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千里淮河发源于中原,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它与秦岭携手构成我国南北气候的分水岭。淮河流域如一只巨掌,托起江淮中原这片沃土。“江淮熟,天下足”,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淮河流域平原面积大,人口密度高,人水争地矛盾历来突出,在历史的不断发展演进中,淮河的命运始终和中华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历史上由于黄河的多次侵泗夺淮,淮河水系遭到严重破坏,使淮河成为我国水旱灾害最为频繁的河流。1938年,民国政府为阻止日军西进,在河南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致使黄河再度南泛,淮北平原又遭受巨大灾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首先面临着治淮的历史选择。  相似文献   

2.
柴化敏 《治淮》2005,(5):12-14
一、淮河流域洪水灾害损失统计及分析 淮河,在过去的数百年里几乎成了灾害的代名词.据历史文献记载统计,公元前252年~公元1948年的2200年中,淮河流域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27次;1194年黄河夺淮初期的12、13世纪每百年平均水灾35次;14、15世纪每百年74次;从16世纪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450年间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94次,灾害愈来愈频繁.  相似文献   

3.
邰洪生 《治淮》2007,(9):6-7
一、淮河水灾害的自然原因1、气象水文淮河流域地处长江与黄河之间,春冬干旱少雨,夏秋闷热,处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区,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区,以南属北亚热带区,旱涝、冷暖转变较快。年平均气温11℃~16℃,由北而  相似文献   

4.
治水兴淮 功耀千秋——新中国治淮建设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年 《治淮》2009,(7):4-5
淮河流域位于长江、黄河之间,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降水时空分布不均。12世纪以后,由于黄河长期夺淮的影响,淮河水系遭到极大的破坏,人海出路受阻,干支流洪水排泄不畅,致使灾害频繁。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淮河中游两侧的一系列湖泊洼地一直是淮河上中游洪水滞蓄回旋的区域。受黄河夺淮影响,淮河下游河床淤积抬高,失去了入海口,改经入江水道流入长江。黄河夺淮造成淮河水系紊乱,排水不畅,形成了“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的局面。上游来水快,中游水流不畅,下游水道狭窄,各支流入淮河口淤塞,汛期淮河水位一旦高出地面,便严重顶托沿岸各支流的排水和两岸涝水的外排,形成淮河特有的因洪致涝、洪涝并发的洪水灾害。淮河流域1931、1954、1956、1991年严重水灾就是典型的例证。  相似文献   

6.
段红东 《治淮》1999,(12):3-4
淮河历史渊源悠久,3000多年前,在 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钟鼎文里就出现 了“淮”字。历史上的淮河与长江、黄河、 济水齐名并称“四读”,河槽深广,海潮可 达江苏盱眙县,独流入海。“走千走万, 不如淮河两岸”是当时淮河流域社会安 定、生活富足的真实总结。但黄河夺淮 后,打乱了淮河水系,彻底淤废了淮河入 海尾闾,洪涝旱灾害日趋频繁,尽管历史 上有许多有识之士提出过不少治理主 张,但淮河仍然千疮百孔,景状依旧。直 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使得淮河逐渐 旧貌变新颜。然而,洪泽湖及其下游的 防洪能力偏低,仍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及 环境发展的要求,开辟入海水道就显得  相似文献   

7.
泱泱淮河,入海为安。百年梦想,今朝实现。兴建淮河入海水道,是淮河流域人民的殷殷期盼,是水利人豪情铸就的造福工程,是治淮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淮河流域历史上曾是富庶之地。1194年黄河侵泗夺淮,打乱了原有的水系,使得淮河失去了直接入海通道,从此淮河流域水旱灾害不断,严重  相似文献   

8.
王蓓  周立霞  刘辉 《治淮》2005,(8):11-12
淮河流域是中国七大流域之一,位于中国东部的长江和黄河之间.淮河流域的水系复杂,有许多跨省河流.淮河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全长1018km.淮河流域以废黄河为界,分淮河和沂沭泗河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分别约为19万km2和8万km2.本文只讨论淮河水系(以下简称淮河流域).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黄河夺准,给淮河流域带来了深重灾难。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淮河得到了有效治理,待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再建成后,淮河流域百车安澜的局面将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汪斌 《治淮》2009,(9):4-6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复杂的气候和历史上黄河长期夺淮,造成了流域洪、涝、旱灾害频繁。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前252年至1948年的2200年中,淮河流域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27次。其中,1194年黄河夺淮初期的宋、元时期,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35次;元、明时期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74次;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50年中,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94次。1931年大水,淮河堤防多处溃决,  相似文献   

