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分析城市总体规划改革的内外部背景,提出改革的目标是让总体规划更有用.从国家、城市、各方主体和规划部门四个“用户”视角分析,提出其作用分别是:“落实中央精神的顶层设计,统筹全市工作的施政纲领,协同各方利益的沟通平台,实施建设、管控的法定文件.”为此,要转变规划理念、承接国家责任;实现统筹规划,整合各类空间性规划,形成“一张蓝图”;推进规划统筹,建立规划编制与管理信息平台,实现规划统筹空间资源保护与建设;明晰政府/市场的事权边界和各级政府的事权边界,优化刚性内容传递,推进存量用地盘活.  相似文献   

2.
近郊型乡村地区作为城市空间拓展、产业功能外溢的重要载体,其发展状态往往可集中体现出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的各类矛盾和问题,研究破解其规划建设难题具有突出的意义.本文认为,近郊型乡村地区空间管控往往存在"重建设、轻发展""重片面、轻系统""重模式、轻特色"等问题,从规划管控视角出发,近郊型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应重点关注发展、建设和特色三个方面的管控.从发展管控方面,应划定三条乡村发展红线,引导乡村精明发展;从建设管控方面,应关注三项乡村建设内容,保障乡村建设有序开展;从特色管控方面,应搭建三个特色发展维度,重塑乡村发展内核.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14)
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迅速发展使之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热点。从不同视角对小城镇进行研究,包括小城镇与城市及乡村的关系,小城镇的模式、规划等外部联系和内部结构的研究都对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山东张村为研究对象,以乡村社会中的微观个体为研究视角,借鉴社会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通过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张村乡村城镇化的不同侧面展开研究。首先,以张村村民个人评价的总结为主导,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张村的发展历程,观察不同阶段国家与乡村关系的变化,提炼不同阶段农业和农村生活的关键词;其次,分析张村存在的"上大学"和"打工"两种城镇化方式在影响范围、发生时间、城市选择、城镇化程度以及村民感知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概括不同年龄段的乡村人对城镇化意愿的迥异态度;第三,对城镇化引发的乡村社会和空间变化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展望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发展前景和面临问题。  相似文献   

5.
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已成为我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合理引导城市空间有序发展,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重要管控手段之一。本文从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主体功能特点、空间落位及规划的发展方向入手,科学设定主体功能区与城市开发区的功能与空间对应关系,以及用地类型变化与城市开发边界变动的关系。结合数据的可得性,定义主体功能在相应空间上的实现情况。引入系统动力学思想,对演进过程背后的动力性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城市开发边界变动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效果的耦合关系。最终得出结论:北京市各主体功能区的产业集聚功能依规实现程度较高,各主体功能区的人口承载功能仅有部分得以较好地依规实现,各主体功能区的生态农业主体功能总体呈下降趋势,尚未完全依规发展。各个城市功能区的主体功能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发展方向有较多不一致,未来应采取更为有效的空间管控手段。在主体功能实现视角下的功能空间布局发展与开发边界变动的同步性尚未充分实现,主体功能在空间布局上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王吉勇 《规划师》2013,29(4):21-26
中国城镇化处于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同步演进阶段,部分地区和城市从数字上已经实现高度或全部城镇化,但在效益和结构上依然需要通过深度城镇化进行提高与优化。研究首先以人性视角分析深圳深度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原村民、城市夹心层三种人群的变化趋势及城镇化需求特征;其次以城市视角探讨在这种进程中城市的本质及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并剖析不同人群城市化需求与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之间的供需关系;最后提出深度城镇化时期的深圳规划需要在规划理论、存量管理、公共产品供给及制度设计上进行变革与突破。  相似文献   

