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在设计生活,设计师没有了生活体验,设计也就不存在了……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去尝试当地的高端酒店或是新开的餐厅、酒吧,去体验他们的设计和所反应出的生活方式。"《中装》:您在设计中主要运用的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元素,其实,虽然我们生活在中国,但对于所谓的传统文化,依然需要学习,特别是与现代手法的结合。您平时是通过什么方式学习中国文化的?您又是如何了解现代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的?刘道华:其实我之前并没有刻意追求过这种东西,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积累也是通  相似文献   

2.
UED:在您的建筑设计中最具创意的一点是什么?您如何在建造的多种可能性中找到最简洁、有力的解决方案?您曾经提及玩乐式的设定规则以及在这些规则之下的自由表达,那么您在设计中是如何践行的?舒马赫:在项目的起始阶段,对于理念和项目各个方面的探索都对最终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功能性、语义学或者形式上的方  相似文献   

3.
孙晨光(以下简称S):谢谢您为我们提供了一次获得国际视野和学习不同知识的机会。事务所的每一个项目堪称经过细致设计的优秀作品。最近随着一些最新项目的落成,我想这也是一个合适的时机,能通过您更加直接地了解其中的思想,并和大家分享,这也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这些设计本身。您为什么喜欢设计"公共建筑"或者说"公共结构"呢?  相似文献   

4.
UED:您在西安工作,而西安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城市,无论做什么设计都会被审视是否"代表西安","代表中国","代表传统"。我们这种期待对您造成了什么影响?刘克成:年轻的时候我不喜欢西安。但在西安工作生活了将近30年之后,我  相似文献   

5.
对话何勍     
AW建筑学最吸引您的是什么?您怎么看待自己的工作? 何勍:有年少时的朋友曾经问我,"你怎么会学了建筑呢?感觉你应该是学文科的料子.如果让你回到那个时间段,你可以重新选择生活,你会选什么专业?"我说,或许除了做电影导演,我还是会选择建筑.年轻的时候极其厌恶建筑,痛恨它的枯燥,物质的不可被超越性,现在老了,终于领悟物质的躯壳可以被超越,如果你想超越的话,只是这之间路很漫长且孤独. 每一个项目,我是自己的看客,批评者,也是自己的引领者. AW:您对建筑的基本态度是什么?什么样的建筑是好的建筑呢?  相似文献   

6.
主题报告     
1、"一仆二主"这是大运村项目的宿命,在大概半个月时间内它是接待运动员的大运村,在另外正常的时间里。它将是深圳信息工程学院。您认为这个宿命对您的设计有很大影响吗?换句话说,您设计的立足点是什么?我本人只负责了  相似文献   

7.
正UED:您在中国也有过设计项目,您认为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之下,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和全球性的挑战,建筑师如何面对这一历史时刻并在建筑实践中找寻自己的职业之路?梅恩:我们生活在一种新的技术条件下,这将我们全球所有人联系在一起。建筑对特定社会条件和当地条件做出反应的本质是普遍的,但许多文化在支持具有概念挑战性的新作品的意愿上存在差异。我在美国、欧洲、亚洲工作,现在似乎是中国的时刻。目前,它是最肥沃的土地,让创造性的、概念性的想法扎根。事实上,大多数最有趣的发明和最具挑战性的工作正在中国进行。因此,我非常欣赏中国文化将建筑视为一种象征性的力量,将概念与建筑环境联系起来。我接受中国文化的细微差别,因为它与我的创作抱负和探索、实施新概念的愿望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沈禾  宗轩  肖韡 《城市建筑》2012,(16):77-81
宗:武汉自清末以来就是中国南部工业重镇,"汉阳造"又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当您接触到这个项目时,对于项目最初的构想是什么?或者说希望达到怎样的效果?沈:我认为接触这个项目指的是接触到这个项目各方面的受益者,包括开发商、政府主导的城市管理部门、项目未来使用者及当地居民,之后才能对设计应该要做什么有个正确的判断。我们最初的构想是希望在这个地方能有一个代表汉阳地区历史的建筑,担负起复兴整个汉阳铁厂乃至老汉阳地区的城市文化生活的责任,这也是我们希望最终达到的效果。在建筑的实践方面,我们希望借助历史来还原原有的工业建筑和文化,真实重现汉阳地区的工业建筑历史发展历程,使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业建筑遗存在复杂的基地现状中融合、对话。  相似文献   

9.
正DB:您认为整合想法最有效的途径是什么?DL:我认为必须真实地面对自己,面对项目,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充满强烈的渴望。工作时间的长短并不是关键,保有工作热情才是重点。"热爱"一词恰如其分。对一名建筑师而言,它是更好的注解。DB:您怎样协调建筑的本质与实用性之间的关系?DL:有时候我们必须忘记实际的一面。实际问题在任何一个项目开始建造之初就已经存在了,但我们不能以考虑实际情况为起点开始工作。不能因为资金有限就认定建筑必将了无生趣,我们必须首先具备有创意的想法。预算多少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正如  相似文献   

