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20,(4)
近几年来,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态势严重,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研究极为必要。本文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现状介绍以及立法沿革的梳理,知晓了本罪的案件数量增长状态以及增设本罪的由来。通过分析可知,对于司法实践中以刑法保护的公民个人信息应进行范围限制,死者的信息不应属于保护范围。对批量个人信息数量认定采取推定方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不属于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形。针对本罪行为方式的非法利用、使用以及非职务的收集行为,应纳入刑法规制的范围。  相似文献   

2.
《城建监察》2004,(2):24-25
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包括肉体和精神)不受非法限制、搜查、拘留和逮捕的权利,广义的人身自由,除了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外,还包括和人身自由相联的人格尊严和公民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以及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等等。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6)
我国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进行了明文规定,而正确认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中的"个人信息"对我国人权保障、法律完善、社会秩序的维护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现状以及"个人信息"含义的研究,进行观点的对比,加深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7)
个人数据是指所有能够标记识别独立个人情况的数据性资料。个人数据权力是网络空间内个人隐私权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凡是非法搜集、使用或者泄露他人的个人数据的行为等都是对网络空间个人数据隐私权侵犯的表现形式。我国必须加强立法以强化个人数据权利保护,以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9)
敲诈勒索罪与"强拿硬要"型寻衅滋事罪在犯罪构成方面总是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敲诈勒索罪在客观方面上主要表现为以威胁或者要挟手段强行索取他人财物,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侵犯被害人的财产权;而寻衅滋事罪主要分为四种表现形式,其中第三种表现形式是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与敲诈勒索罪客观方面的表现形式极其相似,因而给司法实践中对于相关案件的认定带来很大的难度。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两罪在构成要件方面上的区别,并结合相关案例对两罪进行合理的区分,希望能在今后的司法实践中对于两罪的认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7):203-204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是近年司法实践中的热门罪名,二者因犯罪金额巨大、涉及人数众多、社会影响面广等特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实践中,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的争论颇多。本文以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为切入点,从两罪的主观方面入手进行深入辨析,以期为司法实务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
近年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频发,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出现了企业向众多存款人"借贷"的现象。由于本罪罪状模糊,构成要件难以具体阐述,司法实践与民间金融相脱节,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便有扩大适用的可能。本文从司法实践困境切入,明确本罪与民间借贷的界限。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0,(1)
网络虚拟财产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生事物,盗窃网络虚拟财产行为如何定性,考验着立法者和司法者的智慧。本文梳理了目前实务中处理盗窃网络虚拟财产行为的几种主要观点,包括以盗窃罪论处、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论处、以侵犯通信自由罪论处,分别进行了分析,最终认为以盗窃罪论处具有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是盗窃网络虚拟财产行为的正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6)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考试的类型及数量日益增多,考试作弊行为愈演愈烈,不仅侵犯了其他考生的公平竞争权益,还损害了国家考试的公信力。虽有相关考试主管部门制定了规定及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来惩治考试作弊行为,但由于多是考纪、行政处分等行政方面的处罚,处罚力度轻,对考试作弊行为无法形成严厉打击威慑。刑法修正案(九)新增对组织考试作弊行为予以刑法规制,虽然从法律应然层面解决了法律依据问题,但在司法适用层面还需要进一步明晰。本文旨在通过对组织考试作弊罪的概念、考试作弊行为的司法认定、犯罪形态的认定以及犯罪罪数的认定等方面,来探讨其适用中的问题,以期在司法实践中对规制组织考试作弊罪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22):265-266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商机促使人们对资金的需求空前增大,众多投资者为了募集到充足的资金往往不择手段,各种非法集资的犯罪行为时常见诸报端。集资诈骗罪不仅严重扰乱了国家的金融秩序,还侵害了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由于集资诈骗罪的犯罪手段日新月异,导致在理论界乃至司法实践中对本罪的认定还存在着较大争议。因此,笔者认为,厘清本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对于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