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峰 《山西建筑》2009,35(1):128-129
通过对黄土湿陷性成因的分析,对石灰砂桩加固黄土湿陷性地基的过程分成三个阶段进行挤密分析,得到了其加固效应的表达式,最后,通过对加固前后的受力机理和现场浸水试验的P—S曲线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石灰砂桩在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层的现场砂井浸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厚度黄土湿陷变形室内试验评价不准确,现场原位浸水试坑试验评价方法周期长、费用高且难以适应线性工程技术要求等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现场试验评价方法:砂井浸水试验方法。其核心是利用湿陷变形土体与未湿陷变形土体之间产生相对沉降差及地裂缝,通过湿陷性黄土场地设置砂井,将水直接导入某一深层湿陷性黄土地层及砂井圆周边土体,以此来测定砂井井底下地层和砂井孔深范围内黄土的湿陷变形量。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花费小、周期短和灵活性高等特点。依托宝兰客专建设项目,在具有代表性的大埋深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开展了4个不同深度的砂井浸水试验,测试了砂井场地的沉降变形及井底湿陷性土层的沉降变形,同时配合井底土层含水量的量测,分析了井底黄土的湿陷性变形特征。参考现有规范中建议的该地区自重湿陷量修正系数,对比砂井浸水试验结果与室内试验结果,初步论证了砂井浸水试验的合理性,及其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线性工程上运用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善高  严少发 《山西建筑》2009,35(6):338-339
通过对穆村1号大断面黄土隧道的施工,分析了砂性新黄土隧道施工的风险性,并制定了相应的施工方案及预防措施,介绍了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黄土隧道施工的关键技术,以推广该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有效提高现有黄土的强度并解决改良黄土成本过高的问题,基于抗疏力固化剂改良黄土的性能及固化机理,首次提出在抗疏力固化剂改良黄土中掺入不同细度及不同掺量的石英粉(4, 200, 1 000目的造景废砂)进行改性增效。通过单轴抗压试验,在分析石英粉改良抗疏力固化剂改良黄土的最优配比基础上,讨论石英粉细度及掺量对改良黄土抗压强度、应力-应变曲线、破坏形态以及内摩擦角的影响,并结合扫描电镜探讨改良机理,进一步利用摩尔库仑强度理论分析双掺条件下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单掺石英粉和抗疏力固化剂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黄土强度,在2%掺量(质量分数)抗疏力固化剂改良黄土中掺入10%的200目石英粉可以显著提高黄土的抗压强度,通过扫描电镜试验观察得出抗疏力固化剂主要通过包裹黏聚200目石英粉形成的胶结体黏聚黄土中原有的骨架颗粒,以达到提高黄土强度的目的,且抗疏力固化剂和石英粉的掺入会同时影响改良黄土的刚度和变形性能; 不同粒径的石英粉对黄土的内摩擦角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湿陷性砂壤土是介于砂土和湿陷性黄土之间的一种土壤,广泛分布于中亚一带,它具有湿陷性黄土同样的主要特征。本文通过一国外工程实例,介绍了强夯技术在湿陷性砂壤土地区的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6.
《门窗》2014,(2)
我国的东北、西北、华北的部分地区的黄土多具湿陷性,遇水会发生明显变形,针对湿陷性黄土的这一工程特点,本文从黄土湿陷性的机理出发,分析了工程中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强夯处理方法,并通过灌砂法和瑞雷波法对其进行评价,为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针对室内压缩试验和现场试坑浸水试验难以准确评价黄土隧道基底深埋地层湿陷变形的问题,提出采用砂井浸水试验对黄土隧道地基的湿陷变形进行测试评价。通过对比分析相邻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开展的砂井浸水试验、试坑浸水试验及相应室内试验结果,论证砂井浸水试验用于测试评价黄土隧道基底深埋黄土地层湿陷变形的合理性和可靠性。试验结果表明,砂井浸水试验条件可保证井壁周围土柱湿陷变形的有效释放,且砂井埋深越大,井底地层潜在的湿陷变形释放越完全,其更适用于量测深埋黄土地层的湿陷变形;该试验方法可更为真实地模拟黄土隧道地基湿陷发生的力、水条件,且场地条件要求低、需水量少、周期短、费用低,具备在黄土高原地区隧道沿线大量开展的条件,可解决隧道穿越的黄土梁峁地区地层湿陷性复杂多变所造成的单点评价结果代表性十分有限的问题;并分析目前砂井浸水试验技术方案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8.
