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纳米Pt粒子的微乳液法制备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罗阳明  孙颖  王昌斌  韩军 《功能材料》2002,33(6):645-647
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正辛醇/水(CTAB/C8H17OH/H2O)微乳液中,选择合适的微乳液配比,水合肼为还原剂,常温下制得了粒径为6-8nm的Pt粒子,研究了微乳液的形成条件和水含量对Pt粒子粒径大小的影响,在不同温度下,以He为保护气体,热处理Pt粒了后表明:100摄氏度时,XRD峰中有表面活性剂CTAB存在,200摄氏度时未见杂质成分;温度升高到300摄氏度时,Pt粒子XRD峰变尖变窄,这意味着Pt粒子开始出现晶粒长大,为避免Pt粒子长大,控制一定的热处理温度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微乳液法在纳米粒子制备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宋杰  陈晓明  闫玉华 《材料导报》2003,17(Z1):36-38
描述了微乳液的微观结构以及微乳液的形成.综述了微乳液在纳米粒子制备中的机理及应用进展.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郝春成  肖凤  袁慎礼 《材料导报》2007,21(Z2):65-66
通过反相微乳液法制备了纳米铜粒子,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电子衍射(SAED)和能谱对铜纳米粒子的形貌和物相进行了表征.在H2O/表面活性剂油酸钠摩尔比(W/O)为11、8时分别制得了粒径为50nm、10nm的铜粒子.结果表明:W/O值对纳米铜粒子的粒径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当其值由11降到8时,粒径则从50nm降到了10nm,且更加均匀.探讨了水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对制备的纳米铜颗粒的粒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在TritoX-10-正辛醇-环己烷-氨水所组成的微乳液体系下,制备纳米二氧化硅的实验方法.并对制备的纳米二氧化硅形貌进行透射电镜分析,结果显示,制备的纳米二氧化硅为均匀球形颗粒,粒径80nm左右.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述了以正硅酸乙酯为原料,采用微乳液酸催化、碱催化法制各纳米二氧化硅和以硅睃钠为原料微乳液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的研究进展,从各影响因素等角度阐述了制各工艺条件对纳米二氧化硅性能的影响,最后比较了这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6.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NiO颗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冬云  杨怀玉  沈长斌  周欣  王福会 《功能材料》2004,35(Z1):2728-2730
以Triton X-100/环己烷/正己醇/水为反相微乳体系,氯化镍和氨水为原料,利用微乳液法成功地制备出了纳米NiO颗粒.并以TG-DTA、XRD,FTIR和TEM对所制备的NiO纳米颗粒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氧化镍颗粒为立方结构,粒径约为14nm的球形,颗粒分散均匀,无明显团聚现象.  相似文献   

7.
反向微乳液法合成导电聚苯胺纳米粒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以TritonX-100为乳化剂、正己醇为助乳化剂,得到以苯胺盐酸盐为水相、正己烷为分散介质的反向(W/O)微乳液。进一步以过硫酸铵为氧化剂,合成了导电离子分材料聚苯胺的钠米粒子,对合成反应条件和产物的性能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反相微乳技术在纳米粒子制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反相微乳液的组成特点以及利用反相微乳液技术制备纳米微粒材料的基本方法;对当前利用反相微乳技术制备金属、金属氧化物、有机聚合物等各种纳米颗粒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讨论,并对反相微乳液技术制备纳米粒子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9.
在反相微乳液体系中,用NaBH4还原FeCl2,合成Fe基纳米颗粒.采用TEM、FTIR、XRD和VSM分别对产物的粒径、形貌、物相和磁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改变表面活性剂AOT的浓度(n0)可以得到不同形貌的纳米粒子.同时,合成颗粒的表面被均匀地包覆了表面活性剂AOT,粒子的比饱和磁化强度为3.41×103 emu/kg,几乎无剩磁,具有顺磁性,可作为磁性能稳定的顺磁性材料.  相似文献   

10.
硫化锌纳米粒子的微乳液合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微乳液制备纳米粒子的基本原理。对影响微乳液体系形成的主要因素如油相、水相、表面活性剂种类及用量等进行了研究,以表面活性剂TWEEN80和SPAN80作乳化剂,通过调整其比例控制乳化剂的HLB值,制备了乳化剂浓度为0.3mol/L、水/乳化剂比为6:1的W/O型庚烷/ST80/水微乳液体系。在此微乳液中制备了ZnS纳米粒子,采用TEM和XRD对超细样品的结构进行表征,表明得到的样品为β型立方晶系ZnS粒子、粒子粒径10-30nm。  相似文献   

