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朝历代大兴陂塘中国古代的人工蓄水工程称陂、塘或池,陂塘一般是在原来自然湖泽的基础上经过人工围筑而成的蓄水工程,其作用主要是蓄水灌溉,兼有防洪除涝以及养殖等方面之利。陂塘多建于丘陵地区,主要是利用丘陵起伏的地形,在蓄区周围筑堤,形成一定蓄水量的人工湖,引水灌溉。  相似文献   

2.
王永新 《治淮》1994,(4):43-44
利用河流泥沙来灌田的做法,叫做淤灌。我国北方一些河流含沙量大,河流泥沙含有丰富的有机和无机养分,引用浑水灌溉或淤灌,既可以补充需水和肥料,又可以改良土壤,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一种途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了引用浑水淤灌,改造盐碱地的丰富经验,直到今天仍为我们所继承。  相似文献   

3.
《水利科技》2010,(1):11-11
南方多丘陵。溪流小川遍布,稍加拦截,即形成大小不等的蓄水湖塘。这些蓄水湖塘又易与其他湖塘的灌溉渠系相连,形成渠道湖塘彼此串联的农田水利形式,即为陂塘水利。这一工程类型具有水资源利用效率高、工程抗旱能力强、灌溉面积广等特点,反映出古人利用水资源的智慧。  相似文献   

4.
文中所指的"汝南"地区,位于河南省的沙颍河与淮河之际,是淮河以及上游支流汝河、沙颍河的冲积平原及古河湖相平原地区。大致与汉代的汝南郡、唐宋的淮西相当,现在是河南驻马店地区和阜阳地区的部分。这里天然径流丰沛,气候、土壤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水灾的国家,尤其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常遭受台风、暴雨、海潮“三位一体”的侵袭,造成严重水灾。特别是浙江钱塘江口的杭州湾,海潮之大,是世界闻名的。因此,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钱塘江口筑堤防潮,护卫长江三角洲富庶的农业生产区。  相似文献   

6.
长江水量充沛,每年入海尔士近一万亿立方米,可是,位于长江以北的淮河、黄河却常感水量不足,所以在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尝试进行“南水北调”了。例如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开凿的那沟和北宋时京西转运使程能开凿的及汉治渠等。春秋末期,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和楚国,自认为打遍东南无敌手,于是积极准备挥大北上.与齐、晋争霸。吴军主力为舟师,但当时江淮之间无贯通的水道,绕行海路则风险太大,吴国根据国内开凿运河的经验,因地制宜,将江淮问的湖泊用较短的运河连接起来,形成沟通江、淮的水道。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征润成千上万…  相似文献   

7.
一、南阳陂塘水利的衰败南阳盆地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汉水流域,盆地西、北部系伏牛山区,东靠桐柏山地,盆地内河流发育,自山区东南、西南流,汇聚于唐、白河,唐白河于扇形盆地南端出境。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富足充沛的地上与地下水资源,加上悠久的荆楚农业文化和南北通衢的条件,使得南阳盆地的水资源开发自古以来就是得天独厚的。西汉召信臣、东汉杜诗相继经营,广治陂塘堤堰,大大地促进了南阳农田灌溉事业的发展,灌溉面积"多至3  相似文献   

8.
(一)宋代汴口岁浚制度 汴口工程主要受到黄河三方面影响:一是黄河主流经常摆动;使汴渠取水得不到保证;二是黄河洪水常常冲毁汴口工程设施,三是黄河泥沙每年对汴渠取水段造成严重淤塞。为解决上述三个问题,宋代制定了每年挑浚汴口的制度。在挑浚淤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自来水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宋。当时,北宋诗人苏东坡来到岭南惠州时,得知广州一带人民饮水很不卫生,水源也奇缺,便写信给广州当任太守,建议引山泉之水入广州,改善居民的饮水卫生条件。苏东坡的方案是:“于岩下凿大石槽,引以五管大竹,续处以麻绳漆涂之。陡地自高而下,水自流直入城中。”这堪称较早的自来水,苏东坡还建议对“自来水”设施“专差兵匠数人,巡觑修茸,则一城贫富,同饮甘凉,其利便不得言也”。苏东坡为了加速自来水工程进展,还向当任太守举荐颇有经验的罗浮山道士邓宇安为“工程师”负责指挥工程施工。当自来水工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灌溉农业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发明创造了许多农田灌溉机具。这些灌溉机具在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早在商代,我国人民就开始采用自流灌溉,但那时的灌溉工具极其简陋,只有瓦罐、瓦盆之类的陶器,人们“抱瓮而灌”,效益十分低。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人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水。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讲究任水卫生,是人们保持健康体态的必需,消芳人们饮用水质次劣或被污染的水,就会引发疾病.在我因古代,人们对选用优质卫生饮水及净化、消毒不卫生饮水极为重视,在生活实践中摸索出许多饮水卫生方法,其令不少至今仍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水质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水锅的好坏,政古人对饮用水源的进择尤为精心。地上水源一般选择锡远流长的水流作饮用水源,认为“长流之术合于脉而不竭,纳众得而不垢”;地下水则以“远从地脉来者为上”,认为土厚水深,不易受地面赃物…  相似文献   

