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Planning》2013,(8)
这是一个舆情危机高发的时代,地沟油事件、古井贡酒"勾兑门"、"毒胶囊"、丰田"召回门"、"红罐大战"等频频爆发,每天都在冲击公众的眼球。2012年9月由新浪发出的一条微博,"黄金大米"事件和转基因食品技术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引起公众的讨论与关注。本文主要以此事件为个案,探讨涉事主体在网络舆情应对中的得失,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7)
新闻事件报道中,媒介起着再现事实本真和重塑现实,引导舆论的功能,并影响着受众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本文运用媒介框架理论,探究分析兰考县"袁厉害事件"始末背后所隐藏的社会问题,从而探讨媒介的框架建构在社会事件报道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16)
随着新闻传媒的发展,它在群体事件中发挥的功能日益显著,通常以自身的力量推动着事件的发展变化。有些事件因为媒体的报道使事件的解决更加明朗化,而有些事件因为媒体的噤声而让事件的解决陷入僵滞。本文着重考察传统媒体——报纸在群体事件报道特征,将其与事件的发展结合起来,并通过"框架"理论的分析来获得报纸在报道群体事件应遵循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8)
本文通过比较国内媒体对社会冲突性事件的报道,发现国内不同定位的媒体对"番禺环境维权事件"的报道框架也呈现显著差异,深度类媒体、都市报以及党报所采取的话语策略是迥异的。这种差异表明,研究者需要抛弃以往的二元对立思维,从微观的角度观察媒体实践,才能发现日常媒体报道复杂而生动的一面,并从其得失中找到逐步抵达新闻客观性的可靠途径。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6)
对《新快报》有关海珠桥跳桥事件的报道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采用"跳桥者肇事"的新闻框架,《新快报》的这种新闻呈现主要是由其市场定位及编辑记者的阶层意识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2)
本文认为"冰花男孩"事件在传统媒体大量报道之前为集聚阶段,信息传播路径基本为单向线性传播;传统媒体介入后为扩散阶段,信息传播路径为传统媒体、互联网、自媒体三者交叉互动。从而认为,在正能量事件的网络传播中,主动设置议程能匡正舆情走向,掌握话语权能强化正面舆论,建构情感框架能强化社会行动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1)
我国频受自然灾害侵扰,灾难报道中的伦理与失范问题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报道灾难性事件自然不同于其他新闻事件。需认真审视灾难新闻报道的时间、语言、心理、镜头表达等诸因素。灾难报道的伦理规范、内涵为本文关注的重点问题,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分析,从操作与理论层面树立灾难新闻报道的伦理框架。通过梳理对传媒的灾难报道在伦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期待本文可对新闻业界在今后的灾难报道中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8)
"甘肃校车事故"、"复旦投毒案"、"海南校长开房事件"……近年来,媒体的报道呈现出一种现象:一起负面事件一经曝光引起轰动后,紧接着一段时间内,同类性质的类似事件的报道在各媒体上不断出现。此报道现象可称为负面新闻的"井喷报道"。新媒体环境下的"围观文化"助推了这种报道现象的产生,带来了媒介恐慌、阅听污染等负面影响。走出此种报道困境,需要媒体在报道时注重平衡原则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9.