11.
纳米WO3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晴  潘庆谊 《材料导报》2000,14(11):17-17
将新型气敏材料WO3制成纳米级粒子,会大大提高其灵敏度。指出了纳米三氧化钨在气敏材料领域的应用前景,并着重对纳米三氧化钨的制备方法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2.
In2O3薄膜及纳米颗粒制备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要介绍了In2O2薄膜及其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和特点,并比较了它们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3.
摘要:在水/司班-80/正丁醇/正庚烷组成的微乳液系统中,用KBH。还原相应的金属离子成功地制备了Fe—Co--Ni合金纳米质点.Fe—co—Ni合金和复合物纳米微粒的晶体结构、相变性质用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和示差扫描量热仪(DSC)作了考察.过程参数对合金和复合物组成、相变以及形态特征的影响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能量散射谱(EDS)、原子力显微镜(AFM)和电子衍射(ED)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e—Co—Ni的合金化将形成三元金属复合物纳米结构.合金的磁性质用环形AC磁场作了研究.结果表明,Fe—Co—Ni合金和三元金属复合物纳米质点当其在150~400℃退火后,呈现松针和山丘状,其长度和直径分别为150nm和20~30nm.磁感应性随煅烧温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所有的热分析实验中检测到几个放热过程对应于无定形合金的晶化.对形成Fe—C0-Ni合金和金属复合物的可能机理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纳米银粒子的制备及其表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混合溶液,利用水合肼还原硝酸银制备纳米银粒子.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X射线衍射对纳米银粒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法制备的纳米银粒子杂质含量低,粒度分布集中,颗粒均匀一致,形貌呈球形.  相似文献   

15.
微乳液的结构及其在制备超细颗粒中的应用   总被引:75,自引:3,他引:75  
施利毅  华彬 《功能材料》1998,29(2):136-139
本文对微乳液的结构及特征作了概括的论述,着重对W/O微乳液制备超细颗粒的研究进行了评述,包括超细催化剂粒子、半导体粒子、磁性材料、陶瓷材料、感光材料等,分析了微乳液滴中超细颗粒的形成机理,讨论了用该法制备超细颗粒的影响因素,提出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银粉的用途和制备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综述了银粉用途和制备方法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指出了我国生产中主要存在的和待解决的问题及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相似文献   

17.
汪明球  闫军  崔海萍  杜仕国 《材料保护》2011,44(9):51-54,93
纳米/微米复合技术是粉体表面改性的重要方法,通过微米粉体表面纳米化修饰,不仅能有效解决纳米粒子易团聚的难题,同时还能赋予微米粉体新的功能,提高其附加价值。为此,重点综述了纳米/微米复合粒子制备的主要方法,简述了其在复合材料、固体推进剂等领域的应用,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W/O型微乳法制备超细片状WO3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TritonX-100/正己醇/环己烷/水微乳液体系中制备了超细片状WO3。XRD谱图表明,超细薄片为三斜相和单斜相混合的WO3晶体。SEM结果表明,制备的WO3为大小均匀的超细片状粒子。BET测试表明,超细片状WO3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考察了两个关键参数ω0和反应物浓度对产物尺寸和形貌的影响。并对TritonX-100/正己醇/环己烷/水微乳液体系制备超细片状WO3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溶胶-凝胶法在纳米粉体制备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溶胶-凝胶法是制备纳米粉体的一种低温工艺,具有制品纯度高、化学均匀性好、颗粒细、可容纳不容性组分和不沉淀组分、掺杂分布均匀、合成温度低、成分容易控制、工艺设备简单等优点。本文介绍了溶胶-凝胶法的概念、工艺原理及其在TiO2、ZrO2、BaTiO3、Al2O3等纳米粉体制备方面的应用,提出了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粉体的局限性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纳米银具有独特的热、光、电、磁、催化和敏感等特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金属纳米材料研究的热点.阐述了制备纳米银的方法,包括化学还原法、光化学还原法、模板法、溶胶-凝胶法、微乳液法、激光烧蚀法等,列举了纳米银在化学反应、光学领域、抗菌领域和作为抗静电材料的主要应用,简述了纳米银制备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展望了纳米银合成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