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3,(4)
微博的兴起为公共议题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讨论空间,并成为公民社会构建的重要力量。本文着力于探讨微博如何推动公民新闻的发展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如何构建公民社区,以及微博在我国构建公民社会的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9)
微博这一新型社交网络平台,让人们看到了"新型公共领域"的曙光,但另一方面,微博所面对的公共领域的私人化现象、注意力承载危机、理性共识难以建立以及商业力量的冲击又对公共领域的构建产生解构效应。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7)
作为时下热门的传播载体,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的互动平台。迅速崛起的微博似乎为推进建构哈贝马斯眼中的公共领域提供了某种可能。本文以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基本特征为依据,探讨基于当前的微博语境是否已经具备了构建公共领域的条件。研究发现,现今的微博语境并不能达到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理想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微博确实为民众的言论表达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的平台。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1)
通过对大学生网民的调查,梳理出该群体公民意识的面貌特征:公民身份认同度高、热情关注公共领域,但公民意识认知不完全、网络道德和法制意识缺乏参照,激情有余理性不足,政治参与渠道单一、公民技能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2)
微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催生和创造了全新的信息空间,形成了网络公共领域的良好平台。本文引入公共领域理论,在剖析公共领域存在价值的基础上将微博置于传播学政治学与社会学框架中结合一些微博事件探讨微博对网络公共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4)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正向着公民社会转变,改革使得政府的职能发生转变,公民体现出来巨大的力量。在这一社会视域情况下,我国社会传播平台的传媒业在一点点改变。本研究通过研究新闻传播和公民社会之间相互融合部分,分析了公民社会中的新闻传播活动现状,分析了我国公民社会下新闻传媒、国家权力和公民(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传媒对公民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加强公民现有的意识,使得公民的合法权利得到保障,对公民舆论和言行进行监督;同样公民社会对传媒也有着极积极的作用,公民社会监督和保护传媒等等。本文分析了传统媒体中的公共领域和网络媒体中的公共领域特征,本文为我国新闻传播提供一定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22)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由传统的军事领域—经济领域—科技领域—向文化领域开始演进。公共文化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公益性文化。尊重和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是政府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出发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构建公共文化体系的内在要求。政府作为主要的供给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作用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6)
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态和生活方式的变革,用户的交互性得到尊重,越来越多的使用者可以参与到针砭时事的公共环境中。其中微博的兴起,更是为广大受众提供了一个公共平台,使得使用者参与的意识越发强烈。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微博当中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在出现之初与出现一段时间后,大众对其的关注度及评价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转变,为什么同样一件事情,随着时间的变化大众的观点也会出现变化呢?本文从公共领域理论的角度对此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吕绍藩 《风景园林》2011,(6):148-149
好的公共艺术(PublicArt)能够培育好的公共生活(civiclife),提高公民素质和民主教养,而具有公共意识和民主教养的公民,则更能够共同造就好的公共艺术。公共艺术的概念产生于西方。我们今天所解读的公共艺术概念是从英语“PublicArt”一词直译过来的,是“公共”和“艺术”联结而来的复合词,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12)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之而产生的微博也日益成为人们进行信息传递的便捷工具。然而,在利用微博发表个人言论、进行创作的背后,也隐藏着各种法律问题。本文从微博的著作权保护出发,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微博侵权行为,对微博的著作权保护加以阐述,并对我国关于著作权的法律制度提出一些浅显的建议,从而提高公民的维权意识,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12)
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四个方面:政治认同——培养有立场的中国公民;理性精神——培养有思想的中国公民;法治意识——培养有自尊的中国公民;公共参与——培养有担当的中国公民。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三种途径:一是在情境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二是在氛围营造中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三是在问题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理性质疑精神。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5,(6)
古希腊城邦公民精神以"公共善"创造出辉煌的政治文明。与政治国家日渐分离的市民社会将古希腊城邦公民精神拓展为包含以公共善为旨归的政治品格和以个体善为旨归的公共美德两个维度,阿伦特与哈贝马斯试图在交往视域中整合这两个维度来构建当代公民精神。交往视域的开启为社会公民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新视角,个体善和公共善在日渐成熟的社会中趋向融合。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8)
公民的话语权是社会公众参与公共事务以及公共决策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途径,也是推动公众自身权利实现的重要力量。网友对新交规中关于闯黄灯重罚的热议,到公安部宣布闯黄灯教育为主暂不处罚,微博这个平台展现出了强大的力量。我国传统媒体及新型媒体都应以满足公民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和表达需求为发展目标,使公民在媒体中有更多的声音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10)
微博推动了社会发展的公民化和公民化的新闻运动。与此同时,微博也成为滋生谣言的温床。本文以"猪肉钩虫"这一微博谣言传播为例,从不同层面分析"猪肉钩虫"微博谣言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微博谣言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Z1)
<正>公共理性是指公民具有的超越个人眼界和直接功利目的,以遵循社会基本规范为原则,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工具进行思考的一种行为能力或者意志,是公民素质的直接体现。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担负着未来社会的建设责任,影响着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并且大学生最有禀赋成为具有公共理性的公民,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理性,对于构建文明和谐的公民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7,(27)
大学生公共意识是指大学生对公共生活领域内(大学校园)共识性社会规范的主观认同与客观遵守,其实质是追求个体利益和共同体利益相统一的社会意识。通过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公共意识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依然存在公共主体意识相对弱化、公共价值观念相对模糊、公共规范意识相对淡漠、公共自觉行为意识部分丧失问题。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4)
微博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公民新闻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微博由于门槛低、内容简单、传播速度快等特性,在推动公民新闻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问题。本文对公民新闻在微博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促进其良性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身份之场所     
城市是人类创造的适于居住的区域性的人工生态系统,其主干结构是公共空间系统。公共空间,亦即如是所说的公共城市空间,为所有公民所有,因此,它必须毫无例外地面向每个人,其所有权、领域及使用必须是公共的。这种公共空间是文化与社会的支撑,赋予公民团体以身份。它是同存共生的景致,是集会社交的场所,调控个中的私密功能以维系此般公共空间的权益尤显必要。因为代表了公民团体的身份,公共空间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场所,其身份的表现为人所知并被传承。  相似文献   

19.
微博是当今互联网领域信息及舆论传播中最具影响力的途径和形式之一。微博以发现和分享为基本传播形态,以特有的原创性、时效性、互动性和渗透性,为社会公众提供前所未有的表达与被倾听的机会,并给公共事物和政务领域带来了深远影响。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而言,微博一方面提供了更广泛的了解民意、听取民声、捕捉信息、实时交流的崭新方式;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共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频繁,社会的公德状况却不容乐观。本文从内因与外因,人性善恶,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的全面发展,道德观等马克思主义观点对社会公德问题进行了研究,从而认识到加强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