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10)
近年来,地方电视新闻节目本土化问题日益受到新闻媒体的重视。实现传播报道的贴近性,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受众不同的需求,因此,细分受众、确定自己的受众定位,地方电视新闻节目走本土化之路是实现贴近性的必然趋势,地方电视台要精心搞好栏目策划、改进报道方式,坚定本土化的价值取向,使地方电视新闻节目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6)
《非你莫属》是国内首个求职类真人秀节目。该节目准确把握受众定位,主持人善于体谅他人,能够把握受众心理。节目内容和形式吸引受众,引起受众兴趣,同时满足了受众消遣、学习和获取成就的心理需要,很好地关照了社会心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本文从传播心理学角度出发,从传播者和受众双方的心理来分析《非你莫属》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5)
电视节目的播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因此,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是一档节目成功的关键。只有充分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才能策划出受众真正喜欢的节目。本文从七个方面对《我是歌手》节目的受众心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12)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传播媒介都以赢得收视率为主要目标,而赢得收视率的前提便是满足受众需求,而要了解受众需求就必须了解受众心理。所以,对于真人秀节目受众心理的分析也是其节目成功的关键。本文试从真人秀节目中受众的行为分析其心理特征,并指出受众的一些不恰当的行为,为媒介正确引导受众需求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7)
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这三大网络相互融合,带动了电视媒介与其他媒介的融合,这为电视新闻节目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就需要从实现节目的伴随性;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受众粘性;引导负责任的舆论导向;打造电视新闻节目强势品牌等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的电视新闻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他凭借时空同步,声画并茂的优势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整个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中,电视新闻编辑居于核心地位,编辑工作的水平影响决定了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广播电视节目的主要思想是有它的编辑手法来体现出来的,所以在制作广播电视节目时技术虽然很重要,但编辑思想更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因而,可把多媒体非线性编辑系统合理地与传统的编辑方法结合起来,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后期制作的效率。对于广播电视节目来说它的后期制作是最主要的环节,也可以说是广播电视节目的再创作过程。广播电视节目后期制作的依据是节目整体的构想,在制作的过程中通过对镜头各种角度的组合和修饰等方法,来使得电视节目取得生动严谨的结构效果。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广播电视节目后期制作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18)
<正>一、电视新闻编辑在信息全球化时代,我们并不缺少信息,重要的是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如何发现新闻、选择新闻和报道新闻,这个重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落在编辑身上。电视新闻编辑既是一种职业角色,又是一项业务工作。电视新闻编辑既指电视的新闻编辑业务,也指从事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人。电视编辑工作主要是指后期制作,即节目的编辑处理、节目编排播出等环节。一档节目,从稿件的撰写、配音到图像的剪辑都非常重要;一档节目,要想有好的收视,就要不停地吸引观众。观众喜欢曲折复杂、悬念迭出的故事。所以,新闻专题节目中细节、悬念的设置是吸引观众的关键,法制类专题节目也不例外。二、法制类专题节目(一)法制类专题节目的定义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2,(4):104-105
随着西方脱口秀节目的广泛传播,中国本土脱口秀节目——中国谈话类节目应运而生。谈话类节目的出现,使中国的电视传播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本文通过研究中国当代电视谈话类节目出现的原因、特点、产生的社会意义,以及受众参与谈话类节目的过程和参与形态的转变,指出受众参与谈话类节目产生的良好社会功能,进而探寻如何能使节目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并让受众自觉、积极地参与到节目中,最终达到促使电视节目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0)
