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20,(1)
在电子数据载体软件的日益强大下,手机电子数据获取案件线索、提取电子证据已成为案件侦破的重要手段。本文将对电子物证的五个实际应用功能(基于平航电子取证软件),以案例的形式阐述了电子物证在案件侦查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案件中涉及的大量直接证明犯罪活动信息的电子数据是突破案件的关键,电子物证也是案件侦查和法庭审判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11):140-141
电信诈骗犯罪依旧是我国网络犯罪中最频发的一种,犯罪分子不断翻新诈骗手法进行犯罪活动,也使得电信诈骗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新的手段、方法,基于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侵犯而借用手机、固定电话及现代网银技术实施的非接触式的诈骗犯罪,正严重危及到人民的财产安全及生命安全,扰乱了社会秩序,预防电信诈骗犯罪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证物在案件侦查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对电子证物进行检验鉴定已经成为破获案件的关键。在进行电子物证检验鉴定时,数据恢复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是获取电子证物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电子物证检验鉴定的数据恢复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本文将对电子物证检验鉴定中数据恢复技术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数据恢复技术的主要工具以及应用策略,促进电子证物检验鉴定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36):103-104
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技术更发达、辐射面更广、传播速度更快,且基于电信网络实施诈骗所得的非法收益可观,可谓"一本万利",致使越来越多的不法分子参与到网络犯罪中。另一方面,网络的私密性、信息高度共享性、快捷性、跨时空性等特点冲击着传统的道德观和法律观。本文将从司法实务部门办理的一起涉众型特大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出发,对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防控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2,(1)
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是如今网络上的一种新型的犯罪方式,它影响面大,受害者广,技术性强,发展速度快,并且由于是在网络上实施诈骗,很难对犯罪现场窝点进行打击,难以掌握犯罪证据,使得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现难、取证难、打击难"。从现场勘查的角度,探讨电信网络新型诈骗案件中"网络流"数据的勘查要点,规范对此种案件的手法及步骤,为打击网络犯罪提供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17):234-235
网络的发展具有双面性,在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来自利用网络为工具的网络犯罪的困扰,其中网络诈骗犯罪作为网络犯罪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社会危害影响较大的一种,其表现形式多样,又因为网络诈骗犯罪是一种新型的犯罪模式,其具有自身特有的特点。针对网络诈骗犯罪的泛滥和危害,遏制和预防该犯罪已经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正>电信网络诈骗作为新型犯罪的典型代表,随着通讯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网络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已成为发案最多、上升最快、涉及面最广、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犯罪类型。伴随着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多发高发,其受害群体也不断扩大,从小学生到老年人均已成为犯罪分子实施诈骗的目标群体。大学生群体由于其学习生活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高,更是成为了诈骗分子的主要目标群体,高校也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重灾区。据统计,近年来大学生受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件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5)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刑事侦查中收集到的电子数据量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对这些数据进行筛选、分析,成为电子物证工作中的一个难题。通过将数据整合、数据挖掘、云计算、可视化等技术应用到电子物证中,有助于提升对大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实现从海量数据中快速、有效地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为刑事案件突破及证据固定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36)
网络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技术在为公众提供便利的同时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在高额经济利益的诱惑下,网络成为了一些传统犯罪的"外衣",为违法犯罪提供了新的技术渠道和途径。当前,网络犯罪的速度不断上升,以网络诈骗案件为例,几乎每十分钟就会发生一起网络诈骗案件,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许多传统犯罪都逐渐向网络犯罪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将易燃液体放火案件中的火场物证分为液态物证、固态物证和气态物证三大类,分别总结介绍其特点、采集方法。结合国内外的标准规范,分别阐述易燃液体放火案件物证的提取技术,包括ASTM易燃液体残留物提取方法及其优化方法和分析鉴定技术,包括紫外光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的特点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