11.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黄河,长江之间,是联通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开阔平原地带,也是我国从东向西发展的大战略中的一块大面积的前进基地。长江有长江三角洲,黄河有黄河三角洲,可称之为两个“金三角”。淮河在黄河夺淮之后,就失去了自己的出海口,也就没有淮河三角洲。但是淮河流域却似一颗大宝石,嵌在两个“金三角”之间,使之更为光彩耀人。我们把淮河流域作为一块嵌在两个“金三角”之间的大宝石,也不单纯只是从它的地理  相似文献   

12.
淮河,古代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淮河文化,建设了极具智慧的古代水利工程。新中国建立60多年来,在“蓄泄兼筹”治淮方针的指引下,沿淮两岸开展了大规模治淮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2013年3月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淮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为淮河流域综合治理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13.
江苏地处淮河下游,苏北的绝大部分面积属淮河流域,被黄河侵夺后的淮河,几百年来灾害不断,苏北不能幸免。仅建国前100年内,里下河地区发生水旱灾害51次,沂沭泗下游发生水旱灾害49次。1931年江淮沂沭泗洪水并发,运河堤溃决,淮阴至扬州一片汪洋,里下河地区淹没耕地1330万亩,倒坍房屋213万间,灾民350万人,死亡7.7万人。1934年大旱,洪泽湖,高邮湖见底,赤地千里,卤水倒灌100多里,几年寸草不  相似文献   

14.
叶莉 《治淮》2008,(11):36-37
淮河流域位于我国中东部,包括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5省39个市(地)176个县(市)。淮河流域北邻黄河、南靠长江,与淮河接壤的黄河段河底高于地面,具有自流引水的条件,而长江水资源较丰富,淮河下游具有自流引江和抽江调水的条件。所以,该地区的泵站多数用于南水北调工程以及流域抗洪排涝。淮河流域大型泵站的特点是泵站功能以排灌结合并重的中低扬程排涝泵站与提灌泵站为主,  相似文献   

15.
宁远 《中国水利》2000,(11):21-23,20
淮河是中国一条古老的大河,淮河流域曾产生过璀璨的文明。12世纪黄河夺淮后,淮河流域逐渐沦为举世闻名的重灾区,“十年倒有九年荒”成为淮河流域人民苦难生活的写照。“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持续了700多年,淮河人民饱尝了水患的痛苦。 新中国刚刚成立,党中央就作出了解决淮河问题的英明决策,1950年8月政务院召开第一次治淮会议。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治淮原则和治淮工程实施计划。10月14日,政务院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并成立了治淮专职机构——治淮委员会,掀起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治理淮河  相似文献   

16.
1概况淮安市地处淮河流域下游,以废黄河为界,以南为淮河水系,以北为沂沭泗水系,主要水体有淮河、洪泽湖、淮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大运河、里运河、二河、淮沭河、废黄河、盐河等。由于自然因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黄河夺淮对淮河造成了重大影响,导致淮河中下游洪涝灾害频发,目前黄河虽已北归,但其带来的不利影响仍延续至今。阐述了黄河夺淮对淮河水系和洪泽湖演变的影响,回顾了1949年至今中国在淮河治理方面的成就,指出了淮河流域目前存在的洪涝问题,并对今后应采取的淮河治理措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为了治理淮河的洪涝灾害,应当采取扩大中游河槽、开挖引河、河湖分离、建设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等工程措施,同时应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并综合考虑水资源、航运等影响,开展多目标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8.
郑大鹏 《治淮》2009,(6):7-10
沂沭泗水系位于淮河流域东北部,北起沂蒙山,东临黄海,西至黄河右堤,南以废黄河与淮河水系为界。流域面积7.96万km^2,占淮河流域的29%,包括江苏、山东、河南、安徽4省15个地(市)。  相似文献   

19.
由于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同时又受黄河,长江两个强邻的压力,特别是强悍的黄河影响,使淮河的环境变迁成为世界河道史上变化最激烈的河道之一,也使淮河流域成为著名的水旱灾害交替发生的重灾区之一。  相似文献   

20.
王飞  张婷 《中国水利》2012,(17):32-34,37
淮河流域是我国水旱灾害的多发地区,在全面总结淮河水旱灾害的基础上,从易发灾害的地理因素、加剧灾害的历史缘由、催生灾害的经济动因以及触发灾害的人为因素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水旱灾害形成的原因,并从多方面提出了综合防灾减灾的策略,为淮河进一步治理和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