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20,(4)
在大规模"走出去"背景下,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就是创新。民营企业已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而政治关联是民营企业的重要环境因素。基于此,以2012—2016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民营企业为样本,探讨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以及政治关联对对外直接投资与研发投入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显著促进了企业研发投入;政治关联减弱对外直接投资对研发投入的积极作用。文章立足中国制度背景,将政治关联这一现实环境因素纳入对外直接投资对研发创新的作用机制,是对以往对外直接投资和研发创新关系研究的拓展。文章的研究对企业创新以及政府改革都具有较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3)
2001年起,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政策支持下快速进行全球投资布局,但近些年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2017年8月18日,《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的指导意见》出台,对外直接投资(OFDI)迎来新的监管政策——真实性、合规性审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了新阶段。基于权衡理论和优序融资理论,定性定量研究融资约束和真实合规审查对中国企业OFDI决策的影响并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科学评估。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融资约束和真实合规审查都会抑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该政策有利于精准优化对外投资结构。建议企业真正理解真实合规审查政策要求,降低融资约束程度,以及相关管理部门进一步完善审查内容和范围,真正发挥出OFDI的逆向技术效应,实现出口与投资的良性互动,促进对外投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24)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开始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特点和环境研究成为"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本文认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具有投资规模越来越大、投资领域相对狭窄和投资方式相对集中的特点,进一步认为对外投资的环境主要表现在安全审查政策加强、投资国社会责任要求加大以及被投资国家政治不稳定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22)
文章基于聚类分析和引力模型,将制度距离区分为正式制度距离与非正式制度距离,实证探讨了制度距离对中国企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制度距离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体而言,中国企业对第三圈层国家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偏向性;不同维度的制度距离作用有所差异,政法距离和知识距离强化了中国企业投资意愿,而经济距离、外交距离则表现出抑制作用。结论为优化企业投资决策,提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绩效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22)
在党的十六大提出"走出去"战略后,我国开始积极支持对外直接投资,如何采取科学的政策鼓励和引导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受到广泛关注.适应我国支持对外投资发展的政策要求,同时构建起适应我国国情的对外直接投资财税激励政策体系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首先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财务激励政策的作用和政策工具;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财务激励政策现状及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举措。通过研究和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财务激励政策,有利于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1,(1)
运用2005~2017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40个投资东道国的投资存量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三国效应、制度距离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空间效应以及先行贸易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无论是否考虑空间因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均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制度接近"和"经济制度逃逸"特征,即中国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向与本国政治制度距离小而经济制度距离大的国家;先行贸易可有效促进中国开展海外投资,并降低投资过程中的政治制度障碍;投资所表现的市场寻求动机和风险规避特征较为明显,但东道国自然资源禀赋、科技发展水平和通货膨胀率等因素并未对投资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应建立区域协同机制,完善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开展海外贸易。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5):55-59
基于区域创新系统和非线性的"双重维度",采用2006-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和门槛回归技术考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创新溢出效应。结果发现:近十年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明显地逆向推动了区域创新效率水平的提升,这种积极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创新溢出效应总体呈现出显著的"U"型非线性特征,且这种非线性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显著的逆向创新溢出效应主要发生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还不太明显,中部地区甚至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吸收能力显著地正向调节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创新溢出效应,只有当人力资本、金融支持和市场化等吸收能力水平达到一定条件时,才能最大限度地驱动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创新溢出;在"走出去"过程中,不断注重加强对外直接投资与人力资本、金融支持和市场化进程等因素的深度融合,可能是新常态下广大中西部地区省份有效摆脱"走出去困境"的重要突破口。以上结论的发现,对新常态下中国更好地提升对外直接投资逆向创新效应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正>日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作出了顶层设计,明确了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配套措施。意见指出,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是指国务院以清单方式明确列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禁止和限制投资经  相似文献   

9.
<正>本刊讯2015年,对中国对外投资合作企业来说是个"机遇年",国际基础设施市场"潜力巨大",记者从2014年12月11日~12日在长沙召开的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年会上了解到,2015年对外投资合作行业发展的战略性机遇在于多重政策利好。首先,中国政府把对外经济合作作为经济外交战略的重要内容,加快建设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将为行业发展带来难得机遇。"一带一路"、中巴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461"中非合作框架等一系列战略构想,勾画出中外经济合作的新蓝图。为配合上述战略的实施,还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10)
在分析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概况和投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政治互信和对话机制、加大对外投资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建议,对深化和加强双方各领域的投资与合作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