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正>引言全球气候变暖和快速城市化使得城市高温热浪灾害频繁出现1,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巨大挑战,也对城市居民健康、建筑环境舒适、能源可持续等造成严重威胁。由于长期暴露于高温热浪之中,居民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受到显著危害,高风险人群的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不断增加2,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和其他社会弱势群体3。城市热岛效应也会加快光化学烟雾形成,以及水体藻类的繁殖,加剧城市空气污染和水体质量的恶化4,城市基础设施、建筑的质量和耐久性也会因高温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3.
基于TOD发展模式,提出南宁市外东环地区的空间结构形态发展构想为:“轴带组团生长十高密度混合中心+开敞绿地空间”,并对南宁的轨道交通线网做出总体规划布局,以实现城市的集约紧凑发展,取得轨道交通与城市综合发展良好的经济、社会及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4.
TOD地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布局模式主要包括基于小尺度街廓的方格网模式和环形放射模式,均能从TOD概念诞生以前的轨道站点地区规划发展历史中梳理出演变脉络。1990年代,卡尔索普提出的美国式TOD理念在规划中延续了上述两种基本的布局模式;此外,新加坡发展出了基于大街廓的轨道站点地区规划布局模式。这三种模式对我国的TOD规划实践均产生了影响。本文以布局形式和街廓尺度为重点,结合国外案例及国内实践,对TOD地区的规划布局模式的形态演变进行解读,将三种模式整理为六种主要的布局形态,并总结布局模式的规划设计重点。首先,坚持采用小尺度街廓模式进行TOD规划设计;其次,重视方格网模式的基础作用;再次,突出TOD地区的空间可识别性,在中心地区和重要站点地区,采用环形放射布局依然是一种值得考虑的选项;最后,大街廓模式在现实中普遍存在,因而需要重视这一模式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6.
《市政技术》2017,(2):71-76
盾构隧道施工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特别是离隧道中心点距离越近,影响程度就会越大。因此基于位移准则,以单个盾构隧道施工在周围土体中引起的竖向位移、水平位移及总位移为主线,采用盾构法统一土体移动模型解得到土体位移等值线图,然后将隧道周围土体划分为4个影响区(包括强影响区、中影响区、弱影响区、无影响区),并应用于深圳地铁3号线重叠盾构隧道工程,最后与现有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该划分方法可以考虑土质条件影响,划分的影响区范围更小,且计算过程更简单;根据隧道周边构筑物所在的影响区,可预估该位置处盾构施工所引起的土体变形,以便有效控制施工参数,保证工程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7.
8.
9.
形态分区是分析城市形态演变规律、开展城市设计管控的重要研究基础和依据。相比多数西方城市,我国大量老城街区拥有更加复杂多变的立体形态肌理。研究旨在探索尚未被论证的形态肌理背后的相似性特征。通过挖掘和分析街区立体形态特征数据,首先以南京老城街区样本为例进行探索性分析。经过簇群特征的定量解析发现,南京老城样本显现出5个大类及若干亚类的形态簇群结构特征。而在进一步探索城市中心区立体形态肌理时,同样观察到15个国际城市样本存在簇群关系。从而证实复杂的街区立体形态肌理背后存在“形态相似性”。以期为验证和对比街区形态簇群背后大量非物质要素结构的相似性或异质性、探索城市立体形态簇群结构的功能效应,以及中观尺度下城市空间肌理的延续、调整与管控提供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使用的用地代码与美国区划(zoning)的分区代码都是土地利用图上的语符,两者形式相似,但内涵差异较大,又经常被混淆。本文基于语言学与加顿伯格的规划语言学视角,解释规划行为与分区行为的深层逻辑,具体辨析用地代码与分区代码的内涵差异,揭示用地分类代码固有的矛盾、困难和问题,并主要结合美国分区代码体系的发展与演变经验,从分区代码体系的构成与内涵上阐述分区的内在技术逻辑。分区代码体系是分区结果的语言形式,也是分区和分区规则的结合体。建议通过深化分区内涵,完善代码的语言规定功能,在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下,建立以用途分区为核心的管制体系以及可拓展的分区代码语言体系,实现从地块管制到分区管制的技术转变。 相似文献
11.
12.
13.
在中国城市规划调控的转型背景之下,增长主义的终结意味着中国城市分区开始由密度分区的经济价值单维度的控制,逐步走向形态分区的经济价值-美学价值双维度的控制.通过剖析城市密度分区的产生、发展与变革,总结出密度分区在城市规划及管控中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形态分区双维度控制的城市分区体系,归纳其既包含密度、基准高度、基准高度等内控指标,同时也包含轴线、天际线、视廊等外显特征,并进而提出城市空间形态分区的目标、工作内容和方法.城市空间形态分区共包含四个主要的步骤,分别是:基于公益性的城市空间形态保障底线划定;基于经济性的城市空间形态基准模型分区;基于美学性的城市空间形态设计修正;基于可操作性的城市空间形态分区管控.结论认为城市空间形态分区是新时期精细化城市管控的内在要求,也是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必然路径,应加强其在控规及城市设计工作中的实践与应用.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城市建筑》2018,(35)
本篇意在研究宜居城市概念下居住环境与社会交往之间的关系,以北京地区居住空间环境为例,研究我国文化认知背景下的社交空间分区的模式及加强环境影响社交活动的空间可能性。理论回顾表明空间的"领域性"及"领域"的"可读性"是影响社会交往的两种重要空间品质。据此,从"多种空间分区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对社交空间分区的分析,研究北京地区四类居住环境中空间作用于社会交往的模式;进而利用类型学分析,比较四类居住环境中"领域性"及"可读性"的空间表现;最后探讨通过空间设计帮助使用者"控制"其社交关系的可能策略。研究结论表明,多空间分区的"领域"划分模式和强调"领域"边界的界定方式有助于提升居住环境中使用者对其社交关系的"控制感",即加强居住环境与社会交往之间的联系。在北京地区居住环境中的具体空间表现为:嵌套式路网结构,公共到私密领域的过渡空间,对应社会关系亲密程度的多层级空间分区,以及能够被清晰认知的"领域"边界。 相似文献
18.
《国际城市规划》2021,36(2)
TOD站点地区确定规划圈层边界的重要依据之一是步行尺度。在确定适宜的步行尺度时,规划多重视大多数人的平均标准,而缺少对老年人等特定群体的针对性关注。日本近年来较为广泛地开展了选址优化规划(立地适正化规划),其与TOD规划在规划理念与空间模式方面具有较多近似特征,其中重视在站点地区依据步行尺度界定范围和划分圈层就是二者共性之一。在轨道和公交站点地区,选址优化规划与TOD模式下的步行尺度概念虽近似,但内涵存在一定差异,选址优化规划中站点地区的步行尺度更关注老年人的步行需求。基于老龄化视角的轨道站点地区的步行尺度有以下三方面应用:一是作为不同层次和类型节点分类的规划原则;二是作为划分不同规划分区、调整用地功能的规划原则;三是作为布局公共设施特别是公益性设施的规划原则。选址优化规划借由步行尺度的调整将老年人的需求充分融入用地规划和设施布局,从而促进城市规划建设更加符合老龄化社会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9.
在地形地貌、气候与经济技术等区间差异下,苏南沿江传统村落基本对应沿江边缘地带与中心地带两大区位,整体呈现由农业型主导功能向商贸型转变,规模由大渐小,以及团聚式往条带式布局方式过渡的形态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