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水泵水轮机水力设计技术、水泵水轮机模型装置设计技术和水泵水轮机模型试验技术等几个方面介绍了东方电机在抽水蓄能电站水泵水轮机水力研究开发上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2.
AutoCAD在水轮机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将水轮机过流部件的水力设计与AutoCAD软件相结合进行水轮机设计计算机绘图,建立了计算分析与优化、数据库系统和水轮机设计计算机辅助绘图于一体的现状水轮机设计的CAD系统,它可用于水轮机蜗壳、导叶、转轮、尾水管等过流部件和水力机械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BIM技术在水力机械设计中的应用,高效模拟设计产品的水力性能,开展了联合BIM技术与CFD的水力机械设计研究。分析了BIM与CFD联合应用的流程以及二者数据交互的方式。以HLFN-LJ-930混流式水轮机为例,将水轮机蜗壳作为重点,对其进行了水力设计,构建了水轮机BIM模型。借助RNG k-ε模型,应用Fluent软件对水轮机全流道流场进行了仿真模拟。模拟结果显示:不同工况下蜗壳BIM模型流场压差较小,速度分布均匀合理,水力性能良好。研究结果表明BIM模型能够为数值模拟提供计算模型底板,有效模拟出水轮机的水力特性,验证了BIM与CFD联合应用于水力机械设计的可行性,对类似水力机械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水轮过流部件的水力设计研究现状和工业应用作了全面的介绍,就水轮机蜗壳,导叶双列叶栅和转轮的各种水力设计计算方法进行了评述,并对现代水轮机过流部件水力设计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水电站的改造对混流式水轮机转轮设计工具有很高的要求.灵活性、几何形状的适应性、水力精度和高速度是这些设计工具的主要技术.介绍了一种混流式水轮机转轮水力设计的新工具,其中,一种繁殖遗传算法(breedergeneticalgorithm)与混流式水轮机转轮几何形状的参数化定义以及三维欧拉法则模拟相联系,因此,水力设计可自动优化,以使特定的目标函数最小.  相似文献   

6.
水电站的改造对混流式水轮机转轮设计工具有很高的要求。灵活性,几何形状的适应性,水力精度和高速度是这些设计工具的主要技术。介绍了一种混流式水轮机转轮水力设计的新工具,其中,一种繁殖传算法(breeber genetic algorithm)与混流式水轮机转轮几何形状的参数化定义以及三维欧拉法则模拟相联系,因此,水力设计可自动优化,以使特定的目标函数最小。  相似文献   

7.
根据铜街子水电站12号水轮机组增容改造要求,在仅更换转轮的情况下,水轮机出力由154 MW增容到178.57 MW。本文详细介绍了在水轮机转轮水力开发过程中的参数选择,以及在转轮设计过程中针对铜街子电站水轮机具体水力参数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对部分水轮机全流道数值计算结果和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简单分析。电站实际运行情况表明,铜街子电站水轮机的综合水力性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龙滩模型水轮机验收试验结果和与合同保证值的比较,对模型水力性能进行了分析,并对原型水轮机转轮在设计制造方面的主要水力改进情况作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9.
结合藏木水电站高比转速水轮机参数优化项目,通过CFD分析,对模型水轮机的蜗壳、尾水管、转轮等水力过流部件进行了全面优化设计。通过模型试验验证,藏木水电站水轮机水力性能研究达到了预期目标,CFD分析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基本吻合,为高比转速转轮的水力性能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目前国内外水泵水轮机模型效率水平的对比分析,针对改善提高水泵水轮机效率及其他水力性能的途径和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借鉴国外高水平水泵水轮机通流部件几何形状和设计方法进行了水力模型与转轮的设计,介绍转轮叶片高低压边的修型、导叶和固定导叶双列叶栅中的固定导叶安放角对水轮机和水泵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采用先进的三维超声波多普勒流速仪(ADV)对不同分流比情况下弯道水流紊动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根据试验数据,探讨了不同分流比工况下弯道水流的紊动机理,分析了其紊动特性,同时对紊动强度分布特点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为研究复杂边界条件下气液两相界面的流动及混掺现象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结合某大型水电站的溢洪道,利用RNG k-ε模型对其进行三维流场模拟,采用有限体积法离散控制方程,并用GMRES算法进行压力求解,对前置掺气坎式阶梯溢洪道和传统阶梯溢洪道泄流壁面上的高速掺气水流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掺气坎坡度的增加,其掺气空腔及掺气浓度均有所增大,随着水流下泄掺气浓度沿程降低,达到一定距离后趋于稳定,掺气浓度值达到了减免空蚀破坏的要求;与传统阶梯溢洪道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可知,增设前置掺气坎后,既可以增加前几级阶梯的掺气浓度使水流提前达到水气平衡,也没有降低阶梯式溢洪道的消能率,为解决传统阶梯溢洪道中出现的工程难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