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镇沟渠污水的原位生态净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城镇河道沟渠污水横流、黑臭不堪的状况,设计了一种城镇沟渠污水原位生态净化装置,它主要由厌氧系统、人工湿地、增氧过滤净化系统和太阳能集热系统组成.在清苑县某镇沟渠的支渠段构建了该原位生态净化系统,考察了对水质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该工艺可以有效利用城镇沟渠空间对污水进行原位生态净化,出水COD、NH3-N、SS分别为(16~37)、(2.2~8)、(1.2~3.5)mg/L,达到了中水回用标准,这可以有效恢复城镇河道沟渠的生态功能.该工艺的太阳能集热系统可对太阳能进行采集和蓄存,保证了系统在环境温度较低时仍能正常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2.
设计了1#(沉水型)、2#(挺水型)、3#(50%沉水型+50%挺水型)阿科蔓生态沟渠,分别强化处理分区进水式D-A2O装置出水。结果表明,3套阿科蔓生态沟渠连续运行30 d后启动成功;生态沟渠的阿科蔓最优配置为50%沉水型阿科蔓+50%挺水型阿科蔓,且其最佳HRT为9h。控制3#生态沟渠于最佳HRT、水温为(24±1)℃条件下运行,其对COD、TN、NH3-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55.30%、57.78%、58.10%、54.08%。基于试验结果,阐明了3#阿科蔓生态沟渠所具有的双层分阶段多生物相特点和阿科蔓生态基的微孔结构是其污染净化能力较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以实际工程为例,论述了生态沟渠雨水收集系统的施工技术.生态沟渠雨水收集系统是将雨水排到生态沟内,生态沟内的雨水通过沟内种植土涵养水分,饱和后通过生态沟内溢流雨水口收集水分,导入就近路面内雨水口并汇入雨水干管.该系统由PE渗透管和PP塑料模块渗透渠及渗透井组成,具有质量轻、安装快捷、布局灵活、便于维护管理、承重性能与抗震性能好等特点,与传统雨水篦子排水系统相比具有合理利用雨水、减少径流排放、提高排涝能力、改善生态环境、营造生态景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一座城市的更新与繁荣,离不开灵动的水系。而水系周边的滨水近岸植被带,已成为市民与游客休闲漫步的景致,同时,它也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然而,河湖沟渠的近岸植被带在快速奔跑的城市化进程中,已经丧失了大部分生态功能。因此,如何重建与恢复城市水系景观近岸植被带的生态功能,演变成重塑城市文化的又一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11)
<正>为了灌溉农田,农民在田野上建设了纵横交错的沟渠。利用这些沟渠进行生态小龙虾的养殖,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天然饲料生物资源,还可以形成独具特色的大规模养殖,增加农民的收入,现笔者将其高效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一、水渠选择应选择水质好、水源清、面积大小适中的沟渠。虾渠水质要确保新鲜、洁净、透明度为30 cm左右,p H值为7.5~8.5,溶解氧3 mg/L以上。要严防水质受到工业污染、农  相似文献   

6.
研究表明,农业生产已成为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其中农田径流污染所占比例较大.以太湖流域氮磷流失生态拦截工程为例,阐述了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的原理及具体技术措施,包括生态拦截沟渠、溢流坝、净化塘等,并进行了环境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农药化肥使用量大幅增长,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洱海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对大理星湖湿地现状进行分析,运用生态湿地、生态沟渠、生态护坡等措施构成的生态修复技术,建立以沉水植物为主的复合型生态湿地,以恢复其生态系统,使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能有效控制排入洱海N和P总量的生态湿地,为洱海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龙泓涧是杭州西湖上游的重要溪流之一,利用生态修复技术原理,构建"生态截留沟渠-生态净化塘-湖滨带湿地"水生态净化系统对其流域水体进行综合治理。运行结果表明,龙泓涧流域水体水质得到很好改善,工程不仅对其他生态旅游景区水体水质的改善起到科学示范作用,同时也带来可观的旅游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9.
1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 在"厦门市生态城市概念性规划"研究中,生态功能区划的根本目的在于从城市生态角度出发,根据生态功能差别划分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并按照不同的功能特点进行相应保护、管理、建设,以构造可持续的城市生态系统,实现区域生态功能的动态平衡,为厦门市生态城市提供生态架构.具体目标涵盖:  相似文献   

10.
湿地的生态恢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湿地生态建设包括生态保育、生态修复和生态重建,后两者统称生态恢复。生态恢复指对退化或丧失生态功能的湿地,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进行修复或重建,使其发挥原有的或预设的生态服务功能。笔者谨以近年的研究和实践,通过本文对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目标、措施和相关的研究进行讨论。1生态恢复的原则(1)将系统设计成需要最少人工维持的系统,即系统中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基质、水流等,都应有助于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设计的功能。(2)被设计的系统能利用各种自然能源或自然的辅助能。(3)对系统的设计需考虑当地景观和气候因素,使系统能够…  相似文献   

