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烃源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柯坪地区的烃源岩进行了综合进行性研究表明,烃源岩可分为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和二叠系四套主要源岩层系,其中二叠系烃源岩发育较好,有机质丰度也相对较高,但演化程度低,使其生油量受到了限制,石炭系发育厚度最大,但有机质丰度低,类型差,其生油能力最低,奥陶系源岩岩虽然发育厚度较薄,但其中有机质丰度很高,有机质类型很好,又正处于生油高峰演化阶段,尤其是萨尔干组和印干组生油层是本区最优生油岩,因此奥陶系烃源岩是研究区内的最优生油层系,最下部的寒武系地层虽发育厚度较大,类型较好,但由于有机机质丰度低,成熟度过高,导致其生油量低于奥陶系源岩,但仍可生成数量可观的凝析油和天然气。  相似文献   

3.
沾化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对比沾化凹陷区各个层段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从有机质丰度来看,沾化凹陷以沙一段、沙二段、沙三段岩样有机质丰度高,东营组和沙四段次之,馆陶组最差;其干酪根类型以腐泥型为主,混合型次之,以腐殖型最少;其源岩母质输入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从有机质成熟度来看,沾化凹陷沙三段、沙四段有机质演化程度较高,干酪根的缩聚程度较高。综...  相似文献   

4.
新沟地区新沟嘴组烃源岩中伽马蜡烷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据此可将研究区烃源岩分为3种类型:咸水环境烃源岩中伽马蜡烷/C30藿烷值大于1;半咸水环境烃源岩中伽马蜡烷/C30藿烷值介于0.5~1.0;微咸水环境烃源岩中伽马蜡烷/C_(30)藿烷值小于0.5。新一区和新二区原油均来自于本地区半咸水环境烃源岩。新一区有效烃源岩TOC和S_1+S_2平均值分别为2.95%和23.09mg/g,且有机质类型以I和Ⅱ1型为主,具有很好的生油潜力,且有机质丰度和类型明显优于新一区咸水和微咸水环境烃源岩。新二区有效烃源岩TOC和S_1+S_2平均值分别为1.91%和11.32mg/g,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为主,生烃条件明显好于新二区咸水和微咸水环境烃源岩。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吉林市上二叠统杨家沟组烃源岩野外露头的系统采样,剖析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烃源岩有机质的母质来源、沉积环境和热演化程度。研究表明,有机质母质来源既有高等植物的来源,还有细菌和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的混入;具有典型湖相烃源岩的分布特征;烃源岩形成于半咸水还原的沉积环境,热演化程度为成熟-高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6.
M盆地烃源岩主要分布于下白垩统Abu Gabra组,为一套半深湖-深湖的沉积建造,主要生油岩为深灰色、灰黑色泥页岩。其中的原油具有高蜡、低硫和低气油比的特征。通过对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和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特征研究证实,该套烃源岩主要生油组分为陆源有机质经细菌降解形成的腐殖无定形,其次为壳质组;生油能力较弱的镜质组和惰质组含量较低。对主要烃源岩模拟生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有机质油气转换系数较  相似文献   

7.
下刚果盆地深水区的油气显示出了海相原油的特征,盐上海相烃源岩开始受到关注。通过对下刚果盆地海相烃源岩地球化学资料分析,综合评价了盐上4套海相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生烃潜力,研究了其成因并划分了成因类型,同时探讨了不同成因类型烃源岩发育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下刚果盆地盐岩层之上发育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好,干酪根类型为Ⅱ、Ⅲ型,成因上以海相内源型和海相混合生源型为主;盆地海相烃源岩整体在3500m左右深度进入生油窗,成熟的海相烃源岩是下刚果盆地深水区油气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上升洋流、缺氧环境(大洋缺氧事件)和古河流的作用,以及海洋、河流两种地质营力此消彼长的关系,自晚白垩世至中新世,盆地沉积环境从海湾变迁到受河流作用逐渐加强的开阔海洋,有机质来源从以海洋有机质为主过渡到河流携带来的陆源有机质比例加重,直到以陆源有机质为主;海陆二元有机质输入量的相对变化和海洋沉积环境的变迁从根本上决定了海相烃源岩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对四川盆地须五段烃源岩发育特征及基本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须五段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川西与川中地区,川南与川东地区须五段烃源岩厚度相对较小,有机质丰度总体较高,烃源岩品质较好,川西与川中地区有机质丰度明显高于川南与川东地区;四川盆地不同地区须五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均以Ⅲ型为主;有机质主要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生烃潜力较大。四川盆地须五段中好烃源岩分布面积最广,其分布于整个川西中段及靠近川西地区的川南与川中较大面积区域;中等烃源岩发育于川中—川南部分区域;最好烃源岩主要发育于川西坳陷南段地区。  相似文献   

