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Planning》2014,(10)
微博推动了社会发展的公民化和公民化的新闻运动。与此同时,微博也成为滋生谣言的温床。本文以"猪肉钩虫"这一微博谣言传播为例,从不同层面分析"猪肉钩虫"微博谣言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微博谣言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10)
本文通过对微博谣言研究现状的分析,发现微博谣言研究存在两方面不足:1、对微博谣言产生的原因,过多的归结于社会或者网络,忽略了微博平台自身。2、学者提出的对策过于单一化,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治理系统。本文在系统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微博的"阻链传播模式"、"喇叭效应"等概念,以微博传播系统的四个子系统为出发点,找出微博谣言产生的源头,并且提出了系统的治理策略,为微博谣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11)
本文以新浪微博末日谣言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微博用户的转发行为和转发动机进行了分析,同时从受众伦理角度对如何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用户对于末日谣言微博的转发行为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娱乐心理和吸引他人注意的心理,而对于转发行为的道德责任意识较为缺失。受众应当提高伦理意识,承当应有的道德责任。同时通过新媒体的便捷性,多方面查找信息来源,了解不同声音,减少"第三人效果"造成的对他人认知和行为的误判。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1)
[目的 /意义]研究微博谣言传播的共同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可以为相关机构提供决策依据,对微博谣言的治理与干预程序化、常态化有重要意义。[方法 /过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微博谣言传播网络,结合该方法的相关指标与微博的特征,从连通性、凝聚性、距离等维度对传播网络展开分析。[结果 /结论 ]以"年薪十二万加税"谣言为例,通过数据采集与结果分析发现:同一主题下微博谣言传播路径会因一部分同时参与了多条微博转发的用户而相连接;单条谣言传播网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可归纳为单点爆发式、多点触发式以及多点连爆式。在具体的舆情策略制定上,不应采取简单的一刀切,而是要对不同结构的微博谣言传播网络采取差异化的应对措施,进而实现微博谣言的精准治理。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12)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以惊人的速度后来居上,改变了由原来传统的大众媒体所构建的媒体环境,这就给传播学的传统理论带来冲击。如今,微博在网络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同时也成为谣言滋生蔓延的平台。本文研究"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微博时代面临的新情况,利用该理论解读微博谣言传播过程,以期对微博谣言的治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6)
治理网络谣言,必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笔者以微博谣言的治理为例,从政府、媒体、意见领袖、网民、法律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针对网民盲从跟风的心理、政府的不作为、"大V"利益诱惑的麻痹、媒体的失语,我们应当从改善民生、听取民意、及时应对、提升素养、培养"好声音"、完善法制等方面,通过各方的通力合作,建立起应对网络谣言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7)
微博、微信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必备品",不仅是社交工具更是实时了解社会资讯的重要途径。在马航失联事件中,微博、微信为受众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不乏有谣言夹杂其中,并呈现出不同的传播特点。本文根据拉斯维尔的"5W"传播模式,探析马航谣言在微博、微信中的传播特点及阻断机制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15)
近期,网络谣言的发展迅速,造成较大的社会危害,网络谣言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并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本课题将从造谣者、传谣者和受谣者三个角度研究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传播特点及"辟谣"机制,以结合当前热点,提出相应的"辟谣"机制完善方案。该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化学界对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传播特点及"辟谣"机制认识。"辟谣"机制的理论创新研究,有利于加大对网络谣言的防控,从而最大限度减少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性,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共安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1)
谣言,因其具有的模糊性、攻击性等特点很容易给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造成冲击,也因其经常针对社会热点而发,所以极容易引发社会关注而成为舆论焦点。本文以搜狐网的"谣言终结者"为例,对该栏目所涉及到的谣言及其证伪方式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认为,治理网络谣言应该以了解谣言滋生的社会环境为前提,以构建良好的社会信任为基础,将辟谣与公众举报相结合,提升大众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22)
网络发展使得网络谣言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后果。以"蛆橘事件"为背景,构建了网络谣言传播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平均辟谣时间、网民接触速率进行了政策分析。结果表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减少平均辟谣时间,有利于增加网络谣言免疫人群,控制网络谣言的传播范围。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6)
微博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在享受其带来的丰富、互动和个性化等一系列便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带来的消极影响。而微博谣言便是这其中一点。本文以李天一案和长春婴儿遇害案为例,详细探讨微博谣言传播中受众的种种心理,进而从这一角度提出防治对策,以期能够使微博在未来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6)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产品的广泛应用,用户在享受信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受到其带来的副产品——谣言的影响。本文试以微博为例,探讨新媒体时代谣言的传播特征,并对如何控制谣言传播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9)
<正>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们悄然进入了以微博为传媒代表的微时代,"90后"大学生是微时代最积极的践行者和体验者。一、"90后"大学生微时代微生活问题的产生2006年,第一家微博网站Twitter在美国创立,仅三年注册用户就突破7500万。2009年8月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微博正式进入中国网民的视野。新浪微博目前用户规模已超过3亿,腾讯微博用户量也突破1.5亿。微博是集工具性、移动性、开放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3)
微博客(简称"微博")是近年来诞生的一种网络应用形式,由于它极快的发展速度和不断增加的用户量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着重研究微博中的网络文化和文化偶像,即微博中的文化名人,在文化视角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特点和作用,并对微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23)
微博健康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是我国网络谣言的重灾区。文章以新浪微博雾霾信息为数据源,利用H指数考察微博用户影响力,为网络舆情信息中信息源质量评价提供新的计量指标。从结果来看,在社交网络中对于雾霾信息发布、传播起主要作用的是各类媒体用户,而H指数较高的个人用户则能提供更为细节的原创体验。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1)
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先对国内外微博发展现状进行介绍,再探析新浪微博的流行原因及发展趋势,得出微博时代的传播模型,通过此传播模型分析微博较其它媒体的传播优势。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11)
社会化媒体当以新浪微博为代表,它的出现塑造了一个"全民皆记者"、"人人自媒体"的时代。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微博往往可以占据信息发布的制高点,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微博是一种裂变传播。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信息流在微博上不断的涌动、爆发,会产生副作用。微博如何趋利避害和传统媒体实现互利共生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15)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巨大变化,包括政府机构、学校、企业、医院等组织都处于一个危机环伺的时代。谣言的传播更是对危机雪上加霜,甚至直接导致了组织危机。组织应建立谣言的预警机制和谣言的遏制机制,避免因谣言产生的组织危机,并促进组织危机的消解。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5)
微信健康类谣言影响公众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也阻碍我国健康传播的发展。微信健康类谣言传播的原因主要在于,依托微信"强关系"传播的平台,表达方式具有煽动性,并且受众的辨别能力较差。微信健康类谣言的传播特征表现在以中老年群体为主要受众目标,表达方式上善于抓住受众心理、引发共情效应,内容呈现上多用"伪科学"迷惑受众。微信健康类谣言应当从微信官方、国家、公众三方面入手共同治理。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6)
微博已成为重要的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然而微博新闻传播却面临诸多问题,如现存的新闻信息无法证明其真实性、对于同一新闻事件有着众多的说法而人们无法判断事实是什么,类似"罗生门"现象。本文以新浪微博热点话题"袁厉害事件"为例,分析微博新闻传播的"罗生门"现象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