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各种因素对聚己内酰胺中可萃取物含量的影响。聚己内酰胺切片中的可萃取物在前纺的熔融和纺丝过程中会变成气体蒸发出来,不仅造成熔体挤出成形时产生毛丝,妨碍成形过程的正常进行,而且恶化工作条件。影响切片中可萃取物的含量的因素有切片的粒径、萃取温度、萃取时间、浴比(萃取水流量)和浓度梯度等。对影响聚己内酰胺切片中可萃取物含量的因素进行分析,为实际生产中增强纤维的机械强度、获得更高质量的纤维材料提供可行性经验。  相似文献   

2.
降低PA6切片中可萃取物含量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切片的质量、萃取水的温度及浴比对聚己内酰胺切片中可萃取物含量的影响。探讨了己内酰胺的聚合过程中的萃取工艺,为提高切片质量,降低能耗和物耗提供可行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PA6切片萃取过程中萃取水温度、萃取浴比、搅拌等对萃取效果的影响,进行了荤取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萃取温度是影响萃取效果的主要因素,搅拌对萃取效果的影响不大。动力学参数随着萃取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参数值越大,可萃取物的浓度也越大,平衡线斜率随温度呈指数增加。PA6萃取动力学模拟公式和实验数据拟合性好,可通过萃取动力学实验为工业萃取塔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聚己内酰胺切片萃取水回用直接聚合工艺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己内酰胺聚合装置回收萃取水中的己内酰胺采用“三效蒸发”、“真空蒸馏”的方法 ,回收率只有 60 %。改用高压前聚、常压后聚的工艺 ,将 85 %浓缩液按 10 %的比例与己内酰胺混合加入 ,前聚压力0 .3MPa以上 ,温度 2 60℃ ,回收率可以达到 90 %以上 ,己内酰胺单耗下降到 10 10 kg/t,聚合时间从 2 3h缩短到 18h  相似文献   

5.
唐成华  何翼云 《化工进展》2004,23(3):327-330,333
介绍了聚己内酰胺注塑专用料的特点、国内外产品现状和最新进展,并建议生产企业重视注塑专用料的开发。  相似文献   

6.
在己内酰胺聚合过程中通过热力学和动力学双重调控,制备低聚物含量较低的聚己内酰胺(PA 6)切片,并对PA 6切片不经热水萃取直接熔融纺丝,评价PA 6熔体直接纺丝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降低己内酰胺开环温度同时延长开环时间,可有效降低PA 6预聚物中的环状二聚体含量;开环温度210~250℃,缩聚反应过程中高真空脱挥,制备的PA 6切片的相对黏度达3.1左右,低聚物质量分数控制在1.12%~1.92%,可不经萃取直接进行熔融纺丝,在纺丝速度800 m/s时纺丝过程稳定,无毛丝断丝现象,可纺性好;制得的PA 6纤维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染色性能,低聚物质量分数为1.76%~2.10%,断裂强度为4.1~4.3 cN/dtex,断裂伸长率为23%~30%,上染率为67.16%~83.79%;通过调控己内酰胺聚合工艺,可以有效控制PA 6熔体中低聚物含量,实现PA 6熔体直接纺丝。  相似文献   

7.
己内酰胺水解聚合过程数学模型化与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综述了己内酰胺水解聚合反应动力学模型,并系统论述了PA6工业聚合反应器包括高压间歇釜反应器(BSTR)、活塞流反应器(PFR)、连续搅拌釜反应器(CSTR)和CSTR与PFR组合反应器模型化与优化研究,对数值计算方法也作了简要评价,同时就PA6聚合过程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 衢州化学工业公司锦纶厂年产4500吨已内酰胺装置,于1987年9月投入运行。它以石油苯为原料,采用环已酮——羟胺路线制成的环已酮肟,经贝克曼转位、中和得到粗已内酰胺(简称粗油)和硫酸铵溶液(简称硫铵液)。在国内首次采用苯作溶剂萃取粗油和硫胺液中的已内酰胺,以达到精制和回收目的。 为了提高苯萃取已内酰胺塔的效率和能力,我们在工业生产现场进行了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CTL离心萃取分离机结构及工作原理;讨论了CTL离心萃取分离机处理己内酰胺废液的工艺。结果表明:CTL萃取机能有效回收废液中的己内酰胺;CTL萃取机转速为800~1 000 r/min较适宜,废液中的己内酰胺回收率达60%以上,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相似文献   

10.
己内酰胺聚合萃取水利用工程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己内酰胺聚合萃取水回收与聚合 4种工艺路线 ,其中己内酰胺的开环与成环反应为萃取水回收开辟了新的方法。提出建设大型己内酰胺聚合装置对萃取水回收 ,应选择浓缩液直接聚合回收萃取水为主 ,该工艺投资效益最佳。在产品性能要求很高时 ,选择 PE公司的浓缩液开环后聚合的回收路线较好。  相似文献   