7.
冯萱 《建筑与环境》2009,3(6):42-45
作为指导一个地区开发建设的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具有可操控性和可实施性。增城市金竹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探索了“策划与规划”相结合的务实的规划思路与方法。从而使得控规内容的制定实现了从政府单向管控行为。转为市场和政府双向互动、匹配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规划师》2016,(10)
在存量规划背景下,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是遏制城市蔓延、引导城市有序发展、缓解耕地与生态保护压力的重要手段。文章以存量规划为视角,厘清传统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的方法与问题,尝试构建基于存量优化提升与增量智慧增长的双轨目标导向的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方法体系,并以哈尔滨为例,从城市规模预测、建设用地(存量)开发潜力评价、非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和综合开发边界划定四方面划定城市开发控制的刚性边界与弹性边界,以期为城市建设用地调整与管控提供理论借鉴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肖婧  刘化高  黄强  孙燕红 《规划师》2022,(7):141-144
文章首先分析了城镇化2.0背景下城乡关系的变革,以及乡村振兴与城镇化2.0的内在逻辑,进而阐释了乡村振兴的新挑战与新契机;其次,“跳出农村看农村”,从更广域的视角探寻乡村振兴的规划逻辑,反思了当前乡村规划编制中的误区;最后,提出“激发自治,精英引领”的人本策略、“纵向传导,分类振兴”的梯度策略、“从长计议,留白应变”的弹性策略和“科技驱动,产业增效”的借势策略,以期为乡村振兴的规划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关注人的城镇化及其在城镇化过程中利益格局的转变是城镇化研究的新领域.现选择城镇化先行地区和国家级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苏州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空间视角,对苏州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发展进行了阶段划分和社会空间特征解析,并据此分析城镇化过程中空间发展、人的转变、利益格局演变的历程、特征及内在逻辑.研究表明,苏州的城镇化空间发展具有“分散式村镇发展-集中外延式城市扩展-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演变特征;人的城镇化出现了由“就地非农化-被动城镇化-渐进市民化”的历程转变.在空间和社会变化过程中,城镇化利益的来源实现了“空间与产业结合-空间与资本结合-空间与权力结合”的过渡,城镇化利益分配格局历经“农民为主,政府很少-外资业主为主,农民很少-政府反哺农民,趋于均衡”的阶段变化.  相似文献   

11.
城乡规划的“执行阻滞”与规划督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乡规划在执行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阻滞",其原因既有体制上的缺陷,亦有规划督察体系建设的滞后,如不重视规划的执行与绩效评估,规划强制执行权不明晰,依法批准的法定规划不能被严格执行,对"规划行政不作为"缺乏惩戒等等。2005-2007年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但收效并不理想;程序公正与集体土地问题仍然是很长一段时间内规划督察体系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论“反规划”   总被引:70,自引:4,他引:70  
指出导致系统性的、全国性的城市环境危机和城市功能与结构混乱的主要根源之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规模-性质-空间布局”为模式的物质空间规划编制方法论;基于现行方法论的城市空间发展规划是一种建立在不确定基础上的空中楼阁。在此基础上提出“反规划”途径:强调一种“逆”向的规划过程,“负”的规划成果,即生态基础设施,用它来引导和框限城市的空间发展。文章强调,人地关系的和谐是解决一切城市问题的关键“。反规划”途径试图通过建立保障自然人文过程安全和健康的景观安全格局,来综合地解决国土生态安全问题、城市的功能结构问题、交通问题、城市特色以及城市的形态问题。  相似文献   

