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预期违约是合同生效后至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届满前,一方当事人以言辞或行为向另一方当事人表示其将不按约定履行合同;或一方当事人的客观状况显示出其将无法按照约定履行合同的两种情形.预期违约的发现和判断必须有一定的证据和条件才能通过预期违约制度取得法律的保障.处理预期违约时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保证企业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我国《合同法》中关于合同履行中的三种抗辩权构成了履行抗辩权的体系,解决了我国长期存在的判断是否构成双方违约的难题。深入研究了抗辩权制度的立法背景,探讨了建设工程合同履行中行使抗辩权的意义,并对建设工程领域有效利用抗辩权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同时履行抗辩权制度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其积极功能是促使当事人双方同时对待履行债务,最终达到双方享有的债权同时实现;其消极作用是当事人双方可能都不主动履行债务,会导致合同的履行陷入一种长期停滞的状态。为减少其消极作用的影响,有必要对同时履行抗辩权作进一步规制:抗辩者有作出履行通知的法定义务;履行了通知义务的当事人有权请求法院作出履行判决;胜诉方只要做好履行准备即可申请强制执行;逾期不作为视为自愿终止合同。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2)
同时履行抗辩权是合同法上重要抗辩制度,是保护合同当事人的交易秩序和安全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为了保护合同当事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所给予其的一种正当抗辩方式。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对于同时履行抗辩权的运用却尤为宽泛,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法律对同时履行抗辩权的解释和研究甚少,没有专门对同时履行抗辩权的解释和说明。本文主要针对同时履行抗辩权的"同时"二字展开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6)
预期违约和不安抗辩对于保障合同当事人权利,维护市场交易进行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不安抗辩在继承大陆法系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欧美法系预期违约的内容,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对比两者之差异和联系,并分析其救济手段与法律治理目的之平衡。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36)
同时履行抗辩权是指双务合同中当事人一方于他方未为对待给付前,可以拒绝提出自己的给付之抗辩权。那么在诉讼中当被告提出此项抗辩,并且成立时,法院该如何判决呢?合同法中并没有相关规定,这就导致各法院的做法不一,这样大大降低了司法的权威性。本文试解析同时履行判决的相关内容,以弥补法律的空白。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2)
合同可得利益损失的确定及计算在司法实践中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合同法》第113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守约方可以请求可得利益损失赔偿。而现实经济环境下,多出现"守约方"虽履行了合同主要义务达到了最终合同目的,但忽略了一些附随义务的履行,造成履行过程的瑕疵,给对方造成损失,对方也因此单方毁约,造成根本违约,剥夺了"守约方"继续获益的机会,该种情形下,"守约方"一般通过请求可得利益损失来维护自己的权利,"违约方"也会通过对方违约加以抗辩。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8)
工期违约责任的设立是建筑工程合同的一项重要条款,这一条款的设立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合同双方在面临工期违约时所占的"地位"。司法实践证明,没有在合同中明确工期违约金条款的一方当事人极有可能因无法援引违约责任条款而获得对方赔偿,甚至可能面临另一方当事人的巨额索赔。  相似文献   

9.
林美云 《广东建材》2010,26(2):138-139
<正>建设工程索赔通常是指在工程合同履行过程中,合同当事人一方因对方不履行或未能正确履行合同或由于其它非自身因素而受到经济损失或权利损害,通过合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27):79-80
各国合同法中均规定,当合同当事人不履行或部分不履行合同时应承担违约责任。但对违约责任是否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国内外法学界尚有争论。随着社会发展,对因违约导致的精神损害提供法律救济,已成为一种客观趋势。本文首先对国外的有关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进行了考察,接着对其合理性进行了探讨,最后就构建我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