11.
浓缩液直接回用的尼龙6聚合工艺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萃取水浓缩液与新鲜己内酰胺的配比实验 ,研究了浓缩液直接回用的尼龙 6聚合工艺。采用80 %左右的浓缩液与新鲜己内酰胺按 12 5 10 0 0的比例配置成含水 2 .5 %左右的混合液进行工业化聚合试验 ,生产的切片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及低聚体含量等指标与新鲜己内酰胺生产的切片质量指标接近。  相似文献   

12.
采用原位聚合添加反应型无卤阻燃剂,是实现聚己内酰胺(PA6)阻燃改性的主要方法。在己内酰胺的水解开环聚合体系中,加入三聚氰胺氰尿酸盐(MCA)的原料单体,原位聚合制备了阻燃PA6(FRPA6),对FRPA6的结构、形貌及性能进行了表征;通过熔融纺丝制备了FRPA6纤维,测试了其力学性能及阻燃性能。结果表明:FRPA6中阻燃剂MCA与PA6基体的相容性良好,MCA自组装反应比较充分,MCA粒子以纳米级均匀分布于PA6基体中;随着MCA含量的增加,FRPA6的熔点、熔融热焓有所降低,结晶温度略有升高,热稳定性下降;当MCA质量分数为7.5%时,FRPA6的阻燃性能达UL94 V-0级,拉伸强度为64.1 MPa,缺口冲击强度为10.4 k J/m2;相比纯PA6纤维,FRPA6纤维具有较好的阻燃性能,极限氧指数达35%以上,但力学性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3.
通过添加均苯四甲酸二酐水解聚合工艺制备芳香族支链聚酰胺6(PA6),采用熔融共混制备芳香族支链PA6/Ti O2母粒,然后与线型PA6共混纺丝,经拉伸后得到含芳香族支链PA6的共混纤维;研究了均苯四甲酸二酐含量对芳香族支链PA6流动性及热学性能的影响,以及芳香族支链PA6对芳香族支链PA6/Ti O2共混物结晶行为、可纺性及纤维力学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均苯四甲酸二酐含量的添加,芳香族支链PA6的相对黏度逐渐降低,熔体流动指数增大,流动性增加,而结晶熔融温度逐渐降低;含芳香族支链PA6的共混体系纺丝温度较纯PA6降低4℃,芳香族支链PA6有助于提高PA6的可纺性,且纤维力学性能较好,含质量分数8%芳香族支链PA6的共混纤维的断裂强度为2.8 c N/dtex,断裂伸长率为45.4%。  相似文献   

14.
聚酰胺6聚合新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聚酰胺6聚合工艺的发展过程,对聚酰胺6过去和现在的聚合工艺在节能降耗等设计方面作了比较,从切粒萃取系统、干燥系统、蒸发蒸馏、浓缩液直接聚合等设计方面提出了一种新概念,并对未来聚酰胺6的聚合工艺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PA6静电纺纳米纤维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讨论了PA6静电纺丝工艺,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纤维的形态结构,研究了影响PA6静电纺丝 的因素及其对所形成纤维的形态、直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甲酸溶液中,PA6质量分数为8%、电压值为15 kV、喷丝头到收集板的垂直距离为20 cm是PA6静电纺丝的最佳工艺条件,可得到直径小于100 nm的PA6 纳米纤维。  相似文献   

16.
大型锦纶6聚合装置国产化的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从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的角度论证了大型锦纶6装置国产化的必要性,介绍了前几年锦纶6聚合装置国产化的进展,展望了实现大型锦纶6聚合装置国产化的前景,并提出了今后国产化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有机酸萃取发酵过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秦炜  戴猷元 《现代化工》2000,20(4):14-17
萃取发酵是解决发酵过程中的产物抑制 ,提高产率及转化率的有效手段。本文以有机酸的萃取发酵过程为例 ,介绍了萃取发酵过程的特点、溶剂毒性对细胞生长的影响、萃取剂的选择和操作条件的选优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讨论了分步发酵的特点及萃取发酵过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国内外聚苯乙烯与尼龙6共混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共混物的相容性、相形态、结晶性能和流变性能。重点介绍了增容剂对聚苯乙烯与尼龙6共混的增容作用和共混物相形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成洪业  漆志文 《化工进展》2020,39(12):4896-4907
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溶剂,低共熔溶剂(DES)拥有与离子液体媲美的优良特性,如挥发性小、可设计性等,且具有成本低廉和制备简单的优势,使得DES正逐步替代传统有机溶剂,在萃取分离应用方面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DES在萃取分离方面的研究报道,阐述了DES直接用于液液萃取、在线生成DES的缔合萃取和通过DES分解完成萃取的应用,并分析比较了各过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介绍了DES在不同萃取体系中的稳定性和DES的回收方法;总结了DES萃取分离体系的理论发展和萃取机理的研究进展;展望了DES用于萃取分离的工业化前景,指出了目前面临的DES理论、萃取机理、循环稳定性等方面的挑战,分析了进一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