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3,(8)
当今世界的传播格局仍旧是"西强东弱"。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国际话语权缺失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在中国致力提升国际话语权的过程中,海外华文媒体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它在传承中华文化,消除"中国威胁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国内传媒在海外的延伸。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5):56-57
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政务微博、微信已成为社会治理的有效工具。全媒体时代的转型社会具有风险化和媒介化的特征,处置网络群体性事件时,政府官微若话语不当,很容易使其陷入信任危机的"塔西佗陷阱"。全媒体时代传播生态具有不同于以往的崭新特点,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官微话语权建构面临诸多挑战。政府要避免"塔西佗陷阱",必须转换理念,合理运用网络,规范权力运作,打牢政府信任基础,实现政府官微话语权的有效建构。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7):6-8
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作品《鲁宾逊漂流记》及其续记中塑造了一系列"他者"的形象,这些形象是作者在当时强大的社会现实和思想的作用下建构起来的,本文试图从这两个背景来解析《鲁宾逊漂流记》及其续记中的他者形象,以期得出深藏在这些"他者"建构后面的话语系统,以此来反思我们在对待自身文化和不同于自身文化时应有的态度和立场,以及我们该如何建构自身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5)
从宏观层面看,国际话语权的获得是以国家实力为支撑的,是物质利益和力量在竞争,但是作为微观层面的记者专业素养却对媒体国际话语权的争夺起到了基础性作用。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新闻记者的表现对自身媒体形象和国际话语权的影响来探析新闻记者的专业素养对媒体国际话语权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25):109-110
当今时代的图像化特点愈发明显,把握图像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和主动权迫在眉睫。因此,基于图像时代的新特点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新特征,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体系的科学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6.
卢健 《华中建筑》2014,(5):20-23
彼得·卒姆托是备受国际建筑界关注的著名建筑师,他的作品所体现出的对真实性表达、对人真实生活的关注以及现代价值与地方文化的结合,使他获得了国际建筑界的广泛赞誉。该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建构"的定义及发展,然后从建构的视野,结合卒姆托的著作和建筑作品实例,通过建筑建构实现的三个主要途径:建筑细部、建筑材料、光影表现来解读以"诗意的建造"著称的建筑师彼得·卒姆托的建构观,以期从建构层面探究如何才能成就一座优秀的建筑。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3)
<正>国际制度话语权,主要是指主权国家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围绕与国际经济政治制度密切相连的国际事务等发表意见的权利。它主要包括对国际制度的定义权。对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权以及对是非曲直的解释权和评判权。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立足中国现实、放眼世界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和要求。自觉、主动地贯彻落实这一战略部署和要求,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质是更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通过供给侧改革这一研究范式的市场供销流程及其绩效评估的分析,表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存在着明显的"供需结构失衡",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管理决策口、理论生产口、传播推销口和舆情反馈口内力不足且相互脱节,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真正提升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获得感"。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必须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形态的主体地位为根本,以引导和服务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理论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宣教管理体系、理论建构体系、传播推广体系和舆情反馈体系建设,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战略管理能力、持续生产能力、充分供给能力和售后服务能力,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需求之间的有机对接。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9)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拥有了足够强大的经济实力,然而在国际范围内包括媒体话语权在内的文化软实力并无法与经济实力相匹配。通过典型事例分析,认清我国媒体国际话语权的现状,找准原因,提出对策,对于全面提升中国媒体在国际范围内的话语权,进一步促进我国政治经济及各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8,(2)
本文认为"冰花男孩"事件在传统媒体大量报道之前为集聚阶段,信息传播路径基本为单向线性传播;传统媒体介入后为扩散阶段,信息传播路径为传统媒体、互联网、自媒体三者交叉互动。从而认为,在正能量事件的网络传播中,主动设置议程能匡正舆情走向,掌握话语权能强化正面舆论,建构情感框架能强化社会行动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6)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百度新闻搜索引擎下的一些具有普遍代表性的网络新闻报道进行筛选和抽样分析,发现媒体在对"老太太"的报道中,通过强调卖点内容,妖魔化报道和剥夺老年人话语权等方式,给老年女性群体贴上各种负面标签,以此形成对中老年女性形象的污名化建构。本文解析了网络新闻报道对"老太太"形象构成污名化的过程和后果,并提出去污名化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8,(1)
在全媒体的时代下,互联网的应用愈发广泛,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建构也变得特别重要。当代的网络意识形态需要先进的意识进行传播。所以,我国形成的主流意识受到了非常严峻的打击,趋于网络意识形态化。在现实的冲击下,意识的强化建设刻不容缓,我们要在全媒体时代下建立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迅速"崛起"让全世界惊叹。然而,我国在国际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和话语权还是无法与西方大国相提并论。近年来,中国软实力在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和国家形象工程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文化的创新力,国际媒体的竞争力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相似文献   

14.
