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Planning》2015,(3)
从法治精神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关系来看,法治精神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方向保证,乡村文化建设是法治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二者统一于乡村治理的社会实践中。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弘扬和培育法治精神需要从文化主体建设、文化内容建设、文化服务机制的完善以及实践路径的拓展等方面入手,通过积极有效的文化平台建设将法治精神弘扬到整个乡村社会。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1):49-54
我国高校法治文化具有"社会整体性"与"校园区域性"双重属性。"社会整体性"高校法治文化的功能指向主要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传播,其培育的着力点在于法治文化的认同;"校园区域性"高校法治文化的功能指向主要是高校的治理,其培育的着力点在于法治文化的建构。"社会整体性"的高校法治文化与"校园区域性"的高校法治文化之间虽然存在差异与冲突,但仍能实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1)
文化消费作为建构社会认同的重要手段,其消费主体的范围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文化消费对于建构其社会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消费通过两条路径来建构社会认同:一条是通过彰显文化消费的符号意义来实现消费的"示同"和"示差"功能,以此实现外显层次上的建构;另一条是经由教育型文化消费,通过积累文化资本、发展自我,从而使个体融入更高的社会阶层,实现对社会认同的内隐性建构。对农村青年三条社会认同建构路径的比较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应该将其文化消费的重点由外显符号意义的文化消费转移到教育型文化消费上来,积累文化资本,提升自我价值,建构城市认同。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29):223-224
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水平较高的群体,他们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直接影响法治社会的建成。中国在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正在形成独特的法治文化,蕴含着独特的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必须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22):277-279
文化冲突与文化认同是文化全球化的必然表现,价值重构成为文化全球化与思想引导的理论契合点。文章通过分析文化全球化与思想引导的逻辑链接,认为文化认同是其共同目标,同时发掘并分析文化全球化视域下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存在的问题,认为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开展需要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树立文化自觉意识三个方面着手,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实现大学生思想引导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2)
从小培养幼儿对中华文化的积极认同是我国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一般认为,通过日常的文化实践,幼儿掌握文化的意义,建构文化的认同。然而,值得研究的是,怎样的文化实践有助于幼儿建构积极的文化认同。依据文化认同的理论,幼儿文化认同的逻辑是:文化经验影响幼儿的文化认知,文化自信奠定幼儿文化认同的社会心理基础,教育互动则是幼儿文化认同的基本路径。然而,教育实践中,忽视幼儿游戏经验的文化意义,以二元对立的方式理解与处理幼儿的文化经验,已然导致幼儿文化认同的困境。应对这些困境,需要建构幼儿教育的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9)
文化是民族发展繁荣的动力源泉,民族文化影响、制约着各民族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规范着各民族的精神、价值观念。探讨新疆多元文化的形成动因,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从文化认同到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高层次转变。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1):137-143
国民教育是对国民进行国家身份认同与归属的教育,是凝聚国家、民族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国家的有效治理和永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对任何主权国家而言都至关重要。由于历史原因,也由于香港教育制度的关系,当前香港青少年的国民身份认同存在诸多缺失。为确保"一国两制"事业行稳致远,亟须加强香港青少年国民身份认同教育,大力增进香港青少年对国家的认同、民族的认同及其文化的认同,让他们对自身国民身份的认识建立在丰富、坚实的历史与事实根基之上,由衷地认同自己的国民身份,效忠自己的国家。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9)
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流,由于历史、地理和政治等因素导致两岸文化产生差异性,但中华文化仍是台湾文化的主体。对此,海峡之声闽南话广播针对台湾民众的特殊心理,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上寻找共同点,以中华文化维系民族情感,努力增强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和意识。  相似文献   

10.
董屹 《城市建筑》2012,(7):32-34
本文从文化与消费的共生切入,思考当今文化建筑作为社会公共活动平台,越来越多的被消费活动所渗透而带来的新问题,探讨从文化认同到消费认同的过程和消费图解下的文化建筑设计的改变,提出应批判看待文化建筑中文化与消费的关系,并且关注二者相互间的促进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