9.
采用囊式生烃封闭装置系统进行煤系烃源岩热模拟实验的分析研究,对新汶地区二叠系煤系烃源岩样品开展了产烃特征的分析,实验表明石炭系煤系烃源岩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气态烃产率随温度变化而不同。将生烃阶段划分为连续生烃和二次生烃两种形式。连续生烃过程生成的天然气干燥系数低于二次生烃过程。从500℃~550℃开始,二者干燥系数又趋于一致,主要以生成甲烷为主。当二次生烃现象越多,总产气量就越少。  相似文献   

10.
分析川西坳陷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源岩可溶有机质、族组分特征和镜质组反射率,发现其烃源岩有机质含量为0.53%~62.02%,平均值达5.9%,有机质类型以Ⅱ型有机质为主且大多已达高成熟阶段,处于大量生烃期。通过烃源岩有机质饱和烃色谱特征分析,认为该区有机质沉积时期主要为内陆泥炭-沼泽相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凝析气藏的成藏条件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生气母质、温压条件、构造作用和封盖条件四方面分析和总结了塔里木盆地凝析气藏的成藏条件。认为塔里木盆地的生气母质既有陆相腐殖型,又有海相腐泥型,但两种母质生凝析气的热演化阶段不一样,塔里木盆地凝析气藏富集温度为70~130℃,压力范围为35~60MPa。后期改造作用是生成次生凝析气藏的主要因素,良好的区域盖层又是凝析气藏富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白云岩储层具有年代老、埋深大、成岩作用强烈的特征,原生孔隙几乎被破坏殆尽,有效裂缝的发育程度是决定储层优劣的关键因素。根据岩芯描述、薄片鉴定、FMI成像测井、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电子探针以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等研究手段,开展了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简称“塔北地区”)寒武系白云岩储层的裂缝充填特征及有效性分析。塔北地区整体裂缝发育,天山南地区与塔河地区裂缝在产状、线密度、形态以及充填特征上存在差异。天山南地区裂缝线密度与有效性均低于塔河地区,充填矿物主要为自形白云石与石英,其次为方解石、石膏与黄铁矿。充填白云石分为3期,对应的温度区间分别为70 ℃~90 ℃、90 ℃~110 ℃及110 ℃以上,均为地层内的成岩流体成因;充填石英分两期,第一期为黏土矿物转化蚀变形成,第二期可能为热液成因。塔河地区裂缝线密度高,有效性较好,溶蚀作用发育,是有利的勘探地区,其充填物以热液矿物组合形式出现,主要为方解石,其次为石膏、鞍状白云石、黏土矿物、沥青等,重晶石以交代白云石的形式出现。充填方解石分为4期,对应的温度区间分别为70 ℃~100 ℃、100 ℃~130 ℃、130 ℃~180 ℃及180 ℃以上,前3期充填为不同埋深时期地层内成岩流体成因,最后一期充填为自下部运移而来的高温热液流体成因。  相似文献   

13.
以塔里木盆地东河塘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野外剖面观测、钻井岩心观察,研究了东河塘组层序划分和 特征,共划分4个(SQ1、SQ2、SQ3、SQ4)3级层序,论述了不同层序在不同地区层序内体系域的构成特征;研究 了层序对比,得出各层序在不同地层分区发育程度不同。为了能更好地揭示东河塘组层序的发育、展布规律,分 别建立了东西和南北向的层序地层格架模型。  相似文献   

