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3 毫秒
1.
北林园林学院建筑类课程教学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园林专业成立伊始,即以开设建筑类课程,强调园林学和建筑学的融合。经过几代教师的共同努力,建筑类课程已经成为风景园林重要的专业课之一,为进一步的风景园林设计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风景园林和建筑学的发展,建筑类课程开始改革,探索适应新的学科发展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得以充实。建筑专业教师逐步建立起有自身特色的对建筑学的理解和教学思想,在未来建立建筑学本科专业将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勘察设计企业基于资源管理的信息系统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技术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业务架构、网络架构等信息系统架构设计理论,并结合工程实例,提出勘察设计企业基于资源管理的信息系统架构设计参考方案,给出系统架构设计各关键技术环节的参考设计方法与模型。  相似文献   

3.
全球一体化作为当代文化的强势语境,己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全球各地的地域建筑文化产生了,中击。作为城市和建筑个性的地域文化面临着逐渐衰落和消亡的危险。那么,在这种语境下如何保护、继承和发展地域建筑文化成为当代建筑师的历史使命。该文以关中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了关中传统民居的地域特色,结合本人所参与的相关工程实践创作提出了对其现代传承的有效策略,进而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做出相关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地域主义建筑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本文通过对地域建筑发展阶段及其原生形式的研究,追寻地域建筑在当代社会的创新,探讨当代地域主义建筑发展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5.
生态建筑设计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姚学用  刘玲 《山西建筑》2007,33(11):52-53
介绍了生态建筑设计的概念,指出我国生态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说明了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并讨论了生态建筑设计的具体对策,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供有关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6.
冯剑 《建筑与文化》2009,(12):100-102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本土建筑师在对广泛的西方建筑理论的参照和批判性把握中,力图重新解读传统建筑和地域文化资源,在建筑的意与匠两方面做出一系列本土化应对策略。本文从传统建筑空间特征、适宜技术、传统园林及社会现实四个方面,反映出中国当代建筑师在尖锐的矛盾中,寻求新突破和建立新秩序的反思性实践。  相似文献   

7.
从建筑到构造——建筑构造教学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联系建筑构造课程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论述建筑与构造之间的关系,阐述用建造的逻辑概念去理解建筑和构造建筑的观点,提出以建筑设计引导建筑构造教学,用建筑构造完善建筑设计教学的互动式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地域性建筑创作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强调建筑的特殊性与客观性,是不同地域自然特色、传统文化以及乡土技术在建筑实践中的反映。滨海地域性建筑是其中的一种类型,体现了对滨海地区的适应性与独特的表现形式。在青岛理工大学黄岛新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中,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回应、对人文环境的关注、对乡土技术的运用和表达三方面来探索滨海地域性建筑的创作。  相似文献   

9.
1980—2010年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市化建设全面发展,为各行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风景园林学学科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得以恢复并进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来风景园林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3个时期进行梳理,总结这一阶段学科发展的4个特征:1)风景园林行业体系逐步规范化;2)风景园林建设项目从传统到现代;3)风景园林设计单位由单一到多元;4)风景园林人才培养蓬勃发展。该时期风景园林学学科发展的影响为2011年正式成为一级学科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孟杰 《山西建筑》2006,32(18):42-43
介绍了建筑选址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古代及现代建筑结构的特点,评述了建筑设计的实质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为中国现代建筑的设计吸取传统精华提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周剑云 《新建筑》2009,(6):20-25
建筑本体的建构性问题属于科学的范畴,而建筑的目的性属于哲学的范畴,建造能力不能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曾经是建筑学的主要问题;而当代建筑科学发展所带来的主要问题则是近乎无限的建造能力如何与自然生态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也就是如何用建筑来调整人类在自然界存在的方式。古典建筑是人类社会宇宙观的表达,而现代建筑的价值呈现出矛盾的两个方面,其一尊重所谓科学,以物的管理代替人的管理;其二,倡导所谓人民、社会和生活等反主流价值,这类建筑成为商业化的工具和标志。穆科特的住宅建筑呈现出人在自然中的另外一种存在方式,这或许暗示了当代建筑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陈志勇 《中外建筑》2010,(8):145-147
基地、建筑、景观,如何能和谐共生,是度假建筑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通过一山地温泉度假建筑的规划、建筑设计实例,力求在建筑与地形、自然景观之间的互借互用,相得益彰、和谐共生关系上作出一点探索。  相似文献   

