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37年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建筑发展的重要分水岭。如果说从20世纪20年代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 是旧中国建筑活动的鼎盛时期,并且形成了第一次现代建筑高潮;那么从抗战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则通常被视为建筑活动的停滞期和凋零期。战争的涂炭、资料的散乱与缺失,使得对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历史的研究几乎成为学术空白。本文通过对史料的发掘和整理, 认为建筑活动的停滞并没有妨碍现代建筑思想的传播, 相反,这一时期中国建筑界的现代建筑思想空前活跃, 建筑师对战前官方倡导的“中国固有形式”建筑进行了深刻地反思。战争期间和战后,现代建筑实践及其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为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建筑的延续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大风大浪中的建筑进步——新中国建筑的第一个30年(1949-197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第一个30年的建筑,与国际现代建筑环境基本隔绝,跟随国内起伏多变的经济环境,按照计划经济的轨道运行.在社会发展顺利时期,建筑进步迅速;如若社会发展坎坷,建筑就举步维艰.30年间,包括建筑师在内的广大中国建筑人,在艰难的条件下,用智慧、勤劳和汗水,创建了辉煌壮丽的建筑作品,也留下了丰富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3.
1949—1959年,现代建筑在北京的发展经历了多条复杂的发展线路.在新中国初期全面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语境下,现代主义风格通过杨廷宝、华揽洪等人的坚守砥砺前行,之后通过"十四字方针"的指导原则发展为具有节约的、现代风格倾向的建筑形式.北京"十大建筑"中华侨大厦、工人体育场、民族饭店的设计正是基于这种风格演变的集中呈现,直接影响到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全国建筑设计的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4.
1949—1959年,现代建筑在北京的发展经历了多条复杂的发展线路.在新中国初期全面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语境下,现代主义风格通过杨廷宝、华揽洪等人的坚守砥砺前行,之后通过"十四字方针"的指导原则发展为具有节约的、现代风格倾向的建筑形式.北京"十大建筑"中华侨大厦、工人体育场、民族饭店的设计正是基于这种风格演变的集中呈现,直接影响到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全国建筑设计的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5.
南京在1930-1949年间,除抗战期间外,出现了相当规模的新型城市住宅营建活动。这些近代城市住宅反映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向现代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与传统住宅相比较,南京的近代城市住宅出现了大量新的类型,运用了新的技术和材料,在形式上也呈现了与过去不同的面貌。笔通过查阅献和对保存至今的近代住宅实地调研与测绘,力求将展现南京近代城市住宅的主要面貌和特征。 相似文献
6.
7.
8.
标志性——现代建筑的彷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当人们首次阅读但丁的诗,或初次聆听巴赫的四十八首序曲,或第一次从《哈姆雷特》和《李尔王》里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时,人类的每一次意识都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诚然,在人类意识的历史上,一个崭新的时期已经开创。而当艺术更新的时候,我们也必须随之而更新。我们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一种休戚相关之感,有一种与之分享和被强化的精神力量,这正是人生所应贡献于时代的 相似文献
9.
以沈阳近代建筑为例,否定了以"欧洲中心论"对待和评价中国近代建筑的片面思想,强调在近代建筑导入不同地区时,为适应当地条件而经历的本土化的变异、成长与发育过程,主张以"中国建筑的中国观"去看待中国的近代建筑,这对正确认识中国近代建筑、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引进,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11.
随着1978年经济政策的改革和对外开放,30年间,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急速变化,建筑和城市面貌更是日新月异.2008年,国内各个行业和领域都在全面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时代建筑>也在本期聚焦"建筑中国30年(1978-2008)",反思建筑学领域在30年间的经验和得失. 相似文献
12.
13.
概述本书根据作者亲身参与中国城市建设的经历,全面地书写了建国之初三十年来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各个时期和各个方面,如实地记述了我国城市建设和规划的成败得失.本书共十一章,分为两个部分,前六章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六个主要阶段(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大跃进、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城市建设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密切结合建国以来我国各个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形势,对三十年来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作了总结和回顾.第七章到第十一章重点探讨城市建设政策上的重大选择,包括城市交通和环境、民居、小区规划、交通和道路、绿化和环境保护、城乡结合等专题,还提出了许多独特的理论和建议.本书图文并茂,在法国问世后立即受到法国学界和舆论界的广泛关注,《世界报》、《城市规划》、《整治和大自然》等法国报刊先后刊登文章,普遍给予好评. 相似文献
14.
David Escudero 《Architectural Theory Review》2020,24(1):86-109
Abstract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neorealism was fundamental as a spatial register of the time while simultaneously contributing to the creation of a visual culture at a key moment in Italian history. Although the term has been adopted ad hoc in architecture, transfers between neorealism and architecture are still not fully understood and significant grey areas remain. Against this backdrop, recent studies have suggested approaching neorealism not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 disciplinary autonomy of architecture, but from its active and bidirectional link with other forms of artistic expression, approached through the cultural climate of the time in Italy. With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al theory,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works that have been linked to neorealism belong to new neighbourhoods that were developed through state social housing programmes. For this reason, this article uses the INA-Casa programme as a lens for examining neorealism’s penetration in architecture, based on the hypothesis that this programme’s written regulations were inflected by the neorealist environment during its first settennio (1949–56). It sets out to consider if and how a neorealist making existed in architecture by analysing the first two INA-Casa design manuals, which are seen here as an example of a rule book for the theory of architecture. 相似文献
15.
16.
该文一方面从前现代主义以及现代主义运动出发,从风格派、至上主义、现代主义运动以及后现代主义中的理论、观念、作品探求现代主义建筑中所蕴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在脱离纯粹形式主义的基础上,从建筑本身价值出发,论证复杂性建筑的合理性,并提出复杂性所代表的价值与本质。 相似文献
17.
现代建筑响应工业时代对速度与效率的要求,与此无关的时间向度则被排挤掉,如何找回时间的真实原貌,应是跨越现代建筑的核心挑战.对当代台湾正处在从“发展中”向“已发展”状态挺进的阶段来看,“建筑如何具有填满时间的能力”并非急迫要响应的问题,如何面对社会转型所引来的“创生性”1)挑战才是该被关注的议题.黄声远,谢英俊、邱文杰、廖伟立等台湾当代建筑师,选择与时间为友的态度,关注“时间生成”的向度,他们前进到边缘地区或都市灰色地带,各以不同的“时间友善”的策略发展他们的建筑,并建构出具有多面向公共性的“时间境象”. 相似文献
18.
19.
20.
1966年
2月1日国家建委批转建筑工程部《关于住宅、宿舍建筑标准的意见》.指出:非生产性建设.要发扬延安作风.贯彻“干打垒”精神.适当降低民用建筑标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