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16)
随着新闻传媒的发展,它在群体事件中发挥的功能日益显著,通常以自身的力量推动着事件的发展变化。有些事件因为媒体的报道使事件的解决更加明朗化,而有些事件因为媒体的噤声而让事件的解决陷入僵滞。本文着重考察传统媒体——报纸在群体事件报道特征,将其与事件的发展结合起来,并通过"框架"理论的分析来获得报纸在报道群体事件应遵循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8)
对于肯德基速成鸡事件,媒体参与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就该事件媒体呈现的全过程,从传播学角度、用统计学方法对其媒体构建、传播特点进行梳理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媒体完善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5)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事件发生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和参与。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使更多的受众开始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而媒体为了争夺受众的眼球,在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求新求异,加大报道渲染力度。尤其是在一些舆情事件中,媒体的不恰当报道给原本受伤的当事人带来"二次伤害"。本文结合"小悦悦事件"和"杨武事件",分析媒体是如何产生"二次伤害的",以及如何避免产生"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8)
本文通过比较国内媒体对社会冲突性事件的报道,发现国内不同定位的媒体对"番禺环境维权事件"的报道框架也呈现显著差异,深度类媒体、都市报以及党报所采取的话语策略是迥异的。这种差异表明,研究者需要抛弃以往的二元对立思维,从微观的角度观察媒体实践,才能发现日常媒体报道复杂而生动的一面,并从其得失中找到逐步抵达新闻客观性的可靠途径。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4)
由新闻报道产生的舆论效应是由媒体和受众共同造就的。"道德事件"容易催生非理性的报道和公众意见,引发道德审判。笔者由媒体对北京大妈"讹"外国小伙的乌龙报道出发,联系过去一系列的相关事件如彭宇案,从媒体标签化报道使得公众产生的先入为主和刻板印象,到公众对此类事件妄下的道德判断,对媒体对"摔倒讹人"事件的一再关注以及由此引发非理性道德审判的原因进行分析,最终回归媒体应恪守新闻的道德规范和舆论应保持的道德理性。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12)
郭美美事件前后持续发酵近三年,作为网络红人的她不断地制造舆论泡沫,今年8月全国各大媒体"起底郭美美"的报道使她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对于这次媒体统一口径的海量报道,明显出现媒体伦理失范的现象,引发不少质疑与批评。本文以"起底郭美美"报道为例,阐明报道中媒体伦理失范行为的表现,探析其中的原因并提出规避媒体伦理失范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4)
随着社会热点问题越来越趋向发展为公共事件,媒体对于这类事件的报道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晕轮效应。文章首先介绍了包括新媒体形式的传媒背景下的晕轮效应的含义和特点,接着以夏俊峰案为例具体阐述了公共事件中对弱势群体报道的晕轮效应的体现,并深入分析了媒体报道产生晕轮效应的原因,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希望可以启发媒体工作者对该类报道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8)
"甘肃校车事故"、"复旦投毒案"、"海南校长开房事件"……近年来,媒体的报道呈现出一种现象:一起负面事件一经曝光引起轰动后,紧接着一段时间内,同类性质的类似事件的报道在各媒体上不断出现。此报道现象可称为负面新闻的"井喷报道"。新媒体环境下的"围观文化"助推了这种报道现象的产生,带来了媒介恐慌、阅听污染等负面影响。走出此种报道困境,需要媒体在报道时注重平衡原则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17)
在悬而未决的马航MH370事件中,以CNN、路透社、美联社、纽约时报为代表的外媒占领了报道话语权,中国媒体则一直在"亦步亦趋"地发布关键性信息,往往借"外媒之口"报道新闻,甚至有一些媒体只得失语般的"作壁上观"。究其缘由,在外国媒体凭借着自身的新闻报道理念与专业分析方式独占鳌头时,中国媒体由于新闻专业主义的相对滞后、对突发性事件报道经验的匮乏、以及传统媒体重要职责的缺漏,导致了国内媒体对新闻真相的话语权有所缺失,不得不在"信息迷雾"中徘徊。本文主要以马航事件为例,对我国媒体尝试提出一些改进性建议,以促进国内媒体话语权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2)
钓鱼岛争端在2012年广受注目。日媒借钓鱼岛争端鼓吹扩张军队、开发核武。西方媒体分歧大,对中国行为不解和持中的多、支持的少。今后我方可以攻心为上,提高针对性和报道技巧。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6)
本文以法国媒体对于2013年10月发生在天安门的恐怖袭击事件的报道为例,使用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的方法,分析他们对涉华恐怖袭击事件的报道方式,并从媒体和恐怖主义的关系、西方新闻观等方面对其报道的风格和立场进行剖析,为我国对外传播能力建设带来了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12)
近年来各种真实性缺失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成为伤害媒体公信力的主因。今年8月份关于"湘潭产妇死亡事件"的报道,再一次把媒体推上了风口浪尖,饱受公众质疑。本文以此事件为切入点,分析新闻真实性缺失现象对媒体公信力的伤害。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7)
本文以2012年因日本"购买"钓鱼岛事件而引发中国网民对中日关系的再度关注和讨论为例,对天涯论坛国际观察版块中网民关于"钓鱼岛事件"的讨论进行了量化研究,提出和验证了两个理论假设。研究发现:对涉及国际关系的事件网络舆论存在非理性特征,并且意见领袖的作用正在减小。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6)
本文通过对我国和西方媒体关于"马航事件"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媒体在本次事件中暴露出诸多局限,如缺乏"独家消息"、报道过度煽情、谣言大行其道等。并对产生这些局限的原因进行反思,探讨我国媒体应如何提高国际传播力。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5,(30)
本文以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为手段,结合批评性语篇分析相关理论,就中日媒体有关钓鱼岛报道,从用词词频层面进行CDA研究,探索新闻报道中语言如何受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6)
2014年3月8日凌晨,马航MH370航班与吉隆坡雪邦空中管制区失去联系。相对国外媒体,国内媒体在此事件报道中的表现,有诸多值得思考之处,国内媒体对于如何报道空难等灾难事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20,(6)
随着5G商用,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将被重新定义。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面对突发公共事件与重大主题报道,各媒体都在探索凸显传播价值、集结受众注意力的路径与方法。本文以央视、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疫情报道为着眼点,分析报道中凸显的智能分众化产品生产、报道主体相互补位、多形态直播融合打造"原生态""实时化"、矩阵化"传播共同体"引发传播"裂变"等媒体融合新特征。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12)
近年来中国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事件具有突发性、覆盖面广、危害严重、发生频率高等特点。面对这种情况,媒体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客观报道灾情、引导舆论和进行反思需要讲求一定的报道策略。本文对《人民日报》《华西都市报》《纽约时报》雅安地震的报道进行分析,总结出其报道策略,希望对新闻媒体今后的自然灾害报道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3,(9)
2012年8月30日,美国塔夫茨大学对中国儿童进行黄金大米人体试验的事件引起了国内外媒体与公众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本文以框架理论为指导,从报道数量、报道版面、报道体裁、新闻来源、消息来源、报道主题、报道基调七个方面描述与分析凤凰网关于"黄金大米事件"报道框架的构成与特点。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6)
本文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运用动态分析的方法,探讨针对钓鱼岛事件网上的言论聚集和舆论走向,归纳新媒介环境下的群体性事件的传播属性和特点,并对"政务微博"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政府如何应对新媒介环境下的群体性事件,从而提升新媒体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