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话     
《中装》: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您父母对您当初选择学习建筑及后来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Mr.van Berkel:这个问题要是具体来说比较困难,因为我的母亲与父亲都不是建筑师,但他们的确影响了我的兴趣爱好,比如说对艺术与音乐的兴趣。另外一个原因也许可以说是因为我们在很多地方居住过。当时我总是能看到很多在建的新建筑。所以其实他们没有直接教给我关于建筑文  相似文献   

2.
世界建筑(以下简称WA):本期《世界建筑》挑选了您最近10年完成的13个项目,从私人住宅到大尺度的总体规划,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福斯特建筑,不仅仅是尼斯的艺术中心或北京国际机场此类标志性的建筑。在中国,您是很多青年建筑师的偶像,他们很想知道,除了"导言"中提到的巴克明斯特·富勒和密斯·凡·德·罗,您年轻的时候还受到过哪些建筑师  相似文献   

3.
对话崔愷     
UED:作为"从北京到伦敦——当代中国建筑展"的策展人之一,您是怎样来选择展览的内容,即全面展示中国建筑师的执业状态,包括大院、大学和独立事务所?崔愷:我一直认为,中国建筑师给予国际建筑界的概念有些时候是模糊的。国内的一些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建筑师通常都有国际交往  相似文献   

4.
<正>角色定位在中国这样一个允许高校设计院存在的背景下,既作为教师,又作为建筑师,是一件很幸运的事。高校里的设计院就如同大学的实验室。教授和学生们要在这里获得实习实践的锻炼,要进行研究成果的转化,这也是粱思成先生等老一辈建筑教育家的远见。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高校设计院已然成为了中国建筑界研究与实践的生力军。许多知名的建筑师从这里诞生,许多著名的建筑设计作品也在他们手里由图纸变为现实。当然。最主要的是他们不仅是建筑师,也是学者、教授和科学家,他们教学和培养人才的成就一点都不逊于他们的设计作品。我说自己很幸运。是因为我有机会在大牌教授同时也是大牌建筑师的指导下步入了建筑这个行  相似文献   

5.
马国馨 《建筑创作》2010,(4):144-146
2010年2月初新华社高级编辑巫加都来到我办公室,送来一本《巫敬桓、张琦云夫妇艺术作品集》。翻阅过程中,才知晓这本建筑渲染图画册反映的巫敬桓、张琦云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老一辈建筑师,他们分别于1945年.1946年毕业于原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作为英年早逝的建筑师夫妇,他们设计过一系列重要建筑,但迄今业内年青一代对这些中坚的著名建筑师知之甚少,更缺乏第一手资料。因此,我建议巫加都女士请一批建筑界前辈为她父母的经历撰文,3月初已收到十多篇院内外的来稿,它们不仅有建筑历史价值,更有精神高度。我认为,让历史岁月的生命留痕,通过这些纯净的文字,让巫敬桓、张琦云的建筑学术雨露也滋养当代建筑师,是有益处的。据此本刊摘要发表了部分文章。  相似文献   

6.
结构建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的思想和作品都属于渊源久远的结构建筑学。“结构建筑学”一词的涵义远不止于运用某种特殊建筑体系或构造技术:它是建筑艺术的复合领域,其间建筑学、工程学、和美学交相为用,使结构在设计中成为集中的表现因素。尽管结构建筑学包罗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所标举的三特质,即firmitas,utilitas,和venustas——英国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译成firmness(坚固)、commodity(适用)、和delights(美观)——这种理性建筑艺术也不言而喻结构一旦决定,本身就包含着适用和美观的指望。为在我们自己的时代实现这种指望,一直是我作为建筑师的首要目标。对一位真正的结构建筑师而言,  相似文献   

