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8,(1):241-242
卢梭为法国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送去了一道人文主义教育的曙光,在当时特定的时代环境里这必将引起不小的轰动。卢梭的这部教育经典著作从不同的年龄阶段了解其心理发展特点并加以实施相关的教育措施,这是在教育史上一个较大的突破。全书共五卷分阶段分析教育理论,本篇论文着重深入讨论研究该著作的道德教育部分,以及从卢梭的德育教育思想中逐渐得出当代关于语文教育的相关启发得以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使之该理论加以变通和创新更加符合现当代语文德育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8)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是古典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之一。与同时代其他思想家相比,卢梭的思想具有彻底性和革命性,在批判继承前人的思想之上,卢梭又对社会进行反思,试图统一法的实证性和理念性,从而提出属于自己的一套鲜明特色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6):33-36
孟德斯鸠是对近代中国有重要影响的法国启蒙作家。严复对他的名著《法意》的翻译体现了以中国传统文化归化西方思想的意图。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给中国的君主立宪派进行君主立宪的改良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持。孟德斯鸠与伏尔泰的思想观点既有相同的成分,也有很大的分歧。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认识虽然充满了偏见,但也有正确的成分,伏尔泰则从正面描述中国,把中国当作理想国家加以颂扬。他们的中国观代表了当时欧洲对中国的双重认识。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8)
亚里士多德和卢梭分别在其《政治学》和《社会契约论》中直接或间接地论述了各自的公民权利思想。本文通过对两者相关著作的研读,进而分析和比较了亚里士多德和卢梭的公民权利思想。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0)
布莱士·帕斯卡(BlaisePascal,1623-1662)是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帕斯卡生活的时代正是处在始于16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宗教内战后期与17世纪太阳王路易十四专政时期的交接地带。帕斯卡的精神建构始终围绕着怀疑主义、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信仰的三角关系不断展开科学与信仰的辩论性阐释。《思想录》呈现了人的伟大和渺小,帕斯卡旨在为人指出一条可行的道路,即基督教,因此,帕斯卡的人性观背后是深沉的宗教信仰问题。在《思想录》所试图揭示的人性与信仰问题之间,笔者认为帕斯卡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更为现实、清晰的可讨论的纽带,即他在第五编中集中探讨的正义观及其所负载的社会性与政治性。本文将立足于《思想录》文本,试图对人性与信仰框架内的帕斯卡政治观作以逻辑分析和定位,并对其所呈现的悖论性提出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5)
知识观是对人类知识总体的认识、态度和根本看法,它构成教育的基础。从知识与道德、权力、政治等的外在联系角度来看,思想史上关于知识的诸多命题,成为构建不同教育理论的理论前提。而从科学哲学的视角来看,近代以来形成的以自然科学为典范的知识观是一种简单性知识观,20世纪下半叶复杂性理论兴起,将导致一种知识观的转型。知识观的转型催生教育的变革,以复杂性知识观为基础,将在教育内容设置、课堂教学和学生评价等方面建立一种新教育观。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9)
幼儿教育是现代教育的起始阶段。18世纪,卢梭提出的儿童观对现代幼儿教育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卢梭在论述中提出尊重儿童、解放儿童,把儿童从传统的师生关系、家庭、社会期望中解放出来,形成了全新的儿童观,这种儿童观在当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9):282-283
毛泽东的教育观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对当代教育有着深刻的借鉴作用。涉及教育功能观、人民教育观、教学观、实践观等方面。它不仅表现在有关文化教育的论述方面,而且包括在他的整个思想理论之中,是毛泽东在全面继承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后,适应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的认识。基于此,联系当代社会发展实际,我们必须在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教育思想体系的基础上来分析我国当代教育。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建筑的价值观出发,探讨了法国建筑师让·努韦尔的建筑文脉观,通过对其作品进行分析.总结让·努韦尔在具体建筑设计中体现的建筑文脉观的设计策略。包括:与历史联系的设计手法,与文化联系的设计手法.运用当地自然材料的设计手法。通过分析让·努韦尔建筑文脉观的设计特点来了解其建筑理念,同时为我国的建筑师的建筑价值观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4):46-47
中国近代是内忧外患的时代,也是奋发图强的时代。谭嗣同希望通过变法维新,将中国引向富强之途。因而他对"变"寄予厚望,对通过变法达到的理想境界心驰神往。他论证变法维新的思想武器——或者说,为变法提供理论辩护的则是变易思想。从思想来源上看,谭嗣同讲变易的理论武器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即佛学、中学和西学。谭嗣同建构了自己的变易观,既揭示了万物变易的天地之序,又提出了历史变易的"两三世"说。由于不能辩证理解变与不变(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他一味追求变化日新,而最终陷入极端。  相似文献   

11.
