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前油田配水主要采用偏心分层配水工艺,所应用的井下工具及地面测试工艺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免投捞,且偏心配水器由于堵塞器与管柱不同心,受管柱、结垢及蜡油影响,导致投捞失败几率增加,统计2008—2012年由于投不进捞不到堵塞器及仪器对接不上导致反复洗井及作业重配800多井次。为此,提出开展注水井下新型调配注水工具的设计,其主要采用配水工作筒和可调水嘴一体化设计,无需投捞,井下测调仪与配水工作筒为同心对接,对接成功率高,可以有效实现油田部分大位移井、深井、污染结垢及出油严重注水井精细分层配水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目前油田使用的分层注水工艺管柱种类很多,有空心分注工艺管柱、液力投捞斜井分注工艺管柱、同心集成分层注水工艺管柱、偏心分注工艺管柱、旋压分注工艺管柱、桥式偏心分注工艺管柱、恒流量分注工艺管柱和压控开关分注工艺管柱。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精细水驱开发调整,夯实持续稳产基础"的开发目标,分层注水井逐步向精细注入方向发展,注水层段的增多能够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同时也对投捞测试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常规偏心分层注水工艺技术无法实现小间距配水器的投捞测试,为此本文研究了小间距配水投捞技术,经现场试验证明,该技术可实现配水间距小于2米的投捞测试工作。  相似文献   

4.
由于注水井管柱结垢,管柱油污等因素影响,在正常测试与打捞调配时,经常出现仪器遇阻或遇卡的情况。常规打捞调配工艺存在局限性,投捞成功率较低。同时有水嘴堵塞、漏失及因拔空网造成封隔器失效导致窜层等问题,无法达到分层配注的目的。在现有工艺基础上,通过改进和完善注水井投捞工艺,提高投捞成功率和注水合格率,减少作业量。  相似文献   

5.
注水质量的好坏,在油田生产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在注水方面主要采用两种管柱形式:其一为同心分层工艺管柱,特点是可一次投捞多个堵塞器,但分层最多为四层;其二为偏心注水分层工艺管柱,其特点为分层数量不限,但堵塞器投捞、分层测试复杂,耗时长,反复工作量大。我厂成功研制了井下智能测调仪,并对其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将智能测调仪器的单导向改为双导向,适应了智能测调的发展,提高了测调一次成功率,实现了在一次下井过程中同时完成井下多层流量测试和目标流量配注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注水井一级多层分注液力投捞测试,调配技术就是利用一级配水器实现2 ̄3层分注,封隔器既能分层又能分层配水,与其配套的井下流量存储测试仪一次下井同时测2 ̄3层,测试仪中的硬件电路同时存储三组数据。对于有回水管线的井,实现液力投劳(也可使用钢丝投捞),这是油田注水开发中一种理想的分注工艺技术,本文对“注水井一级多层分注液水投与调技术”的设计思路,管柱及测试仪器性能,工作原理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大庆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为提高水驱开发效果,实施了多级细分注水,平均单井注水层段由目前的4个增加到7个以上。而目前国内各大油田主要采用的是偏心分注技术,受工艺限制无法适应进一步细分需要:一是受配水堵塞器投捞的影响,两级偏心配水器间距要求至少要在6m以上才能保证投捞顺利、不投错层,这同时限制了封隔器的卡距,使现有技术无法进一步细分;二是细分将导致封隔器级数的增加,管柱解封力加大,常规作业设备无法满足现场作业需求;三是目前管柱无法适应小夹层坐卡需要;四是细分后层段数大幅度增加,测调工作量将成倍增长,常规更换陶瓷水嘴的试配法无法满足测试需要。为此,需要开展多级细分注水技术研究,形成一套满足7层以上细分注水的工艺管柱及配套高效测调工艺,解决层段细分带来的小卡距、小夹层问题及封隔器级数增加引起的解封力过大及测调工作量加大等一系列问题,为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桥式偏心分注技术的关键在于,在原偏心配水器基础上增加桥式通道。由于存在桥式通道,可实现流量、压力"双卡"测单层,测分层流量时,测得的流量就是分层流量,消除了原偏心配水技术采用递减法进行流量测试误差大的问题;测分层压力时,不但可以实现单层分测,而且不用投捞偏心堵塞器,既提高了分层资料的准确度,又提高了分层测试效率。  相似文献   