12.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其中有关农田水利政策的条约,早在熙宁二年(1609年)就由当时的中央政府颁布实施,并且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之一。据《宋会要·食货》记述,条约的主要内容是:凡能提出有关土地耕种方法和某处有应兴建、恢复和扩建的农田水利的人,核实后受奖,并交付州、县负责实施;各县要上报境内荒田顷亩、所在地点和开垦办法;各县要上报应修浚的河流,应兴修或扩建的灌溉工程,并作出预算及施工安排,河流涉及几个州县的,各县都要提出意见,报送主管官吏;各县应修的堤防、开挖的排水沟渠要提出计划、预算和施工办法,报请上级复查,然  相似文献   

13.
据史书记载,五帝时期的统治者伏羲氏,已经以金、木、水、火、土五德的名义治理天下,其中水占有重要的地位。后来神农氏开拓了农业,当时虽没有管理水事的文字记载,但依靠道德规范和民俗的控制作用兴办水利、防治水害。在历史上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管  相似文献   

14.
王永新 《治淮》1994,(1):38-39
水利法规是保护和促进水利建设发展的重要工具,是水利活动实践的产物,也是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成熟程度的标志。我国古代随着水利的兴修和发展,已有水利法规。 我国古代的水利法规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综合性的法规,如唐代的《水部式》;一类是专门性的法规,如金代的《河防令》,主要是针对  相似文献   

15.
王继和 《水利天地》2002,(10):35-35
我国水法起源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世界水法史上可称之为首。 奴隶社会,各级奴隶主贵族垄断土地,水亦被垄断。相传夏朝的第一个国王大禹,在他继位以前,经治水13年(公元前约2085-2072)而负盛名,至今仍传为佳话。据考古证明禹时已有了法律,土地和水均属天子,他是最高的统治者。水法大体始于西周,周文王伐崇侯时,在《伐崇令》中明令禁止填水井,违令者斩。据《孟子·告子》记载,公元前 651年葵丘会盟之盟约规定:“无曲防”、“毋雍泉”。秦始皇三十四年,在丞相李斯的主持下“明法度、定律令”,水利法规包括在《田律》之中,“春二月,毋敢伐木山林及雍提水”就是具体规定。公元前约206-220年,汉朝是历史上具有全面记载水法规和水管理制度的朝代,在水的所有、分配、使用、管理与水事纠纷裁决等方面,不但有法典,而且辅以有法律、法令、法规。《水令》是西汉时的灌溉管理法规,《汉忆·儿宽传》中记载,在关中开六铺渠后,曾经“定水令,以广灌田”。 唐代封建法制建设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封建法律体系,虽然水法规多是分散在一些法典的条文中,但仍可看出中央集权十分重视运用法律武器来调整各种水事社会关系,以实现水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灌溉农业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生产发展中,劳动人民发明创造了许多农田灌溉机具。这些灌溉机具在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早在商代,我国人民就开始采用自流灌溉,但那时也多“抱瓮而灌”,人们使用简陋的陶制瓦罐、瓦盆,效率十分低下。 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桔槔。桔槔是把一根木杆安装在一个支点上,底端系石,顶端挂桶制成的,利用杠杆原理提水,“挈水若抽,数如溢汤”,“一日浸百畦”、“民逸而利多”,在当时是效率最高的灌溉工具。  相似文献   

17.
公元前2100~前256年的夏商周三代是我国古代水利科学技术的萌芽期,这一时期水利技术的基本理论、勘测规划、维修理论、施工设计已有以下突出表现:一、理论技术  相似文献   

18.
古老文明中的原始农业,主要是通过水的灌溉而发展起来的。据史料记载,公元前二十世纪左右,就出现了水利设施及农田灌溉。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年降水量分布不均,旱涝灾害常有发生,因此需要人为的来保证农业生产,农田水利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就更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春秋时期诸侯盟约和秦《田律》在东周春秋时期,诸侯各国开始大兴水利,竞相修筑堤防,通渠灌田。但是他们不仅各以自利,以邻为壑,而且在剧烈的兼并战争中,频频使用水攻,危害极大。那时周天子的政令  相似文献   

20.
芍陂,今称安丰塘,位于安徽省寿县,这是一座蜚声中外的古代水利工程,属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2500多年前,芍陂为楚令尹孙叔敖始建,汉景帝时重修。建国后整修数次,蓄水量1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63万亩,号称“神州第一塘”。塘堤周长25公里,全是块石护坡。塘内波光粼粼,白帆点点,渔歌阵阵;堤上杨柳依依,倩影婆娑,美不胜收。人们为纪念孙叔敖的治水功绩,在塘的北部建有孙公祠。孙公祠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内有孙叔敖像、石刻塘图和历代碑文。由于安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