10.
主义UED:是什么原因(或者心理原型)使您采用了一种更加国际化的设计语言?马西米利亚诺·福克萨斯(以下简称马西米利亚诺):我没有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设计风格。我也不想拥有。我毕生都在反抗风格的概念。如果我们离开风格和形式主义,创意的灵感和新鲜感可以成为加速器,并且创造出一个直接的结果。UED:我们可以把您的"混乱"的想法理解为您想鼓励城市的复杂性吗?  相似文献   

11.
正UED:OAD欧安地设计了众多旅游度假酒店,同时斩获许多奖项,您认为这些项目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李颖悟:作为旅游目的的度假酒店,往往选址于优美独特的自然环境中,也常常选址在有独特地方文化的地区。度假,是今天都市人逃离高节奏的都市生活,回归大自然的生活体验。如何设计一个场所,让身心放松且愉悦,更好地享受优美的自然环境,体验当地独特的文化是度假酒店的关键点。在场景打造上我们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11)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对个人、群体和社会最具影响力、最具权威性的当属儒家思想,随着儒家思想的国际影响力正在进一步增强,儒家思想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有机融合,对企业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蚂蚁和大象     
《Planning》2019,(4)
<正>一只蚂蚁听说大象的鼻(bí)子很厉害,不仅可以喝水,还可以搬东西。蚂蚁很羡慕。于是蚂蚁来到大象的面前,说:"大象先生,您能教我如何运用鼻子吗?我想我的鼻子能像您的一样厉害。"大象笑了笑,说:"你想学如何运用鼻子?那还不如学如何运用牙齿呢!"蚂蚁不懂大象是什么意思,问道:"您为什么要这样说?"大象说:"因为我最过人的地方是我的鼻子,而你最厉害的地方是你的牙齿呀!"  相似文献   

14.
《室内设计与装修》2023,(10):102-103+101
<正>id+c:您能先向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自己吗?鹤田太郎:我们是鹤田建筑设计事务所(Tsuruta Architects),是一家总部位于伦敦的建筑工作室,致力于创造能丰富用户、居住者和社区生活的项目。我的灵感来自具有影响力的建筑师安藤忠雄,他来自我的家乡日本大阪。在我的成长时期,他的作品深深地影响了我,增加了我对建筑的热情。在日本完成学业后,我在伦敦建筑协会(AM)继续深造,在那里我有幸探索了各种建筑理念,并获得了全球化视野。在鹤田建筑设计事务所,我们对建筑过程很感兴趣,并采用现成的数字工具来提高建筑效率和可持续性。通过利用这些技术,我们的目标是创造不仅在美学上与众不同,而且优先考虑环保责任和功能性的项目。  相似文献   

15.
正UED:您曾发起过很多成功的城市艺术事件,您发起这些事件的初衷是什么?又是如何推进的?布莱斯:这些事件发起的初衷其实是由于政治需求,例如,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发起的第一个事件,就是如此。时任市长想要传达城市创新性和创造性的文化氛围,希望能够改善城市形象。因此,其实应该说是这些城市选择了我,而不是我选择了这些城市。这些大型活动背后都有强烈的政治需求推动,因此当  相似文献   

16.
<正>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应当做些什么事情呢?我认为,在当前,应当首先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搞好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文物古建筑,是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最基础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对话     
记者:您今年参加了香港的设计营商周。您在那次活动上分享了什么话题?为什么选择该话题分享?约翰尼斯·托比:在过去的七八年中,中国文化对我的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bodw项目中,我就试图发掘中国文化与丹麦文化的关系。我此次主要讨论的是如何更深层次的互相理解,进而使得两种文化更好的交流,并且可以更好的合作。我最近应邀担任B&O公司的创意总监,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十分开拓眼界的体验。我此次演讲包括了B&O在中国的发展计  相似文献   

18.
时间:2011年9月14日,北京时间18:00方式:电话会谈,葡萄牙.波尔图—中国.南京李华、周凌(以下为L&Z):首先,祝贺您获得国际建协的金奖,并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也许我们可以从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开始。您曾经提到您热爱建筑,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对建筑感兴趣的?建筑中最吸引您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宋照青     
《世界建筑》2014,(4):57-57
<正>WA:您认为我国城市大型公共建筑应向什么方向转变,还是应继续纪念性与形象取向?宋照青:我认为,中国城市的大型公共建筑首先要抛弃的就是所谓的"大型",建筑的过程本身是一个极为消耗资源的过程。我国目前需要的是与百姓生活尤其是百姓的城市文化、交往、交通等物质与精神生活1  相似文献   

20.
何宛余 《城市建筑》2012,(16):32-33
"王澍的建筑以其强烈的文化传承感及回归传统而著称",这是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对2012年获奖者王澍的描述,让人不由自主地思考什么是"文化传承感"以及"回归传统"。是对中国文化和传统的传承和回归,还是可进一步理解为关于中国性的回溯、演绎?人们提到中国文化和传统,最容易联想到的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文物、古建筑、儒释道以及诸多民俗……近百年来社会的巨大变迁使这些文化和许多传统已经消失或衰落。从种族主义(racialism)的角度讲,文化与传统衰减的结果是民族性的衰减体现,这是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不愿看到的,也正极力遏制的。唐人街的存在便是证明:生活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华人,聚集生活并修建唐人街,以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