宋华 《建造师》2010,(4):85-86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是对各种传统课程理论,尤其对被视为现代主义课程典范的“泰勒原理”进行的系统的批判和反思.其课程范式摒弃了砖统课程的教师中心观,强调课程是参与者的交互作用、师生共同建构的结果。后现代课程范式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交往关系,一种共同创造的关系,一种平等、民主与协作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以沈阳近代建筑为例,否定了以"欧洲中心论"对待和评价中国近代建筑的片面思想,强调在近代建筑导入不同地区时,为适应当地条件而经历的本土化的变异、成长与发育过程,主张以"中国建筑的中国观"去看待中国的近代建筑,这对正确认识中国近代建筑、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引进,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5,(5):55-60
在长达60年的教育和编辑出版工作中,陈侠先生立足科学研究与中国教育实际,对教育领域中课程、教材、教法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颇有价值的思想,形成了系统的课程观、教材观、教法观。他的课程、教材、教法思想,对于今天的教育改革发展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围绕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理论的“他说”文本进行回溯和梳理,总结出该理论的三个主要认识视角:岭南传承的理论渊源,整体逻辑的理论特征,中国思想的理论定位。“他说”扩大了“两观三性”理论的影响,推动了该理论研究的发展。借由“他说”,“两观三性”建筑理论成为激发思想的触媒,为建筑理论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20,(9):132-136
美国教育家巴格莱以"多元化"的知识观、"面对现实"的课程观重塑美国课程改革之路,形成了以"永恒价值标准"的核心课程内容、"学科为主、活动为辅"的课程组织形式和"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为特征的课程理论,展现了其课程思想的现实性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5)
妇女观是社会对妇女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一定时期妇女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的反映。本文主要根据《共产党宣言》及其他相关著作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及其对当代中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郭璇 《华中建筑》2000,18(3):6-9
近代以后中国的剧场建筑基本上沿袭了与古代西方 脉相承的西方现代剧建筑形制在观戏台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剧观演空间则几乎被遗忘。文章意在透过中西方戏剧文化的进和交流这一层面,剖析和比较两传统观演场所的空间实质和文化内涵,为当代的观演建筑的发展提供一启示。  相似文献   

18.
肖冰  孙林 《建筑与文化》2016,(4):186-187
结构理性主义作为一种建筑思想,一直都对国内外建筑理论及设计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对梁思成“技术理性观”进行了回顾,并分析总结了其成因,进而深化对梁思成建筑思想的认识,使其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代城市规划学的发展,是从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的发表开始的.这一思想被认为是城市规划历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一百年来,无论是“田园城市”到后来的“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还是对于未来“网络城市”的设想都围绕着“人—建筑—城市—自然”关系的规划思路。本文通过对“田园城市”以来的几种城市规划理论的一些分析说明,试图从“源流”的角度探索百年来的几种城市规划思想的共性一“人本”观。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5,(3)
《社会契约论》是卢梭的代表作之一,是对卢梭政治法律思想比较全面的概括总结.其中,有关本书的第一卷所涉及的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国家起源理论的相关论述因充满了假设、预判,缺乏实证理论依据而在后世学界多有争论,具体来看,卢梭在著作一开始对于政治社会(国家)起源的具体论证是从对"家庭"的描述开始的,因此,本文将主要围绕《社会契约论》中的"家庭"概念展开论述,并阐述个人的一些观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