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Planning》2020,(4)
随着我国《刑法修正案(九)》法律文件内容的不断优化和完善,在2015年11月,我国将虚假诉讼罪纳入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法律文件中,并对那些虚假诉行为进行严厉的刑法处罚,由于虚假诉讼罪是近年来新增的罪名,因此,对该罪名的认定还存在很大的分歧和争议,所以,如何确保虚假诉讼罪认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一直是司法实务界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首先从狭义的恶意诉讼;利用诉讼程序或者滥用诉讼程序的行为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虚假诉讼罪的概念界定,其次,从在犯罪成本上符合成本收益均衡原则;填补了刑民交叉的法律空白两个方面入手,研究了确立虚假诉讼罪的必要性,最后,从明确刑民边界;有效区分本罪与相关罪名两个方面入手,探讨了虚假诉讼罪的司法认定与法律适用。希望通过这次研究,为相关司法工作人员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5)
近年来诉讼欺诈行为愈来愈多,但在司法实践中与理论研究中,对于诉讼欺诈仍存在较大争议,虚假诉讼罪第三款有意区分了虚假诉讼行为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诉讼欺诈行为,但没有对该行为到底应该构成什么样的罪作出明确解释,没能解决司法实践中对诉讼欺诈行为处理混乱的问题。虽然诉讼欺诈行为与诈骗行为等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从犯罪构成,所侵害的客体与行为方式等角度分析发现,诉讼欺诈行为与诈骗,敲诈勒索等行为有本质区别,诉讼欺诈行为与诈骗行为中的错误认识存在差异。也与敲诈勒索罪不同,财产处分人并未收到恐吓。现有罪名不适宜用来规制诉讼欺诈行为。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8)
"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习总书记多次引用培根的这句名谚来强调司法不公对社会的危害。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全面依法治国中对司法的基本要求,然而在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21世纪以来,虚假诉讼案件逐渐增多,虚假诉讼让公正受伤,让司法失信,这种行为的泛滥不仅导致审判不公,严重影响了司法机关的公信力,更恶劣的是体现了社会道德的滑坡。近些年来,我国司法机关加强了对虚假诉讼的打击,各地法院都相继出台了规制虚假诉讼的办法规则。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的出台宣告了"虚假诉讼罪"正式入刑,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目前各地法院对虚假诉讼的处理经验仍然不足,本文将对虚假诉讼罪中"提起民事诉讼"这一构成要件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4)
本文以刑法第333条规定的非法组织卖血罪为主要研究,以非法组织卖血罪定罪的判决书进行数据汇总、分析与研究,发现在司法实践中具有审理简单,主刑罚金及量刑均较低且集中以及犯罪手段转型等特点。针对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4)
当今社会民事纠纷案件日益增多,民事虚假诉讼案件也屡禁不止。民事虚假诉讼行为是一种有悖于诚实信用原则的滥用诉权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会造成社会诚信的缺失,损害案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也会造成司法资源的严重浪费,直接危害到司法裁判的公信力。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制民事虚假诉讼问题,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对民事虚假诉讼问题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相关立法,更高效的利用司法资源。  相似文献   

6.
李飞 《城市规划》2019,43(10):61-66
刑法与城乡规划法需要在城市生活时代紧密衔接起来,以有效应对规划犯罪行为。但是,对于规划法益的保护,我国既没有真正的行政刑法,刑法也始终没有分化出对其的独立对应性罪名。从法益保护立场出发,我国城乡规划的法益格局已经发生变动,现有刑法的一般罪名和非对称性罪名并不能有效评价和惩罚规划法益侵害。刑法机能不仅需要完善规划犯罪案例指导,而且有必要进行刑事立法修订。在进行规划犯罪的刑事立法修订时,应当同时考虑设定独立的规划罪名,以及借助相关既定罪名实现规划犯罪治理。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3)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作为修改后刑诉法新增的一项基本原则和重要制度,目前在司法实践中已得到全面开展,在进一步落实保障人权、宽严相济、促进量刑建议精准化、节约司法资源、提高案件质量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效果。但当前司法实践中需进一步树立其系被追诉人的基本诉讼权利,需进一步大力开展。同时就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后反悔、判决后上诉、辩护人在认罪认罚从宽适用中的地位不清等问题需进一步加以完善解决。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0,(6)
近年来,在各地的司法实践中,民事虚假诉讼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民事虚假诉讼的出现,不但会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还会对司法公信力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遏制频发的民事虚假诉讼,我国关于规制虚假诉讼的立法一直在不断的完善。但是,在刑法规制方面依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本文就民事虚假诉讼的刑法规制做了相关的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3)
虚假诉讼是随着民事诉讼案件的增长和制度的发展而产生出现的,其中司法实践有关部门最先感受、意识到虚假诉讼的危害性并进行应对,相继出台与修改了有关法律。虚假民事诉讼行为不仅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第三人合法权益,特别是侵害第三人合法权益,而且违背诚实信用原则,法律已经将其作为打击对象。且虚假诉讼案件的频发已成为民事诉讼实务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建立起虚假诉讼侵权法上的规则,完善对虚假民事诉讼规制的法律规定,改革现行司法中存在的问题,遏制虚假诉讼的蔓延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将在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现有虚假民事诉讼的治理机制为基础,以系统思维的方式,立足预防、强化救济,探索虚假民事诉讼的系统治理方式、有效治理方式。此种治理方式将实现惩罚虚假民事诉讼行为人与救济虚假民事诉讼行为的受害人之间的有机统一,实现事前预防与事后救济的统一,实现现有民事诉讼机制与系统的虚假民事诉讼治理机制之间的统一,实现法院职权调查与发挥当事人能动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7):203-204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是近年司法实践中的热门罪名,二者因犯罪金额巨大、涉及人数众多、社会影响面广等特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实践中,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的争论颇多。本文以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为切入点,从两罪的主观方面入手进行深入辨析,以期为司法实务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