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Hyun-Won Myoung 《现代装饰》2009,(5):26-29
与如此特别甚至有点另类的品牌合作着实是一次振奋人心的经历,它唤起了我内心深处对设计的那份纯粹。这种感觉就如同儿时买到渴望已久的塑胶模型组件时一样,兴奋得一夜无眠。 相似文献
3.
4.
中国上海东方艺术中心(SOAC)是巴黎建筑师保罗·安德鲁的作品,这次他采用了DuPont SentryGlas Plus结构胶层,它能够使建筑物的立面呈现出绚烂透明的魔幻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6.
在西班牙南部Conil市的老市中心.在建筑内建造半公共天井和私密通道的传统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夜间,关上格栅门就可以将私密通道不完全地封闭了。在这个项目中.建筑师将开放走廊或拱廊作为进入住宅楼的主要方式,以一种新的形式阐释了邻里特征。每两个居住单元之间都有一个采光天井,这些采光天井使走廊成为开放的走廊,具备了室外空间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8.
尼古拉·米之林一艺术总监尼古拉·米之林是一位建筑师兼城市规划师.1955年出生于巴黎。90年代期间,他与FinnGeipel合作,成ALABFAC:之后,他72001年与Michel Delplace和Cyril Tretout一起创办7ANMA。1985年~2000年期间,他经营Rueil—Malmaison艺术学校和当代艺术中心. 相似文献
9.
10.
11.
合上冯骥才撰写的《美人欧罗巴》,有这样一种感觉:有时设计师和作家一样,他们生活和工作其实很难存在明显的界限和划分。在旅行时,设计有时就是从这脚下走出的,期间可能是且行且止,亦苦亦乐,视野也会不期然地推及历史,推及旧事,使旅行不经意间已经是一个流动的文化空间了。每一座城市都有让你驻足的理由,有的建筑可能是坐拥书房时,用双眼行走过的,但当你面对原作,仍有像是被雷电击中的体验;当然也有时会被东西方文化的一个个盲点所吸引,更多的是好比鸟儿飞入林间,亲切又温馨。这一切使我们有机会理解在空间和时间铆固下的每一处环境作品。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友好边界:住区边界空间设计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住区模式源于"邻里单位"和"单位大院",以封闭的姿态面向城市,被喻为"孤岛"和"碎片"。住区与城市的隔离,带来了城市结构的破坏、街区尺度的增大和城市交通的拥堵等问题。鉴于此,有必要探索与城市良性互动的"住区友好边界空间"的设计策略。设计策略包括:内向延伸城市街道空间,面向城市开放住区边界空间,构筑融入街道生活的住区边界空间网络。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