<正>据报道,为扩大矿业生产,津巴布韦将考虑从矿业公司收回那些没有动用的矿权,并准备开放黄金贸易。津巴布韦矿业理事会日前宣称,大型矿业公司有许多没有投入的矿权。另外,要重新评估黄金贸易法,允许黄金的处理和运输。此外,要重新审视"黄金"。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7)
本文以主流媒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的可视化应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华网数据新闻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发布的可视化内容的分析,梳理其基本特征、创作逻辑和创作思维,认为新闻可视化的创作逻辑包括打破知识壁垒,跳脱传统框架、形式呼应内容,递进认知层次以及善用资源优势,探求"时""效"平衡三个方面,指出媒体人在新媒体时代,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该强化技术思维、创新思维和专业思维,不断提高可视化创作能力。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5)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事件发生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和参与。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使更多的受众开始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而媒体为了争夺受众的眼球,在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求新求异,加大报道渲染力度。尤其是在一些舆情事件中,媒体的不恰当报道给原本受伤的当事人带来"二次伤害"。本文结合"小悦悦事件"和"杨武事件",分析媒体是如何产生"二次伤害的",以及如何避免产生"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5)
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赋予各种新闻议题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新闻品质,影响着人们对某一件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本文将从"广药王老吉与加多宝之争"中媒介报道的表现,分析媒介在报道市场竞争事件中道德伦理上的一些错误与不足,并为媒介报道的伦理规范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4)
2013年10月28日吉普车撞击金水桥事件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而西方媒体更是连续对此事件进行报道。本文以西方媒体涉华突发事件报道的消息来源为研究对象,分析西方媒体微观实践中的叙事框架特征,以期为当下西方媒体报道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15)
"发霉大米"事件值得我们深入反思:万物与人本是同根生,本应同是善的形式,奈何人与自然万物相去甚远?人逐渐背离了自然本善,失去了善念、善心,而变成了纯粹的、陌生的社会人。我们应该抛却尘世的浮华,找回那个纯真的自己,还给自己一颗清澈宁静善良的心。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11)
近年来,媒体在对城管和扶老人事件的报道中,以负面报道为主,"城管"和"老人"的媒介形象被负面化、污名化。公众对"城管"和"老人"的偏见的形成与媒体报道的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饶承东  贾霁  饶洪涛 《建筑》2021,(5):40-43
<正>当前很多建筑创作实践都致力于截取、索引某些文化遗产片段的"形"或"意"作为文脉关联的佐证,却忽视了建筑文脉的真正根源在于地区历史的连续发展轨迹之中。汇"时间—空间—人间"三个维度于一体的地方史,为理解作为"人类事件"有形标记的建筑及其文脉提供了可靠的知识框架。地方史角度对建筑文脉的考察,更注重其与自然地理、社会人文等特定历史条件的关系,更注重建筑与历史事件及其潜在影响的联系以及事件背后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等隐性文化形态与历史变迁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17)
在悬而未决的马航MH370事件中,以CNN、路透社、美联社、纽约时报为代表的外媒占领了报道话语权,中国媒体则一直在"亦步亦趋"地发布关键性信息,往往借"外媒之口"报道新闻,甚至有一些媒体只得失语般的"作壁上观"。究其缘由,在外国媒体凭借着自身的新闻报道理念与专业分析方式独占鳌头时,中国媒体由于新闻专业主义的相对滞后、对突发性事件报道经验的匮乏、以及传统媒体重要职责的缺漏,导致了国内媒体对新闻真相的话语权有所缺失,不得不在"信息迷雾"中徘徊。本文主要以马航事件为例,对我国媒体尝试提出一些改进性建议,以促进国内媒体话语权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2)
"钓鱼岛事件"从2012年4月到11月一直是媒体关注的重要议题,对于此次事件各媒体都作了充分的报道。本文以新浪网对"钓鱼岛事件"的专题报道为例,分析网络媒体对于重大事件的报道策略并分析其采用特定策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7)
在"云媒体"、"多屏"时代,传统电视新闻面临空前的竞争。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从竞争中脱颖而出,差异化、深度化、多元化战略的应用如箭在弦。深圳卫视《关键洞察力》栏目创新性地以心理分析等手段来深度剖析新闻人物与焦点事件,赋予了节目新的特色"黏点"。本文以《关键洞察力》对韩国"岁月号"沉船事件的报道为例,探讨电视新闻中心理学运用体现出的独特视角和创新性深度报道新路。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10)
7月17日,湖南郴州临武县瓜农邓正加与城管发生冲突死亡事件在网络上引发讨论热潮,而中青舆情指数则显示"临武城管打死瓜农"是官方应对最差事件。事件爆发后,多家媒体针对此事进行了报道,笔者选取了《南方都市报》和《湖南日报》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从中看出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报道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