鉴于实际工程的需要,这里对土压力盒进行标定,提出了土压力盒标定的几种方法,对黄土介质中的土压力盒一一进行标定,并与厂家标定的结果进行对比。同时对比了黄土介质和砂介质的标定的结果:黄土标定曲线的K值和厂家给定的K值差别较大,而黄土介质和砂介质中对土压力盒的标定结果的K值基本上一致,最后分析了产生以上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秦林清 《山西建筑》2012,(23):149-150
针对我省西北地区普遍存在的含砂低液限黄土的颗粒组成、物理和力学性质、压实性能等问题进行试验研究和微观理论分析,研究含砂低液限黄土的内部结构与工程特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其压实机理,并针对特殊的压实特性提出相应合理的压实度控制指标,并优化现有的路堤压实工艺,确保含砂低液限黄土作为路堤填料的压实度要求。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明确在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地基处理的目的,介绍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所有方法,通过详细勘察确定湿陷的类型及湿陷等级,在太原地区分布着大片湿陷性黄土,所以经常会用到湿陷性黄土的一些处理方法,通过某一工程实例将经常用的灰土挤密桩消除湿陷性和提高地基承载力进行分析。湿陷性黄土属于特殊性岩土,如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勘察期间必须查明其工程特征,确定最佳的地基处理措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某管道长江穿越工程的勘探工作,初步查明拟选河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利用地质测绘、物探、勘探、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等勘测方法及手段,研究穿越区工程岩土工程性质,为同类地质上的工程应用提供可参考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2.
杨谊 《山西建筑》2009,35(22):101-102
通过对贵阳地区多起工程滑坡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其广泛分布的三迭系基岩、第四系堆积物中的一些组成,泥页岩、残坡积红黏土以及残坡积黏性土等,在水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作用下极易发生工程滑坡,进而掌握了工程滑坡的机理,以减少或避免滑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张娜 《山西建筑》2014,(5):95-96
对岩土工程领域的特殊性岩土进行了论述,包括膨胀土、软土、红粘土、黄土、盐渍土、冻土及填土,同时对各种特殊性岩土的类别、工程特性等作了介绍,从而使研究人员对特殊性岩土有更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根据历史沿用建筑的建筑特点、结构特点、功能特点、人员特点和消防设施情况,确定了安全目标:一是保证人员安全,二是保护财产安全。运用调查类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手段,依据国内外建筑防火规范、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研究成果和业主及设计单位提供的资料数据,针对可燃物特性进行了火灾场景设计,针对工作人员与人群特点进行了人员疏散评估研究,针对火灾烟气蔓延特点进行了火灾烟气模拟研究,最后给出了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杭州城西软土土性物理力学指标的统计分析,研究了土性沿深度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城西软土的工程特性,总结了城西软土对工程建设的主要危害,为该地区工程建设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及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万泽青 《山西建筑》2007,33(30):227-228
探讨了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提出了从时间安排、选择课题、过程指导、考核评价等方面改革毕业设计指导方法的有效措施,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相似文献   

17.
EPS板性能及其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赵波 《山西建筑》2010,36(28):273-274
从EPS的微结构特征、密度、耐久性、吸水特性、热稳定性和力学特性出发,对EPS板的基本物理及力学性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结合EPS板的基本性能,指出EPS板可作为轻质填料、涵洞及挡墙减荷材料、道路保温、结构隔振材料。  相似文献   

18.
周志军 《砖瓦》2007,(5):49-51
矿渣微粉具有较高活性,可以作为掺合料替代一部分水泥掺入混凝土中,大幅度提高混凝土的致密度,同时能使混凝土的一系列性能得到显著改善。在钻孔灌注桩施工中采用了掺加矿渣微粉的水泥浆,注浆效果非常好,工程施工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唐保荣  李涛 《山西建筑》2006,32(3):108-109
对疏浚底泥的性质进行了分析,以渔港底泥堆场为例对堆场的工程性质做出了评价,说明了底泥的性质对其填埋场设计的重要性,表明做好填埋场的工程地质研究,对防止二次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后勤工程学院为例,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普遍存在的"重论文研究,轻课程学习"的倾向,提出以未来岗位需求为牵引,以创新能力提高为主导,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改革传统层次化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课程设计,形成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拓展课程模块、研究课程模块等四大模块课程结构,加大教学内容创新力度,使模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凸显前沿性、动态性、实践性三种特性。同时探索"硬规定、活模块"的模块化课程教学实施模式,以及任课教师授课质量和博士研究生学习成绩两方面模块化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为创建科学合理的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模块化课程体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