7.
征稿通知     
<正>无论您是专业摄影师或是建筑师,哪怕是摄影爱好者,都可以向我们展示您所创作的建筑摄影有关的作品。只要被选中,专栏开设者贾方老师都会给出专业的点评,并刊发到《建筑与文化》杂志的《贾说-见筑》专栏中,同时也会在专栏中注明您的姓名和单位等重要信息。编辑部邮箱:jfjianzhu@126.com联系人:史月红  相似文献   

8.
HENN教授访谈     
海外编辑马航(以下简称马)代表世界建筑导报对Henn教授(以下简称Henn)进行了访谈,以下是访谈内容。马:您作为建筑师,在科研,工厂以及政府机关的这类设计项目上都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您创建的事务所设计了许多著名的科研中心,例如:慕尼黑宝马汽车集团公司、沃尔斯堡汽车城、德累斯顿透明工厂、沃尔斯堡移动生活校园、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中心。Henn教授,你能就贵事务所的发展,背景做一个更细致的介绍吗?Henn:Henn建筑师事务所于1979年在慕尼黑成立,在慕尼黑和柏林的公司拥有大约150名员工,积极地从事德国以及世界范围的设计工作。我是德累斯顿技术大学的教授,同时是美国剑桥麻省理工学院的客座教授。它的成立当然也与我的家庭背景有关,我的父亲Walter Henn是著名的工业建筑师,自从1947年起担任德累斯顿和不伦瑞克大学的教授。我们同时从事着建筑行业的设计,除办公建筑之外,我们主要从事科研性、研发性、生产性建筑以及大学规划等方面的设计。我们已经形成针对方案分析、总体规划、质量评估、建筑工程管理(数码工地)等独特的先进的设计方法。这些特殊的规划模式可以使我们有目的地除了原本的草图设计外,同时与工程的所有者与使用者一起将...  相似文献   

9.
正UED:我们知道您在少年时期就十分擅长演奏手风琴。您也曾经说过最喜欢在五线谱上作画,甚至在您的某些平面作品中也体现出了对音乐和建筑关系的探索。音乐对于您的建筑生涯究竟意味着什么?丹尼尔·里伯斯金:我热爱音乐。音乐是建筑的灵魂。两者都令人产生情与理的共鸣,因此直击人心。没有建筑,音乐就如同噪音一样喧闹;没有音乐,建筑亦沦为一件普通的商品。UED:在《破土》一书中,您向我们呈现了纽约建筑师全然不同的一面。在您的笔下,建筑师更像是社会活动家、政治家,甚至是流行歌星,这与公众最初对于这一职业的认识大相径庭。至少在东方人的眼中,建筑师们通常是谦逊、稳重的代名词。您认为对于一个好的建筑师而  相似文献   

10.
谢华 《建筑创作》2012,(5):18-27
第一部分:视频会议采访 教学+实践·艺术+可持续发展 《建筑创作》:您曾负责管理凡尔赛的国立高等建筑学院九年,从2000年开始也就是您创建ANMA的同一年.您如何同时来做这两件事?他们之间有哪些相互的影响? 尼古拉·米之林:我最初是吕埃尔·马尔迈松艺术学校的主任,所以我习惯于同时做教职和做建筑师.  相似文献   

11.
正高青:罗总,很高兴能有机会访谈您。今天与您的访谈我希望以旅行作为一个切入点,建筑师总是会到不同的地区去参观不同的建筑,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个建筑,特别是名家之作。因此,我首先想请问您的是,您觉得对于建筑师来说旅行有着什么样的意义,旅行中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对您的作品有着什么样的影响?罗劲:我十几年间去过英国、瑞士、芬兰、丹麦、斯里兰卡等国外一些地方,也去过国内许多地方,每次都有预期不到的收获,旅行的意义在于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的建筑魅力和人文气息。关于这一点,我首先想到的是台湾,每次  相似文献   