9.
为减少层间干扰,方便投捞测试,桥式偏心配水器开始应用于各大油田。在桥式偏心配水管柱中,封隔器的密封效果直接影响油气田分层注水效果。对封隔器进行验封一般采用测试仪器下入井下对应层位,对当前测试层位的封隔器进行检验的方法。介绍了两种验封使用的仪器,并阐明了其验封工艺及资料解释方法,对验封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为解决桥式偏心配水工艺验封问题提供了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注水井投捞遇阻遇卡的因素分析,指出影响投捞合格率的主要因素一是井筒和偏心配水器结垢造成测试遇阻遇卡,二是部分井筒有死油与结垢物、泥砂混合沉积在投捞器与配水器之间造成遇阻遇卡,三是井斜偏磨钢丝造成投捞遇阻遇卡。提出了三条提高投捞合格率的方法,形成了分注井投捞测试管理与绩效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1.
吉林油田乾安地区井深、井眼轨迹复杂、腐蚀结垢严重、层间压差大等原因给分层注水井测调试和修井都带来了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分层测试效率.验封效率极低.多数水井修井需大修强拔作业.在提高该地区测试效率的配套技术方面,主要采用了防返吐堵塞器、开发应用了简化分注工艺、新型投捞流量一体化投捞器和验封流量一体化仪器;针对该油田多数注水井大修强拔作业问题,研制了新型一体式分级封隔器.通过综合配套应用上述技术其测试效率有所提高,细分层注水工艺管柱基本成熟.  相似文献   

12.
针对高压注水井分层注水过程中,投捞测试困难,分注有效期短,频繁作业和大修作业,有效注水量少的特点,研究开发出补偿式高压分注工艺。该工艺有效的减少了投捞测试工作量,延长了分注有效期,减少了水井作业工作量,增加了油田有效注水。  相似文献   

13.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注水井分层注水对改善油田的开发效果也越来越明显。为适应日益变化的井况和地层状况,注水井分注的工艺管柱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因此,为提高注水的有效性和测试调配的准确性,需要对目前在用但不能验封的防返吐工艺管柱进行改进,通过研究和试验,防返吐工艺管柱验封技术在河南油田第一采油厂注水井分层测试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分层验封一次成功率100%,资料合格率100%,投捞成功率100%。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偏心分注工艺管柱结构特点以及完井管柱施工技术要求。结合苏北油田偏心分注工艺实施情况,重点分析了偏心分注管柱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及其原因,提出针对性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测试遇阻造成的重配均占维护性重配总数的比重较大,注水井遇阻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新投井返油测试遇阻问题,二是老井结垢测试遇阻问题。为此,需从注水工艺管柱和测试遇阻处理工艺减少测试遇阻,采用防、治结合措施,研究试验了热水正注、酸洗、提捞车通井、小直径投捞器通井和同心投捞开关五项工艺。  相似文献   

16.
桥式偏心精细分注工艺及测调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庆油田注水井具有"定向井、小水量"的特点和难点,对分注工艺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不断深入,常规分注工艺存在分注有效期短、测试投捞成功率低、测试误差大等问题。本文通过桥式偏心分注工艺的研究与应用,完善配套了测调技术,初步满足了定向井小水量注水的技术需要,为精细化注水提供了新的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提高聚合物驱分层注入井测试效率和单井单层测试合格率,开展了聚合物驱高效测调分层配注技术研究。该分层配注工艺依托于现有的锥状梭形杆配注技术,研制的可调式梭形杆堵塞器与配注器,可实现低粘损、无极差配注。在借鉴水驱分层测试技术的基础上,研制的可以在聚驱测试过程中可以进行实时流量监测、同步录取压力,并且可连续调水嘴的双外磁高效测调仪。截至2017年底,双外磁式高效测调仪测试36井次,现场应用偏心配注管柱测调12口井,调整成功率百分之百。通过室内实验与现场结合,最终得出聚合物驱高效测调分层配注技术具备注入液粘度损失低、测调效率高的优点,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长庆陇东油田注水井具有"定向井、小水量"的特点,对分注工艺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目前使用的偏心分注工艺技术存在测试投捞成功率、效率低及测试误差大等问题,引进了桥式同心分注工艺。该工艺在南梁西、华152、白455区块37口分注井进行应用,通过现场应用表明,该技术提高了分注井测调成功率、效率及精度,满足了陇东油田精细分层注水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随着油田进入开发后期,井筒情况的不断恶化,井筒结垢、反吐和死油严重影响投捞测试调配,造成测试遇阻和投捞器遇卡。通过对偏配及投捞测试工艺进行完善改进,适应现场是提高投捞测试成功率的措施之一,不仅可减少投捞测试工作量,也可减少因测试问题造成的返工井和多轮次作业井,适应油田开发需要。  相似文献   

20.
投捞测配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配注,层段性质利用井下投捞工具选择合适的水嘴,以得到不同层段在一定注水压力范围内的注水量。井下流量计创新投捞测配新方法是利用井下流量计同时进行各层段注水量的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调整选择合适的水嘴,满足各层段注水的需求,不需逐层堵测。通过实验应用,表明此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劳动强度,缩短测配周期,提高测试效率,有较好的推陈出新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