13.
李灵 《重庆建筑》2014,(11):23-26
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建筑与传统地域建筑之间的矛盾显得日益突出,而现代地域性建筑作为解决建筑的地域性和全球化之间矛盾的一种策略,起到了协调这种矛盾的纽带作用。该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建筑实践的分析,归纳总结出现代地域建筑的表达方法和设计手法,对现代地域性建筑的设计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4.
生态景观设计——寻求一切生命的和谐共存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设计是一个多种文化学科交融的现代学科。景观设计具有主客观的双重性,包括具象的生态形式和抽象的生态形式。景观设计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它还在寻求一切生命和谐共存关系。生态景观是一个跨越人类生存模式的更广泛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国现代园林理论的构建——大园林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毛学农 《中国园林》2002,18(6):14-16
我国现代园林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园林,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和大园林3个阶段,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理论-大园林理论。该理论强调以城市建设,城市设施以及城市绿地共同构筑一个整体性的城市大园林,实现“城市即园林,园林即城市”的构想,并以传统园林理论,城市绿化理论和Landscape Architecture理论作为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李云川 《山西建筑》2014,(26):18-19
对木结构的中国传统建筑及以石材为主的西方古代建筑进行了介绍,探讨了两种建筑的形式,并从文化内涵、世界观的角度入手,深入分析了中西方建筑在设计思维上的差异,指出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要注重文化传统和设计思维的传承,以营造出更具特色的建筑形式。  相似文献   

17.
田仪 《山西建筑》2001,27(1):1-2
科学是评价建筑创作的重要尺度。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建筑创作的重要源泉。结构型式的多样化为建筑创作提供了得心应手的技术手段。通过对高层建筑及体育馆建筑等的设计分析,说明科学技术与建筑艺术相结合的过程正是二者相互促进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谈仿古建筑造型设计艺术语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舜  王家民 《山西建筑》2009,35(14):45-46
将传统建筑和仿古建筑造型设计艺术语言形式特点进行了归纳概括,通过对仿古建筑造型语言特点的分析,揭示了现代仿古建筑造型设计艺术语言形式特征的发展趋势,同时明确了仿古建筑在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中的社会定位,通过调研、探讨以期产生对仿古建筑创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靳燕峰 《山西建筑》2011,37(2):247-248
从自身对建筑速写的认识入手,介绍了学习建筑速写的方法,指出建筑的创作过程本质上就是在画速写,而临摹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建筑速写的方法,在建筑创作的征程中,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建筑速写。  相似文献   

20.
Frank Gehry's work has taken the architectural stage worldwide. Without theorising his work, Gehry has produced a sensible architecture that deserves serious examination. In many ways, his work speaks for the present problematic state of architecture; the long standing relation of architecture to sculpture and other forms of artistic creativity; architecture's relation to its own history; the impact of te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on architecture; and the aesthetic implications of the commodity fetishism for architecture. Reflecting on these issues, the main intention of this essay is to demonstrate the perme ation of the 'culture of building' in Gehry's architecture, in particular the Semperian discus sion of the tecton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ements of roof and enclosure. The paper also invokes Gottfried Semper's discourse on theatricality to demonstrate the way Gehry's architecture appropriates the present culture of spectacle. This much is clear from Gehry's shift from regionalism for the montage of fragmentary forms, and the theatricalisation of architecture where the element of wrapping defies the tectonic but also reminds us of the essentiality of the rapport between a constructed form and the cloth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