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了研究竹炭改性涤纶纤维/棉混纺纱中竹炭纤维含量与混纺纱力学性能的变化关系,对不同混纺比混纺纱线在YG061电子单纱强力仪上进行拉伸性能、应力松弛性能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竹炭改性涤纶纤维/棉混纺纱的断裂强力随着竹炭改性涤纶纤维含量的增加先有逐渐减小的趋势,然后增大。竹炭改性涤纶纤维/棉的混纺比小于临界混纺比时,混纺纱的断裂伸长率变化趋于平直;一旦超过临界混纺比,随着竹炭改性涤纶纤维含量的增加,断裂伸长率迅速增大。在实际应用中,混纺纱最低断裂强度对应的临界混纺比在设计中应尽量避免选用。随着竹炭改性涤纶纤维含量的增加,混纺纱的弹性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竹炭改性涤纶纤维/棉混纺纱中竹炭纤维含量与混纺纱力学性能的变化关系,对不同混纺比混纺纱线在YG061电子单纱强力仪上进行拉伸性能、应力松弛性能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竹炭改性涤纶纤维/棉混纺纱的断裂强力随着竹炭改性涤纶纤维含量的增加先有逐渐减小的趋势,然后增大.竹炭改性涤纶纤维/棉的混纺比小于临界混纺比时,混纺纱的断裂伸长率变化趋于平直;一旦超过临界混纺比,随着竹炭改性涤纶纤维含量的增加,断裂伸长率迅速增大.在实际应用中,混纺纱最低断裂强度对应的临界混纺比在设计中应尽量避免选用.随着竹炭改性涤纶纤维含量的增加,混纺纱的弹性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3.
探讨芳砜纶双组分混纺纱中各组分拉伸性能及其混纺比例对混纺纱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影响。根据前人研究的双组分混纺纱强伸性能表达式,对芳砜纶混纺时的几种双组分纤维混纺纱的强伸性能进行预测,确定了高强涤纶、阻燃粘胶和阻燃涤纶分别与芳砜纶混纺时,各组分的较优混纺比范围。高强涤纶的混纺比例应保持在10%~30%之间;阻燃涤纶的混纺比例应大于18%;阻燃粘胶的混纺比例应小于28.1%。  相似文献   

4.
以同样规格的普通涤纶、细旦亲水涤纶、易染涤纶、棉及涤棉混纺平纹织物(共8种)为研究对象,采用织物风格评价系统(KES-FB)对各织物进行拉伸、剪切、弯曲、压缩及表面性能测试和风格研究。结果表明:纯涤纶织物较纯棉、涤棉混纺织物抗形变能力强,回弹性和保形性优良,手感松软、丰满、爽利;纯棉织物的悬垂性、抓握柔感和滑糯感占有优势;细旦亲水涤纶织物较为硬板、爽滑。  相似文献   

5.
竹原纤维混纺纱强伸性能与混纺比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运用混纺纱强伸性模型,分析了竹原纤维混纺纱的强伸性能。竹原纤维混纺纱的断裂伸长率在临界混纺比处出现变化,当伸长率大的纤维含量超过临界混纺比时,混纺纱的断裂伸长随其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伸长率大的纤维含量低于临界混纺比时,断裂伸长率保持不变。竹原纤维混纺纱在临界混纺比处强度均出现低谷。竹原纤维与棉、竹原纤维与竹粘纤维、竹原纤维与Tencel混纺纱中竹原纤维的临界混纺比分别为22%、19%、33%。  相似文献   

6.
用显微镜法分析涤棉混纺纱的混纺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显微镜法与二组分法对涤棉混纺纱混纺比的对比测试,分析了涤棉混纺纱中两种纤维的混和均匀和纤维分布,成纱截面纤维根数与纤维细度,长度,体积质量之间的关系,并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了显微镜法和二组分法测试的涤棉混纺纱的混纺比。结果表明:二组分法试验涤纶纤维净干重量混纺比与显微镜法试验涤纶纤维根数混纺比呈显著正相关,采用显微镜法测试涤棉混纺纱的混纺比弥补了二组分法不能测试少量试样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探讨牛角瓜纤维混纺纱的开发要点。采用不同的混纺比,纺制了几种牛角瓜棉混纺纱和牛角瓜棉涤混纺纱,并对所纺混纺纱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牛角瓜纤维含量的增加,混纺纱强力和条干均变差;涤纶对条干均匀度改善较大;当牛角瓜纤维含量不超过40%时,纱线性能可以满足织造要求。认为:开发牛角瓜纤维混纺纱,除了要控制其混纺比外,还要选择性能及可纺性均较优的纤维品种与其混纺。  相似文献   

8.
捻系数与混纺比对大豆蛋白纤维纱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将大豆蛋白纤维以不同捻系数纯纺及分别与细旦涤纶、棉以不同混比混纺成纱 ,并对其成纱分别进行了拉伸性能试验分析。探讨了纯纺纱捻系数、混纺纱的混比与纱线强度之间的关系 ,确定了大豆蛋白纤维与棉混纺时的最佳组分比及大豆纯纺纱的临界捻系数。  相似文献   