14.
古岩溶作用是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塔中层间岩溶与塔北风化壳岩溶模式具有较大的差别。为进一步识别塔里木盆地层间岩溶发育模式,分析古岩溶发育特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奥陶系及上覆地层之间的地层缺失情况,通过野外剖面考察及室内岩心实验分析,考察了传统风化壳岩溶和层间岩溶野外剖面及典型特征。研究表明,层间岩溶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带性,自上而下分别为结核垆坶带(残积带)、风化裂隙带(渗流带)和溶蚀孔洞带(潜流带),各自形成的溶洞连续性较差;并发育多期旋回,组成数十米的层间岩溶发育带,为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域。认为塔里木盆地层间岩溶型储层是多期次岩溶作用叠加改造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在系统收集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各主要油田古近系和新近系油田地层水化学测试分析资料后,发现该地区地层水矿化度很高,均值为166 g?L-1,最低值达到3.90 g?L-1,具有高浓缩地层水特征,属卤水级,且主要是由Na++K+组成的CaCl2型水,反映封闭条件好。各主要离子在纵向上呈增加和减小交替变化的趋势,矿化度随深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这与中国东部盆地明显不同。各离子比值(钠氯系数、变质系数和脱硫酸系数)均反映出该地区地层整体封闭性好。上、下油砂山组Ca2+富集主要由白云石化作用导致,其次是方解石溶解,白云石化同时也使其Mg2+贫乏。上、下干柴沟组仅有少数数据点表现出Ca2+富集,应是方解石溶解导致的,绿泥石化是其Mg2+贫乏的主要原因。SO42-亏损主要是由大量膏岩的沉淀和油藏中大量硫酸盐还原细菌的还原作用导致。除了SO42-被还原会产生HCO3-之外,有机质成熟过程中CO2及有机酸的加入也可造成地层水中HCO3-质量浓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6.
为寻找博南凹陷深层下侏罗统三工河组—八道湾组储层中侏罗系储层、有利孔隙带、勘探有利区带,运用沉积岩石学、矿物学、油气储层评价技术等,对该储层进行了分析.由分析结果知:该区储层是一套扇三角洲相的陆源碎屑沉积,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储集空间包括原生粒间孔、原生微孔隙和次生孔隙.对成岩作用研究表明:此套储层经历了中成岩A2亚期和中成岩B期演化阶段;沉积物源及沉积相带控制着储层性质;成岩作用使储层物性变差,而溶解作用和构造作用使储层性能得到改善.分析结果给实际应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利用色谱-质谱(GC-MS)分析技术,系统剖析了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尕斯库勒、油砂山油田(A区)与北区南翼山、油泉子油田(B区)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和分布特征,探讨了A区和B区原油的成因差异及其地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A区部分浅层原油正构烷烃碳数分布不完整,具有异常高的姥鲛烷(Pr)与n-C17峰面积比值和植烷(Ph)与n-C18峰面积比值,说明A区浅层油藏保存条件较差,部分原油遭受了轻微生物降解; A区和B区原油中甾藿比均大于2.4,且甾烷C27R与甾烷C29R峰面积比值多大于1,指示这2个区域原油母质来源都以浮游藻类为主,但B区原油中甾烷C27R与甾烷C29R峰面积比值和补身烷系列相对含量普遍高于A区,表明B区原油浮游藻类和细菌生源贡献可能相对较高; 所有原油都具有低姥植比、高伽马蜡烷含量的特点,且都检测出一定丰度的β-胡萝卜烷,说明生成原油的烃源岩形成于强还原咸水沉积环境,但A区原油中姥植比、伽马蜡烷指数以及β-胡萝卜烷与C30藿烷峰面积比值明显高于B区,且升藿烷系列呈“翘尾巴”分布模式,而B区原油则没有这种现象,揭示生成A区原油的烃源岩沉积水体盐度更高、还原性更强; 甾烷异构体比值(C2920S/(20S+20R)值和C29ββ/(ββ+αα)值)表明A区均为低熟原油,而B区多为成熟原油。结合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纪湖盆沉积和构造演化史,认为南区与北区烃源岩沉积相带的不同空间展布情况是造成A区与B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根据最新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成果,建立塔里木盆地玛扎塔格断裂带断裂发育模式,并对断裂活动时代和构造演化过程展开分析。玛扎塔格断裂带具有明显的分层构造特征,同时又具有分段差异性:深层铲式逆冲断裂主要发育在断裂带中、西段,走滑-逆冲断裂沿断裂走向自西向东转换为走滑-逆冲断裂;浅层铲式逆冲断裂各构造段均有发育。断裂带主要经历了4个构造变形阶段:晚奥陶世—泥盆纪铲式逆冲断裂、二叠纪末—三叠纪继承活动性铲式逆冲断裂、古近纪末逆冲-走滑断裂(或走滑-逆冲断裂)、上新世末—全新世浅层铲式逆冲断裂。玛扎塔格断裂带在晚奥陶世—泥盆纪和二叠纪末—三叠纪向下滑脱于中寒武统,对烃源岩和储层的沟通作用有限,且对古油气藏具有破坏作用;古近纪末期演化为巴楚隆起的南侧边界断裂,成为天然气运移的有利通道,断裂带中、西段形成较好的断垒构造圈闭,与喜马拉雅期主成藏期具有良好的时空配置关系。  相似文献   

19.
依据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不同类型原油样品中各类生物标志物分布与组成特征的分析结果,可以将其划分为煤成油和湖相油两大类。以HZ9-2-1井为代表的煤成油表现出强烈的姥鲛烷优势,C19~C26三环萜烷系列相对丰度呈现阶梯状依次降低,C24四环萜烷相对丰度远高于C26三环萜烷,藿烷系列C29降藿烷和C31升藿烷较为丰富,新藿烷(Ts和C29 Ts)含量很低,甾烷组成中C29规则甾烷和重排甾烷占绝对优势,这与典型煤成油的分子地球化学特征一致。湖相油中姥鲛烷优势较弱,C19~C26三环萜烷系列呈现以C21为主峰的正态分布,C24四环萜烷丰度与C26三环萜烷丰度相当,新藿烷和重排藿烷含量中等,伽马蜡烷含量极低,2-甲基藿烷与C304-甲基甾烷十分丰富且存在正相关关系。它们可以作为鉴别研究区原油成因类型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