11.
张学玲  闫荣 《建筑与文化》2016,(11):197-198
国家生态公园(试点)于2014年启动,截止到2016年2月全国已有14处。国家生态公园建设是对生态修复成果的巩固和提升,充分发挥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拓展城市生态空间,增强生态服务功能,打造成符合资源保护培育、科普教育展示、公众休闲娱乐等不同功能需求的生态成果典范。本文以景观生态理念为核心视角,在风景园林专业背景下,对国家生态公园的营建原则、模式和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对于营建城市生态系统及提高公众福祉具有促进作用。探讨、厘清影响城市绿地生态审美的关键因素,对于健康、稳定的绿地生态景观营造及公众生态价值观引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讨生态审美的概念和内涵,总结符合生态审美的绿地特征,提出符合生态审美的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原则与对策:基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绿地基础条件及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将城市绿地划分为生态保育型、生态功能型及生态景观型3类生态绿地,构建生态绿地网络;基于绿地植物群落物种构成、空间布局及绿地功能需求,提出6类自然式植物群落配植模式。旨在为营建高生态效益、高景观质量的绿地景观提供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生态城市规划的重点和难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倪天华  左玉辉 《规划师》2005,21(7):83-86
从城市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看,生态城市规划的核心是实现城市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化”。我国生态城市结构生态化应从实体结构生态化开始,从生态分区规划.生态单元建设规划和生态安全空间格局3个层次进行探讨。生态城市功能生态化则指生态产业.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等八大类功能全面生态化。  相似文献   

14.
人类对自然保护的认知和理念决定了生态保护的方法与手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人们对生态保护的认识经历了4个阶段,其中以维持自然为核心的物种保护法和以生态服务为核心的生态功能法是当前生态保护规划的2种主流方法。从城市生态环境特征、生态问题和生态需求分析入手,提出了基于生态服务-生态健康(ES-EH)综合评估的城市生态保护方法。以哈尔滨空港新城为例,选取影响重大的6个生态因子,以加权叠加法识别出生态保护区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划定的10.36%的保护区保留了53.49%的生态调节、89.04%的文化服务和15.69%的生态支持功能,以及71.85%的重要生态结构和61.91%的生态高恢复力地区。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如何科学保护现存的生态资源意义重大,研究结果可为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及城市生态保护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鲁湖生态走廊位于武汉城区南郊,距京珠、沪蓉高速公路交汇处15km,南临汤逊湖,用地周围分布众多水塘和湖泊;电力等能源充沛,附近没有工业等污染源。其规划用地地形南北狭长,山水秀丽,场地东侧的三门湖与郑店街交汇处密布鱼塘、水池,形成天然湿地;场地西侧的现状鱼塘历史上曾经是自然湿地,可以利用这些现状的湿地和水系开辟新的水系统。其周边现状是农田密集区,对于现有的良田应该考虑保留。现有河流的环境污染严重,河流生态系统退化,其自然净化能力丧失;河流的功能简单化甚至丧失。自然地貌的改变也带来水文特征恶化。现状沟渠较多,应加以完…  相似文献   

16.
近年随着流域点源污染控制工程的实施,面源氮、磷入湖量占流入滇池总量的比例已超过50%,因此控制面源污染已成为解决滇池富营养化的关键。根据对滇池某示范控制区的调查,其地表径流、水土流失、固体废物和村镇生活污水是主要面污染源,而河道和沟渠是污染物的最终入湖途径,为此研究、我们开发了一种适合于该地区的新型人工湿地系统即人工复合生态床系统。  相似文献   

17.
构建区域生态网络、联结生态用地,是维护区域生态过程完整、提升区域生态安全的必由之路。基于重庆市特殊的生态基础、生态价值及区域发展状态,在整体分析区域生态状况以及评估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上,识别出发挥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斑块,结合生态流流动空间及其过程,形成"斑块-廊道"模式的生态网络基础,通过网络结构分析方法,以生态服务高效发挥为指向,确认生态网络结构与形态,耦合城乡发展,构建了重庆市域生态网络,该网络达到了形态与功能的统一。同时,该项研究也优化了生态网络的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18.
《园林》2017,(9)
<正>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量的城市建设不断蚕食生态绿地,造成城市生态用地破碎化,不连续的点状、片段的城市绿地生态功能下降,由此带来的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居民生态服务不均衡、生物多样性流失等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于是构建城市近自然生态网络体系,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空间格局,成为城市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网络构建的概念起源于19世纪末的公园规划时期,20世纪70年代后期城市生态网络逐  相似文献   

19.
景观生态视角下镇域生态服务评价与网络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寒地区的农林牧生产空间和自然环境空间是覆盖镇(乡)域的主体要素,承担着多种人类、动植物和自然生态过程,是景观功能策源地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枢纽区域。立足于景观生态学视角,借助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建立镇域景观要素类型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分析框架,以生态服务指数构建为手段,Arc GIS操作平台为工具,实现基于单元景观类型累积计量的生态服务强度评价。在此基础上,以"斑块—廊道—基质"为景观结构范式,通过重要的生态服务斑块的辨识与基质阻力表面的建立,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循环计算得出镇域生态服务的最小耗费方向与最佳廊道,构建生态服务功能网络,为镇域生态服务强度辨识与功能优化提供新视角、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7月31日.中国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在北京联合发布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对此,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指出.该区划在中国尚属首次.它对中国的生态空间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对生态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进行了评价,确定了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提出了中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