9.
探讨Dralon细特异形腈纶纤维纯纺、混纺纱线捻系数和混纺比对强伸性能的影响。在棉型纺纱试验机上,纺制了7种不同捻系数的Dralon细特异形腈纶14.5 tex纯纺纱、6种不同混纺比例的Dralon细特异形腈纶/棉14.5 tex混纺纱,并测试了纱线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对其捻系数、混纺比例与纱线拉伸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4.5 tex细特异形腈纶纯纺纱线的临界捻系数在338左右。Dralon细特异形腈纶/棉混纺纱混纺比例为40/60左右时,混纺纱断裂强力最低、断裂伸长率较差;随着Dralon细特异型腈纶纤维含量的增加,混纺纱断裂强度及断裂伸长率均呈上升趋势。认为:纺制Dralon细特异型腈纶/棉混纺纱时,Dralon细特异型腈纶的含量最好大于40%。  相似文献   

10.
混纺比对棉海藻纤维混纺纱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混纺比对棉海藻纤维混纺纱性能的影响.设计了5种不同混纺比的棉海藻纤维混纺纱,对混纺纱强伸性能、毛羽指数、条干CV等指标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海藻纤维含量的增加,混纺纱的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均为先增大后减小,而毛羽指数、条干CV、棉结、粗节和细节均显著增加.认为:当棉海藻纤维混纺比为70∶30时,其混纺纱的强伸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短纤涤纶纱强力,采用了不同细度的涤纶纤维混纺,改变纱线内外层纤维分布结构提高成纱强力的方法.对3种细度涤纶形成的6种混纺比方案进行了纺纱试验.结果提高了成纱强力,降低了生产成本.试验表明:两种涤纶纤维细度差异较大时,纤维的内外转移分布趋势比较明显,有利于纱线获得较高的强力.两种涤纶纤维混纺时,细特涤纶比例在20%时可获得较高的成纱强力.  相似文献   

12.
纯竹浆纤维纱与竹浆/棉/涤混纺纱的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对不同细度的竹浆纤维纯纺纱线、不同混纺比的竹浆/棉/涤混纺纱线的条干均匀度、粗细节、棉结、拉伸性能、弹性进行了测试,通过试验数据分析了纱线细度及混纺比对纱线相关性能的影响,以及产生影响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从原纱、经纬纱的细度与密度、绒纬与地纬的比值、地组织以及绒纬组织的选择等方面入手,对Modal纤维与棉混纺纱灯芯绒面料的设计思路、应注意事项、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了阐述.Modal棉混纺纱单纱作经纱,其强力不够,需浆纱;Modal棉混纺纱较细,织造中应采用较大的经纬密,以提高地组织的坚牢度和绒毛的固结牢度.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大豆蛋白纤维混纺纱的混纺比与拉伸性能的关系,对各种不同混纺比例的大豆蛋白纤维涤纶纤维混纺纱、大豆蛋白纤维棉纤维混纺纱的拉伸性做了测试分析,并与传统的简化模型做了对比.结果表明:大豆蛋白纤维棉纤维混纺纱的混纺比与强度之间的关系并不符合简化模型,主要是由于混纺纱中两种纤维的交互作用所产生,交互作用越大,差异越大;大豆蛋白纤维涤纶纤维混纺纱、大豆蛋白纤维棉纤维混纺纱的断裂强度和断裂功随混纺比的变化关系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竹纤维纯纺及与棉混纺纱线拉伸性能测试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对不同细度竹纤维纯纺纱线、不同混纺比竹棉混纺纱线的拉伸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了成纱细度对纱线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和断裂比功的影响以及产生影响的内在因素。当竹纤维纯纺纱线号数为59 tex左右时,纱线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断裂比功均较好,因而强力较高。当竹棉混纺比为50/50左右时,混纺纱强力较低,拉伸性能较差,其后随着竹纤维含量的增加,混纺纱断裂强度呈上升趋势。在实际应用中,混纺纱最低断裂强度对应的临界混纺比在设计中应尽量避免选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Modal、涤纶及羊绒混纺纱的成纱性能,采用不同混纺比纺制出Modal细特涤纶羊绒混纺纱,并分别对不同混纺比的成纱性能进行了试验分析.在羊绒含量确定的情况下,可根据纱线与面料的性能要求,Modal与细特涤纶可按任意比例混和.如以强力要求为主和充分体现细特涤纶的特性,涤纶比例可偏高;如对强力要求不太高,而要充分体现Modal纤维的优良性能,Modal纤维比例可适当偏高;在Modal/细特涤纶/羊绒混纺比为75/15/10时,成纱断裂强度最低,此为临界混纺比,生产中应尽量避免.  相似文献   

17.
为开发出抗菌混纺针织纱,利用海藻纤维所具有的抗菌性,将其与彩棉纤维、牛奶蛋白纤维进行混纺,通过优化设计混纺比保证了混纺纱的抗菌性、强力及可纺性,并采用汉密尔顿转移指数分析了混纺比和细纱捻度对成纱结构的影响.纺出的海藻纤维精梳彩棉牛奶蛋白纤维混纺针织纱质量符合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8.
对纺制纯棉精梳细特纱时,长绒棉的主要性能对成纱强度的影响作了分析,并用微机编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认为长绒棉单纤维强力比纤维细度对细特纱的强度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用自纺的五种不同混纺比的19.5tex甲壳素/棉混纺纱织成同规格的织物,测定混纺织物的强伸度、pH值、刚柔性、透湿性、透气性、导湿性等,分析混纺比对混纺织物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10/90甲/棉混纺织物的经纬向强力最大,芯吸性导湿性最好,20/80甲/棉混纺织物的透湿性最好,50/50甲/棉混纺织物的抗弯刚度最大,透气性最好。混纺织物的抗弯刚度和纬向强力及导湿性与混纺比显著相关。从穿着舒适性和纱线织物性能等几方面综合考虑, 20/80的甲/棉混纺织物较实用,而30/70的甲/棉混纺比例各方面性能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