13.
张舰 《城市规划》2012,(3):65-70
在理论层面探讨"规划条件"的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总结目前国内主要城市"规划条件"管理的整体状况,在《城乡规划法》规定框架下,提出逐步建立权责明晰、刚柔兼备、分区分类、程序规范的"规划条件"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14.
环境、资源等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使传统工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生态型工业园区可能会是一个新的思路,因此本文对北屯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实践进行了总结,以抛砖引玉,为国内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英国的动态规划建立在过程规划和民主决策的思想基础上,但发展出了"利益相关者参与"和"动态规划视角"这两个新内涵。动态规划以利益相关者分析作为规划的出发点,按照"问题"、"原因"、"方案"、"评估与选择"、"实施"五个阶段编制规划,每个阶段有"临时性假设"、"讨论决策"、"整理总结"、"公示"四项工作流程,并进行动态地修正、实施。文章结合实例介绍了动态规划的具体操作方法,并探讨了动态规划中公众参与规划编制、动态灵活的规划视角、面向社会影响的评估等对于我国的启示,以期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城乡规划理论和实践方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物权法》的颁布和实施,使得"公共利益"成为讨论的热点。城市规划长期以来自诩为"公共利益的代言人",然而城市规划行为究竟能否代表公共利益需要从法律角度进行检验。本文介绍了公共利益的内涵和特性,并通过几个较具影响的案例的分析,探讨了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利益"问题。文章的最后,提出了通过立法部分界定公共利益、借助正当程序和经济手段形成公共利益、仰仗司法体系救济公共利益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城市规划实践中“以人为本”提出质疑.首先通过对一系列关于“人”的概念进行辨析,发现中国城市理论中缺乏对“个人”的关注,导致其未能对市场和政府进行的规划实践加以批判,服务于假想“人口”的规划逐渐走向真实“人群”的对立面.关于回龙观成败的讨论中展现的规划专业者与居民观点对立佐证了该观点.然后进一步从机制上解释政府行为对市场行为的学习与落后,规划理论对市场和政府行为的被动跟随和失范过程,以及说明理论缺失对城市空间平均化、城市规划理论权威衰落与行业发展威胁的影响.最后从文化基因上进行解释,提出“以人为本”价值观回归和方法论重建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左为 《城市规划》2018,(1):83-91
梳理了"留白"的艺术与思想源头,尝试解析了留白的本义及其思想内涵,认为"留白"作为一种朴素的规律和行事之道对城市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回顾了我国城市规划至今的种种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认为城市规划的多解性和城市的复杂性问题正需要"留白"的思想加以补充。城市规划语境下的"留白"思维内核主要体现在计利长远、格局为先、有机生长和少就是多。虽然留白的"白"具有多义性,但是当前城市规划语境下留白的内容主要在生态留白、市场机制留白、社会参与留白以及文化空间留白上,并分别对这几个方面的留白做了明确的界定和具体的策略梳理,进而尝试将上述"留白"内容纳入城市空间体系和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19.
“生态世博”规划导引:从概念走向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寻求"生态城市"宏观战略思想方法,弥补城市中观层面生态评价的缺失,探索建设全过程性的生态管理控制的方法为目的,全面探讨从规划入手导引"生态世博"的理论方法。结合国际生态城市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根据世博会的经验特点,从规划控制和管理出发,突破传统二维结构,建立了时间、空间和环境(经济)三维互动的2010上海"生态世博"规划导引指标体系,特点表现为:选择目标分层框架;增设类目指标;突出整体运营监测指标;重视后续利用指标。目标层按规划阶段划分,可分为规划选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开发建设控制、运营监测与绿色管理、后续利用五阶段目标。在阶段目标层下,根据各阶段规划工作的要求,建立具体的分目标,即准则(类目指标)。准则层由具体指标组成,具体指标是环境生态和经济生态与规划主线的交集,按照适用性、简明性与可操作性、系统性和相对完备性、国际相容性、切合规划管理实践的原则,采用模糊德尔菲法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共117项。  相似文献   

20.
郭璐 《城市规划》2021,45(12):77-83
"位"是中国早期都邑规划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相关文献中多有涉及,研究"位"的内涵及其演化,对于认知中国早期都邑及其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尚书》《周礼》《西都赋》中具有代表性的三段关于"位"的论述,挖掘"位"的不同含义,剖析西周、战国和西汉时期都邑及其规划的不同特征.基于此,通过概念的比较,发现这一时期都邑及其规划的共性,即都邑是政治核心和政权表征,规划是一种政治治理手段;与此同时,不同文本中的都邑及其规划又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是一个时代政权组织形式的直接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