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言 2012年3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提出,力争通过10年的发展,使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力和水平迈上新台阶,2020年,年销售收入达到4000亿元以上。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标志性成果“海洋石油981”(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正式投入使用,于5月9日至南海东部海域深水区开展钻探作业,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深水战略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际油价的进一步攀高,油气资源已经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这也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油气资源的产量,加快海洋石油的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同时,海洋油气开发也对海洋工程装备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极地海洋工程装备是我国参与北极海洋油气开发的主要平台与实力象征。我国极地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建造与配套能力难以得到认可,这与造船大国地位不匹配,迫切需要寻求解决方法。本文分析了我国对极地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需求,梳理了极地海洋工程装备的应用现状,提炼极地海洋工程装备的关键技术,总结我国极地海洋工程装备存在的问题。最后,本文提出成立"北极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创新"专项,设立"极地海洋油气工程技术国际研发中心",成立"中俄北极能源合资公司"等发展建议。围绕北极开发能力与环境保护能力的协调发展,本文研究可为我国发展极地海洋工程装备提供参考,为我国跻身俄罗斯北极油气开发业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对海洋权益的日益重视,各濒海国家,尤其是海军强国均在大力研发或筹建舰船与海洋工程装备。为了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制海能力和开发、利用海洋空间与资源的能力,适应海军由近海防御向远海防卫战略转型的需要,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支撑,必须大力发展舰船装备和海洋工程装备。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梳理了世界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与深水工程重大装备的发展历程,以及世界各大海域亿吨级大型深水油气田的开发概况。回顾了我国海洋石油特别是1982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后至今约34年的飞速发展进程,明确了现阶段我国已具备300 m水深以浅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技术体系和装备能力,达到5×107 t年产能,初步建成以海洋石油981半潜式钻井平台为核心的深水重大工程装备,同时我国南海第一个深水气田荔湾3–1气田(水深1 480 m)成功投产。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我国海洋能源开发面临着"南台北冰"恶劣的自然条件、高粘、易凝、高含CO2复杂油气藏特性、深水陆坡、远距离控制等巨大挑战,指出我国海洋能源工程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6.
以船舶涂料为主的中国海洋涂料市场需求将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未来几年,我国造船完工量将继续上升,海工装备制造业也将实现快速发展。因此,在我国,无论是相对成熟的船用涂料市场,还是不断发展的海工装备涂料市场,都将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船舶和海洋工程设施防腐已成为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海洋涂料的发展前景也越  相似文献   

7.
《硅谷》2014,(19):I0003-I0003
发改委近日发布《重大环保技术装备与产品产业化工程实施方案》。方案提出的目标是,近几年环保装备制造业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到2016年实现环保装备工业生产总值7000亿元,重大环保装备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8.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是我国海洋油气开发的主要基础装备,目前我国海洋石油装备产业在海洋油气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海洋平台技术,并分析了海洋钻井平台技术的一些特点,最后针对海洋钻井平台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论述,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高端制造装备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基础,本文针对航空装备、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十三五"发展趋势,分析了各领域对高端机床和高端基础制造装备提出的新需求和未来的发展重点,并结合我国制造装备行业的现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促进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海洋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是我国重要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从全球视野和经略海洋能力来看,我国尚处于探索和开发海洋的初步阶段,需要将海洋资源探查、工程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国家权益维护作为有机整体,开展海洋强国建设的顶层设计。本研究通过一系列海洋跨学科交叉和集成的技术预见分析,研判我国海洋领域的重要技术方向。从海洋环境立体观测技术与装备、海底资源勘查与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勘查与开发、海水和海洋能资源综合利用、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及海洋开发装备6个关键领域,提出了面向2035的我国海洋工程科技的愿景、发展重点、发展战略及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1.
高性能海洋工程材料是发展海洋工程装备的基础和先导,对于海洋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8月23-25日,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了中国工程院"海洋工程材料研发、生产及应用研讨会",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周廉、翁宇庆等8位院士出席了会议,来自国家海洋局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01研究所等单位的17位专家作  相似文献   

12.
大连正向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目标迈进。 2007年,大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全市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达到1830亿元。呈“V”字形的“两区一带”临港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它发挥优势.放大优势并创造着优势,推动着大连乃至辽宁的装制造业迈向广阔的“蓝海”。  相似文献   

13.
海洋运载装备是认知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维护海洋权益的基础和保障。本文结合海洋运载工程与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在深入剖析国内外发展现状与差距的基础上,明确海洋运载工程与科技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研究提出我国海洋运载装备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战略任务与重点领域,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政策建议,供行业相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开发深海资源,提高我国海洋技术支撑和保障能力,需要发展重大技术装备,海洋工程材料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中,高分子材料以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和优异的加工特性,被广泛应用于舰船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中,在海洋经济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海洋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工作虽  相似文献   

15.
马立强 《中国计量》2013,(12):55-58
一、沈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现状 据《沈阳市统计年鉴2011》,2010年沈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5252个,总产值达到9601.8亿元,是“十五”期末的4.4倍;新型产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其增加值已占全市工业的80.3%.2000~2010年间沈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自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增长趋势明显放缓,近几年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6.
, 《硅谷》2013,(11):I0024-I0024
据青岛财经日报。从山东胶州市发展改革局了解到,为加快推动蓝色经济功能板块建设,胶州正着力打造胶北现代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园和海洋运输装备产业园两个特色海洋产业园。胶北现代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园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园区内规模以上涉海企业20余家,其中10余家企业与科研高校建立了研企合作、校企合作的模式。海洋运输装备产业  相似文献   

17.
一、上海包装印刷装备业的迅速崛起在中国从包装大国向包装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上海包装印刷业正在迅速崛起。据统计,2003年,上海包装印刷业销售值已达到272亿元,其中,包装印刷装备业的销售产值约占10.5%,为28.6亿余元左右。虽然从绝对数值上来看,还算不上很大,但包装印刷装备业的发展速度却十分迅猛。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世界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所呈现的海洋开发技术和设备不断进步推动海洋资源全面开发利用,海洋能源开发利用已成为各海洋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一直是世界各国竞争热点,海洋污染控制和防范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海陆关联工程与技术在现代海洋开发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等特点与趋势的梳理与分析,获得如下启示:强化全民海洋意识,推进海洋强国战略;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海洋工程与科技的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扶持海洋新兴产业;健全管理体制,建立协调发展机制;加强海洋保护,保障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安装》2014,(8):18-21
随着全球海洋工程市场的高速发展,海洋工程项目成为我国造船企业新的增长点,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船东将海洋石油平台选择在国内进行建造。  相似文献   

20.
海洋工程装备向大型化、深水化发展,性能要求不断提高。海洋装备的建造面临着制造难度提升、环境更为复杂、关键设备精度要求高等难题,对创新加工装备、加工模式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制造设备需要在精细化、柔性化、加工与测量相结合等方面提升加工能力,同时在加工设备成套组织、加工控制软件等领域取得突破,从而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发展提供建造能力的支持,实现制造过程的精细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