"世界各国在金融危机后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我认为那会是新能源"。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如是说。谁能在新能源领域拔得头筹,就意味着掌握了低碳时代的发展先机和国际经济话语权。谁能在这场豪门盛宴中争得一席之位,谁就成为世界经济的引领  相似文献   

15.
王博  宋峰  孙铁 《中国园林》2022,38(6):86-90
随着国际政治环境的改变和多元保护思潮的涌现,世界遗产权威话语体系下客观理性的自然保护观念逐渐被挑战,自然遗产保护展现出文化转向。从遗产话语的视角切入,分析文化转向的动因、机制、过程。通过对相关文本的解读和分析,从自然遗产保护价值观转向、对象内涵转变、操作机制修订3个方面总结自然遗产保护文化转向的全过程,批判性地理解转向中自然遗产话语的建构手段,进而为中国自然遗产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17)
在悬而未决的马航MH370事件中,以CNN、路透社、美联社、纽约时报为代表的外媒占领了报道话语权,中国媒体则一直在"亦步亦趋"地发布关键性信息,往往借"外媒之口"报道新闻,甚至有一些媒体只得失语般的"作壁上观"。究其缘由,在外国媒体凭借着自身的新闻报道理念与专业分析方式独占鳌头时,中国媒体由于新闻专业主义的相对滞后、对突发性事件报道经验的匮乏、以及传统媒体重要职责的缺漏,导致了国内媒体对新闻真相的话语权有所缺失,不得不在"信息迷雾"中徘徊。本文主要以马航事件为例,对我国媒体尝试提出一些改进性建议,以促进国内媒体话语权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7,(3)
话语权的构建是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起点上,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权,在国际传播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影响深远,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多与一的关系,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范畴新表述,分层分类制定不同的价值观传播策略,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话语权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1)
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阳光高校"的一种必要制度设计,该制度的施行是打造"阳光高校"的重要路径。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实践还存在制度规范缺失、话语权垄断、互动与反馈梗阻、面对突发事件"失语"等问题。"阳光高校"视阈下我国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构应从重塑制度理念、完善制度体系、坚守制度之魂、疏通制度梗阻、提升制度魅力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35):195-196
在当前历史格局中,精准塑造、展示和传播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尤为紧迫,外宣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传播媒介,对现阶段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意义重大。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翻译学理论对《北京周报》2016-2018年所刊发的"双语文件"栏目进行分析,旨在探究建构主义翻译学的理论基础与"三原则"如何具体应用于双语文件的汉英翻译中,以及适用于外宣翻译的策略以及方法,以期在国际立场上提升中国的话语权及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20.
民众参与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理念和组成部分,对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历史建筑的保护更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强调重点。然而在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最常见的模式是政府主导。本文尝试在基于民众参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构建角度,以福建"三坊七巷"为例,分析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引入话语权的基本思想,思考如今的话语权比重分配以及民众话语权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明确民众参与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一定关系以及政府在民众参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时可担任的重要职能。同时讨论话语权再分配可行性,再思考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