12.
《世界建筑》2015,(4):46-47
<正>访谈时间:2015年3月17日访谈地点:上海鲁安东:您去日本比较多,有没有参观过什么有意思的工作室?王骏阳:在日本看的工作室都是跟东工大(东京工业大学)老师有关系的,其中印象比较深的是塜本由晴的工作室。除了塜本,其他几位老师的工作室都规模更小,像安田幸一、长谷川豪、结构工程师大野博史等。鲁安东:其实,我对具体某位建筑师的工作室并不特别感兴趣。工作室能够反映一种建筑文化,就是在他们这个群体里面建筑是怎么产生的。我觉得第一手的感觉非常重要,所以,今天想问您的是一个总体的感觉,就是他们跟欧美建筑师的工作室有漫有差别,  相似文献   

13.
征稿通知     
正无论您是专业摄影师或是建筑师,哪怕是摄影爱好者,都可以向我们展示您所创作的建筑摄影有关的作品。只要被选中,专栏开设者贾方老师都会给出专业的点评,并刊发到《建筑与文化》杂志的《贾说-见筑》专栏中,同时也会在专栏  相似文献   

14.
征稿通知     
正无论您是专业摄影师或是建筑师,哪怕是摄影爱好者,都可以向我们展示您所创作的建筑摄影有关的作品。只要被选中,专栏开设者贾方老师都会给出专业的点评,并刊发到《建筑与文化》杂志的《贾说-见筑》专栏中,同时也会在专栏  相似文献   

15.
征稿通知     
正无论您是专业摄影师或是建筑师,哪怕是摄影爱好者,都可以向我们展示您所创作的建筑摄影有关的作品。只要被选中,专栏开设者贾方老师都会给出专业的点评,并刊发到《建筑与文化》杂志的《贾说-见筑》专栏中,同时也会在专栏中注明您的姓名和单位等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征稿通知     
正无论您是专业摄影师或是建筑师,哪怕是摄影爱好者,都可以向我们展示您所创作的建筑摄影有关的作品。只要被选中,专栏开设者贾方老师都会给出专业的点评,并刊发到《建筑与文化》杂志的《贾说-见筑》专栏中,同时也会在专栏中注明您的姓名和单位等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7.
联系与发展     
正王维仁:我先请问伊纳克·阿巴罗斯(Inaki Abalos)教授对这次研讨的主题,建筑形态和地文关系的看法。您之前做过一些建筑形态的研究,西班牙重要的建筑师如莫内尔常谈建筑的类型学问题。评论家法兰克普顿(Frampton)更是对西班牙建筑师处理地形的敏感度赞誉有加,譬如高迪(Gaudi)或米若拉(Enric Miralles)等。您作为西班牙代表性的建  相似文献   

18.
人民的建筑     
<正>刘昭吟:您有三个身份:职业建筑师、大学建筑系客座教师、上海市规委会专家,直接涉及建筑的市场服务、教育与公共立场。然而,建筑形态的背后是社会关系,能体现市民价值的空间形态、与庙堂建筑对立的,我称之为"人民的建筑",大体有两个范畴: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您是社会性比较强的建筑师,你对"人民的建筑"是怎样定义的?  相似文献   

19.
随机采访: 我觉得不错,对我们一直做设计的是有一些启发的。并不是他们认识到的问题,而是他们表达的方式,因为建筑和艺术是都是视觉形象艺术,表达方式上有相通之处。感觉我们的建筑教育一直没有与艺术有更多的关系,建筑师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受的艺术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太少,总的说来建筑师们的作品缺乏想象力,显然是只会使用建筑语言,与国外的建筑师相比也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20.
正我们常说的建筑之外,指的是建筑师在建筑主业以外所从事的其他创作。这在西方好像是很有传统了,从达芬奇、米盖朗奇罗到包豪斯,再到当代的很多建筑师,他们不仅设计了许多留名后世的优秀建筑作品,而且,在建筑之外的其他艺术领域中,也都有着极为出色的表现,在绘画、雕塑、家具设计、日用器皿设计、服装设计等方面,都设计创作过许多非常精彩的作品。这是一种跨越专业界限的展示,是建筑师在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是时下流行的一种所谓的“跨界”。我觉得这里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