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是根据多年来灌溉试验资料和实践用水经验而写的。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薄浅湿晒”,高产省水的效果;第二部分是作用和做法;第三部分是推广应用的效果。本文提出了一个在亚热带地区能够获得水稻高产省水的灌溉方法,即“薄浅湿晒”相结合的灌溉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促进高产,  相似文献   

2.
肇源县水利科学研究所曾于1984——1987年对苏打盐碱土种稻,旱育稀植“浅晒浅湿”型的灌溉制度,进行了试验研究,现简述如下: 一、苏打盐碱土种稻“浅晒浅湿”型灌溉制度的确定苏打盐碱土种稻灌水方法不能采用死水补灌,容易加大水含盐的浓度,使稻苗引起盐害。也不能采用活水串灌,这样降低水温、泥温,浪费水,造成水肥流失。又不能深水灌概,不但增大灌水量,而且稻苗易徒长,扎根不良,易倒伏,造成水稻减产。  相似文献   

3.
北方水稻浅湿灌溉的省水增产作用及其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1984年全省水稻面积650万亩,平均亩产485kg,约有一半面积的高产田块不同程度地实行浅湿灌溉。作者在文献[1]中介绍了浅湿灌溉的内容,阐述了土壤水分状况的调节和对水稻生育的促控,说明了水稻浅湿灌溉较常规的淹灌有明显的省水增产效果。本文根据试验结果对浅湿灌溉的省水增产作用及其理论依据探讨如下。 一、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和水的生产效率的影响 水稻浅湿灌溉在推广应用过程中,有关科研单位和灌区管理部门继续开展了各种试验研究和观测工作。如辽宁省农科院稻作研究所以浅湿灌溉为基础,开展了综合性的水稻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这种综合性研究除节水灌溉外,包括筛选水稻耐旱品种、培  相似文献   

4.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就是严格控制田间的水层深度,根据水稻生长各个时期的需水量进行灌水。黑龙江省汤原县汤原灌区通过近4年的研究试验,总结推广了“浅一晒一浅”和“浅一湿一浅”两种节水灌溉模式。以及适合不同灌区的水稻节灌方法。即提水灌区采用死水补灌的方法和自流灌区  相似文献   

5.
发展节水型农业,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稻灌溉试验资料为基础,结合灌区调查成果,优化,筛选淠史杭灌区中稻节水高产灌溉模式。水稻“浅湿间歇”灌溉制度。制定了灌水、间歇、蓄雨等三项技术指标。研究了节水增产的原因和依据。分析了发展节水型农业的必要性,推广节水灌溉势在必行。浅湿间歇灌溉制度,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浅湿灌溉是将浅灌、湿润和晒田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灌水方式。在旱育稀植的条件下,明显地表现了它省水、增产的特点。据黑龙江省东宁县三岔口灌区试验站试验,水稻每亩产量在800—1,100斤的需水量只有400—500立方。浅湿灌溉每立方米水生产2.2—2.7斤稻谷,为浅灌的129.4—135%,为串灌的140—172%。  相似文献   

7.
广西玉林市化寿水库灌区,经过十几年不断的研究试验,现又总结出一整套适用于当地的节水高产措施——“薄浅湿晒”灌溉制度。特别是在1989年到1991年连续三年大旱中,主库蓄水量少,灌溉用水严重不足,他们采取主库灌关键水(即保插、保孕穗后期和扬花三水),水稻其余生育期需水,则由小塘库、陂坝、降雨提供,严格执行“薄浅湿晒”灌溉制度,再辅以其它农业生产技术措施,结果仍取得了下列好成绩:  相似文献   

8.
灌溉节水自动监测技术在田间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分析灌溉节水增产自动监测技术对水稻节水增产的影响 ,在明确研究目的和内容的基础上 ,在桂林市农田灌溉试验中心站灌溉试验区 ,一个采用自动监测技术控制灌溉方式 ,另一个依然采用“薄、浅、湿、晒”灌水技术方式 ,得出了两个灌溉技术试验结果 ,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西部农场是著名的“京西稻”产区,长期以来采用“水育秧、泡田插秧、全生育期淹灌”的传统种稻方式,以至多年来产量在400~425kg/亩中徘徊不前,费水、费电、费工、效益不高。1992~1993年开展了以节水、高产、高仅为目标的综合配套技术研究,通过试验和示范研究,探索出“盘钵育苗,抛秧种植,浅、干、湿控水灌溉”的水稻种植新技术,节水、高产、增收、省工、改善劳动条件效果明显,目前已推广4816亩。这项技术应用于麦茬稻时,可将节约的水用于小麦,推行稻麦两茬,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总产。  相似文献   