新闻节目办得好坏,决定着电台、电视台的视听率和舆论作用以及媒体的发展前景。媒介间的竞争主要是新闻信息领域的竞争,新闻节目是竞争的"主战场"。对于电视台来说,它的新闻节目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满足受众日益增长和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决定其未来是否能够在剧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借鉴前人对电视新闻理论的研究,着重探讨电视新闻的个性、共性规律以及电视新闻节目的主要类型、报道方式、报道要求。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10)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既面临新机遇,也要迎接新挑战。本文从强化把关意识、转变工作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等角度,探讨电视新闻编辑如何积极应对媒介环境的变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31)
当下电视真人秀节目已经成为一种比较常见且十分受欢迎的文化娱乐形式,其制作和传播成为当前电视媒体传播中主要的节目形态。而作为以音乐为主要内容形式的音乐类真人秀节目,其受众需求是主导节目形成和传播的核心要素和体系支撑。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4)
加强节目开发研制;满足受众最新需求,做好节目换代;节目资源多元化;办可视广播,大型活动提升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6)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民意识的不断崛起,人们的知情、参与、表达、监督意识日益增强。在网络特别是微博等技术的支持下,每个人都能便捷、迅速地传播个人观点,"信息爆炸"逐渐被"观点爆炸"所取代,海量观点和评论往往影响着受众的判断,如何引导受众作出客观公正的判断,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这一重任便落到了主流媒体。笔者通过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外部生存空间和内部生存环境的分析,认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可以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运用"实际操作"技巧,达到"引导受众作冷静、理智的判断"、"去伪求真、以正视听"、"扶植正面行为、抑制负面行为"的舆论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5)
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体育信息的受众也发生着改变。受众群体对体育信息的需求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变为生活的消遣,以满足自我精神的愉悦。而体育信息传播媒介为适应受众的这些变化,也在逐渐改变着体育信息的传播模式。以往那种缺少与受众互动的填鸭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已被彻底抛弃,代替的是多渠道的满足受众知情权的双向传播模式,这种新模式将信息传播的话筒交给了受众本身。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1)
《爸爸去哪儿》开播以来,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好评如潮。笔者认为节目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满足了受众寻求娱乐、自我角色定位,窥视猎奇的心理需求,同时节目的传播者把握住了这一受众需求,并恰当地处理了"拿来"与"改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23)
县级新闻节目,在与受众实现零距离互动方面存在先天优势,例如地缘优势和人文优势等,同时在硬件设施和新闻质量上也存在很多劣势,导致县级新闻节目遭遇了发展困境。对此,县级电视新闻节目,应该从内容上始终坚持贴近群众原则,在形式上以直播、新媒体互动为突破口,以方言节目等为新亮点来促进节目创新,以新闻质量提高为落脚点不断提高新闻可看度,最终促进县级新闻节目与受众的零距离互动。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电视应运而生,其是先进生产力的必然产物,是最具有影响力和亲民力的传播方式之一。与此同时,电视新闻的传播技术也随着电子技术进步而发展。本文结合实际应用情况,分析了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与电子技术的发展,来阐述电子技术对电视新闻传播的影响和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7)
家风文化类电视节目以传承优良家风文化为目的,旨在促进个人、家庭及社会素质的提升。当前学者对我国家风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视节目的创作、样式、传播价值与功能以及传播效果等四个方面。通过梳理文献发现,除了以文本分析的方法分析个案的节目本身、功能意义、传播价值的研究之外,少有学者通过研究节目对受众的影响来探讨此类电视节目的价值、意义以及不足,从受众层面分析家风文化类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研究也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19.
田勇刚 《建造师》2010,(8):18-19
当前,“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传播理念和价值取向正广泛地应用于新闻媒体的定位上,不仅在节目中得以体现,更明显的体现在节目主持人的主持风格中。本文从播音主持的实践出发,引用多组实例,紧紧围绕受众的需求,寻找受众的兴趣点,兴奋点,以自身的素质与人格魅力吸引受众,真正表达了一种对入的尊重,也是传播者人文关怀理念的渗透,实现了从以往传统的主观灌输。到一种与人平等交流的自然回归。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3)
新媒体的出现和崛起拓展了信息传播渠道,改变了人们交流的方式,也对传统媒体带来了挑战。部分电视节目也在尝试使用新媒体,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探究电视新闻节目运用新媒体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