4%。  相似文献   

7.
本文叙述了齿轮用铬钼铸钢的研制,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该钢种性能全面优于ZG35CrMo和ZG42CrMo钢,完全达到齿轮用铸钢的水平,是适用于齿轮的新铸钢材料。  相似文献   

8.
《铸造技术》2017,(4):843-846
研究了正回火温度对低合金铸钢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铸钢正火后的组织为贝氏体型铁素体,890℃正火钢的硬度最大。铸钢经890℃正火,500~650℃回火后,组织转变为保留贝氏体痕迹的索氏体和铁素体;随回火温度升高,钢的硬度和抗拉强度先增大后减小,伸长率先减小后增加。890℃正火,560~590℃回火后钢具有较优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9.
通过观察试样保温不同时间后立即快速淬火后的金相组织,测定布氏硬度及不同组织的显微硬度,研究了一种低碳低合金铸钢在970℃正火时的组织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低碳低合金铸钢试样在970℃保温2 min淬火开始生成板条马氏体,保温210 min时得到铁素体、珠光体和马氏体3种组织;随保温时间延长,铁素体含量降低;保温时间大于10 min后,得到的组织均为板条马氏体。保温25 min和40 min时,试样表面硬度低于心部,初步分析认为是表面氧化脱碳和晶粒粗化所致。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以正火态粒状贝氏体为前组织的BZ-11空冷贝氏体钢,经亚温正处理后组织和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正火处理的BZ-11钢,具有良好的强性,增加一道亚浊 火后,其强韧性下降。  相似文献   

11.
ZG30CrMn2Si2MoNi正火热处理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正火奥氏体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对ZG30CrMn2Si2MoNi铸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奥氏体化加热温度在1 040~1 080℃、保温时间为1~2 h,250 ℃×1 h低温回火后,ZG30CrMn2Si2MoNi钢的组织由贝氏体铁素体(BF)和残余奥氏体(AR)组成,具有良好的强韧性配合.分析了最佳正火工艺处理后材料强韧性提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低碳低合金铸钢力学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金宝士  黄志求 《铸造技术》2005,26(4):277-279
利用Olympus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及能谱分析(EDAX)探讨了等温淬火工艺对低碳低合金CrMnSi铸钢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XRD定量分析了相的组成.结果表明,合适的等温淬火工艺,可获得一定数量的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约6%)的复合组织,冲击断口形貌由解理刻面变为韧窝状,铸造成形无缺口试样(10 mm×10 mm×55 mm)的冲击韧度由ακ≤30 J/cm2增加至ακ≥170 J/cm2,硬度HRC≥40,具有较高硬度和冲击韧度的配合.  相似文献   

13.
稀土、钛复合变质剂对贝氏体钢铸态晶粒细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系统研究了稀土、钛复合变质剂对锰硅硼贝氏体铸钢晶粒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稀土、钛复合变质处理后,贝氏体铸钢中形成大量的高熔点化合物,尺寸约10 ~25μm 。这些高熔点化合物作为非均匀形核核心,增加了液固相变形核位置,使铸态晶粒尺寸明显减小,为变质前的1/3 ~1/2 。经扫描电镜( S E M) 、能谱( E D S) 和 X 射线衍射分析( X R D) 表明,高熔点相为稀土氧化物( La , Ce)2( O, S)3 和碳、氮化物 Ti( C, N) 。根据错配度理论计算表明,上述稀土氧化物( La , Ce)2( O, S)3 、碳氮化物 Ti( C, N) 的某些密排面与贝氏体铸钢δ相的密排面具有很低的错配度,分别为6 % 和79 % 。上述高熔点相的密排面可作为δ相形核的界面,促进贝氏体铸钢的非均匀形核,使铸态晶粒细化  相似文献   

14.
一种新型抗磨铸钢锤头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巨强  李少春 《铸造》2006,55(6):575-577
研究了新型抗磨铸钢锤头材料的组织、力学性能和耐磨性能。结果表明,新型锤头材料经900℃正火 300℃ ̄350℃低温回火,材料的组织为贝氏体铁素体、马氏体和奥氏体复相组织,具有较高的强度、韧性和耐磨性,抗拉强度达1780MPa、冲击韧度(AKU)达20J/cm2、硬度HRC50~HRC55。并介绍了新型耐磨钢在破碎机锤头上应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正火及回火温度对ZG310-570铸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巨强  刘志学  高洁 《铸造》2007,56(10):1086-1088
研究了正火温度和回火温度对ZG310-570铸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奥氏体化加热温度在1000℃以下,随着加热温度的提高,ZG310-570铸钢的强度、硬度和冲击韧度提高,1000℃加热力学性能达到峰值。超过1000℃加热,ZG310-570铸钢的强度、硬度和冲击韧度下降。1000℃正火、200℃或600℃回火,铸钢具有良好的强韧性,400℃和550℃回火,出现回火脆性,冲击韧度值最低。1000℃以下加热正火,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超过1000℃加热正火,组织中出现贝氏体组织。讨论了提高ZG310-570铸钢的强韧性的热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不同的奥氏体化温度、不同的淬火介质、不同回火温度对ZG30CrMnSiMo的力学性能及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ZG30CrMnSiMo经1040℃奥氏体化油冷,300℃回火后,具有良好的强韧性配合,而在500℃回火时,出现明显的回火脆性。提出ZG30CrMnSiMo的最佳热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A3废钢为主要原料,添加Si、Mn、Cr和一种廉价的金属等多种合金元素,加入少量Mo、稀土进行微合金化和变质处理,在中频炉冶炼、潮模砂型的条件下,制得10 mm×10 mm×55 mm无缺口冲击试样.经热处理后,获得了以准贝氏体为基体综合性能优良的合金钢.该钢经过奥氏体化后空冷,再经回火处理,分别测试了空冷、回火处理后试样的洛氏硬度、冲击韧性,并在Olympu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下观察了其组织形态与断口形貌.试验结果表明,试样经920 ℃保温1 h奥氏体化后空冷、300 ℃保温2 h回火后得到较好的硬度与冲击韧性的匹配,硬度达到HRC 34,冲击韧性高于240 J/cm2,金相组织以准贝氏体为主,含有少量的残余奥氏体.实验证明该钢是一种热处理工艺简便、成本低、可以代替调质钢、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钢种.  相似文献   

18.
以300-520铸钢力学性能为指标,对300-520铸钢基本成分进行优化研究.通过金相组织观察、拉伸试验和冲击试验对试样的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确定C、Si和Mn元素含量范围.试验结果表明,在C为0.20%~0.25%,Si为0.29%~0.50%,Mn为0.82%~1.10%范围内,所有试样的拉伸性能和冲击性能均能达到300-520铸钢的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