10.
为探求水稻的高产省水灌溉方法,我们试验站从1980年开始进行了灌溉制度的试验研究。经过不断总结提高,“前深、中薄,后间歇”的灌溉技术,获得了增产省水效果。1984年又用18个小区,分别按“前深、中薄、后间歇”、“浅灌勤灌”和“浅、后干湿”三种灌溉方法,各自进行6次循环试验。按第一种方法灌溉的早稻平均亩产984.3斤,比按第二种方法增产206斤,比按第三种方法增产113.2斤。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玉溪河灌区从1979年开始进行杂交水稻灌排技术试验研究,总结出了“前浅、中晒、后浅湿”灌排技术模式,于1984年7月通过鉴定。这种“前浅、中晒、后浅湿”灌排技术的具体作法是: 前浅:杂交水稻从移栽到返青实行20~40毫米的浅水层灌溉,其作用是护苗返青。返青后灌10~30毫米浅水,以调温、调气、调肥,促进早分蘖,多分蘖。中晒:杂交水稻移栽后20~30天(即播后70~80天),  相似文献   

12.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在5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逐步由深水灌溉向浅灌、湿润灌、控制灌等方面发展,总结推广了不同形式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安徽省六安地区水利工作者通过6年时间的研究试验、筛选,总结出适合既能节水又能增产的一种适宜水稻“浅湿间歇”灌溉的新技术,它改变了水稻长期淹灌的旧传统。并通过在金寨县灌区白塔畈乡两年的早、晚稻较大面积的推广应用,证明“浅湿间歇”灌溉,方法简便,群众易接受,增产、节水效果明显。1“浅湿间歇”灌溉技术及其要点 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要求是不同的。“浅湿间歇”…  相似文献   

13.
针对永幸河灌区“一麦一稻”的农业生产格局和在灌区工程已配套完善的情况下,提出了以推广水稻节水高产灌溉技术为灌区的主攻方向,文章介绍了两种水稻节水技术,并结合实际建议推广水稻“浅湿间歇”灌溉,提出了具体的推广措施。  相似文献   

14.
根据讷河市全胜水田试验站1983~1996年的资料,采用“浅晒浅”与“浅晒深浅”的浅型灌水模式,制定节水高产灌溉制度。灌区设计水田灌溉面积由2.67万hm2,增加到3.33万hm2,增产16.6%。  相似文献   

15.
1985年以来,我区农村掀起了高产样板片农业大实践的高潮,北流县在1987年开展“吨粮田县”竞赛评比活动中成绩显著,仅次于田阳县,荣获全区第二名;龙门水库属中型水利工程,该灌区是北流县“吨粮田”建设的重点稻区之一;灌溉面积7.5万亩,水库管理所历来对灌溉试验和推广科学灌水技术比较重视。过去,在推广“浅灌”技术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随着农业科学的不断发展,农业对用水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根据水稻生理、生态需水特点,在区水电厅统一布置下,全区灌溉试验站于1979年至1980年通  相似文献   

16.
地面灌溉是我们济宁市的主要灌水方式。以往由于采用长畦、宽畦的种植方式,普遍存在大水漫灌,灌水技术落后,存在“三高、三低”的弊病:灌溉定额高,水的利用率低;能源单耗高,机械装置效率低;灌溉成本高,灌水效率低。为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我们通过试验和实践,摸索了三个途径。一、改进灌水技术,提高田间水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水稻的优化灌溉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灌溉过程中有许多“模糊性”现象。所谓模糊性系指客观事物差异的“不分明性”,例如深与浅、浅与湿、湿与干等,边界不清或中间过渡中程度不易定量划分。现代水稻高产栽培的水分管理要求深、浅、湿、干灵活调节,但何谓深、浅、湿和干?这都是些模糊概念。“三看”管水经验就是一种模糊的东西,用精确数学无法描述。1965年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查德(L.A.Zadeh)教授提出“隶属函数”这个概念,用来描述差别的中间过渡,诞生了模糊数学。20年来的实践证明,这门学科得到迅速发展,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渗透力。模糊曾被认为是精确的对立面,但现在精确性向模糊性逼近,模糊性已作为一种基本的真实为人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18.
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的需要,科学合理地灌水,不仅能够调节、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达到高产增收的目的,而且还可以节约用水,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笔者采用变动灌溉水层方法,对浅深浅、浅晒浅、浅晒浅湿、浅晒浅晒浅等节水方法进行比较,总结出了适合三江平原地区水稻不同生育期内水层深度管理控制情况。现介绍如下:一、泡田及播种期的水深控制对于秋翻地,泡田水层可适当深些,一般在7~10厘米为宜,泡田时间5-7天。如果是春翻,则水深可浅些,以“花达水”为宜,泡田时间3-5天即可耙地整地。二、幼苗期水层管理幼苗期应以浅水灌…  相似文献   

19.
大力推广水稻“浅、蓄、晒、湿”高产节水灌溉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东 《水利科技》2002,(4):19-20
该文简要介绍我省水稻“浅、蓄、晒、湿”高产节水灌溉技术的特点及在我省的应用情况,并提出进一步扶持和推广该技术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水稻控水增产技术是根据水稻对水分的要求,分生育阶段对田间水分进行控制,该项技术经过盆栽试验,小区试验及大田中间试验,控水灌溉与同期浅灌中蓄的常规灌水方法对比,早、晚稻年减少灌水21次,省水55.3%,增产粮食7.9%,1994 ̄1995年,该项技术在衡阳,零陵、郴州三地市推广31.53万hm^2次,在推广过程中,广大农户乐意应用这项技术。据统计大面积推广,平均每公顷节水225m^3,增产粮食9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