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方言分区是地域文化及自然环境纵横向时空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乡村住居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其形态与方言分区密切关联.以环渤海地区为研究地域,打破行政区划,结合文化地理和方言分区探讨乡村住居形态.基于建筑类型学,从平面、立面、材料、装饰4个层面识别、提取住居形态类型;通过叠合、类比、图解分析,发掘住居基型和形态演变关联的动因...  相似文献   

2.
<正>引言全球气候变暖和快速城市化使得城市高温热浪灾害频繁出现1,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巨大挑战,也对城市居民健康、建筑环境舒适、能源可持续等造成严重威胁。由于长期暴露于高温热浪之中,居民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受到显著危害,高风险人群的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不断增加2,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和其他社会弱势群体3。城市热岛效应也会加快光化学烟雾形成,以及水体藻类的繁殖,加剧城市空气污染和水体质量的恶化4,城市基础设施、建筑的质量和耐久性也会因高温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3.
邓春林 《规划师》2009,25(10):56-59
基于TOD发展模式,提出南宁市外东环地区的空间结构形态发展构想为:“轴带组团生长十高密度混合中心+开敞绿地空间”,并对南宁的轨道交通线网做出总体规划布局,以实现城市的集约紧凑发展,取得轨道交通与城市综合发展良好的经济、社会及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4.
刘泉 《国际城市规划》2020,(1):79-87,95
TOD地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布局模式主要包括基于小尺度街廓的方格网模式和环形放射模式,均能从TOD概念诞生以前的轨道站点地区规划发展历史中梳理出演变脉络。1990年代,卡尔索普提出的美国式TOD理念在规划中延续了上述两种基本的布局模式;此外,新加坡发展出了基于大街廓的轨道站点地区规划布局模式。这三种模式对我国的TOD规划实践均产生了影响。本文以布局形式和街廓尺度为重点,结合国外案例及国内实践,对TOD地区的规划布局模式的形态演变进行解读,将三种模式整理为六种主要的布局形态,并总结布局模式的规划设计重点。首先,坚持采用小尺度街廓模式进行TOD规划设计;其次,重视方格网模式的基础作用;再次,突出TOD地区的空间可识别性,在中心地区和重要站点地区,采用环形放射布局依然是一种值得考虑的选项;最后,大街廓模式在现实中普遍存在,因而需要重视这一模式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发展的维度看,TOD规划结构形态与近代时期理想城市模型存在传承关系,均具有在城市层面依托轨道交通整体构建城市结构的特点。在现阶段,TOD规划结构类型存在多种形式,因而应该从历史上理想城市模型中吸取经验,构建从城市整体视角观察TOD规划结构形态的思路,并进行分类研究,划分为点轴模式、带状模式、放射模式、环状模式、组团模式和网络模式6种主要类型。TOD规划结构形态多样性来源于轨道建设与城市结构结合的多种关系,在对城市TOD结构形态进行构建时,应该从空间结构的复合性、发展时序的动态性以及建设机制的多样性视角切入,形成更为合理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市政技术》2017,(2):71-76
盾构隧道施工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特别是离隧道中心点距离越近,影响程度就会越大。因此基于位移准则,以单个盾构隧道施工在周围土体中引起的竖向位移、水平位移及总位移为主线,采用盾构法统一土体移动模型解得到土体位移等值线图,然后将隧道周围土体划分为4个影响区(包括强影响区、中影响区、弱影响区、无影响区),并应用于深圳地铁3号线重叠盾构隧道工程,最后与现有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该划分方法可以考虑土质条件影响,划分的影响区范围更小,且计算过程更简单;根据隧道周边构筑物所在的影响区,可预估该位置处盾构施工所引起的土体变形,以便有效控制施工参数,保证工程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7.
当前轨道交通建设热潮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文章在充分借鉴巴西库里蒂巴快速公交走廊和R-B走廊的规划经验,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TOD实施规划的具体内容,并构建TOD实施规划保障机构,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门窗》2019,(9)
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环境有直接关系,在城市大规模发展中,交通拥堵成了主要的困境与难题,城市用地与交通规划更是在这个阶段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基于TOD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是结合城市交通与城市用地间关系,在城市交通规划中进行综合治理的有效模式。将TOD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能够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提供有效策略,但同时也需要关注TOD的应用规划合理性与科学性。本文以基于TOD的地铁沿线实施规划为切入点,探讨TOD应用于地铁规划中的重点内容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曲冰 《新建筑》2023,(2):120-125
形态分区是分析城市形态演变规律、开展城市设计管控的重要研究基础和依据。相比多数西方城市,我国大量老城街区拥有更加复杂多变的立体形态肌理。研究旨在探索尚未被论证的形态肌理背后的相似性特征。通过挖掘和分析街区立体形态特征数据,首先以南京老城街区样本为例进行探索性分析。经过簇群特征的定量解析发现,南京老城样本显现出5个大类及若干亚类的形态簇群结构特征。而在进一步探索城市中心区立体形态肌理时,同样观察到15个国际城市样本存在簇群关系。从而证实复杂的街区立体形态肌理背后存在“形态相似性”。以期为验证和对比街区形态簇群背后大量非物质要素结构的相似性或异质性、探索城市立体形态簇群结构的功能效应,以及中观尺度下城市空间肌理的延续、调整与管控提供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使用的用地代码与美国区划(zoning)的分区代码都是土地利用图上的语符,两者形式相似,但内涵差异较大,又经常被混淆。本文基于语言学与加顿伯格的规划语言学视角,解释规划行为与分区行为的深层逻辑,具体辨析用地代码与分区代码的内涵差异,揭示用地分类代码固有的矛盾、困难和问题,并主要结合美国分区代码体系的发展与演变经验,从分区代码体系的构成与内涵上阐述分区的内在技术逻辑。分区代码体系是分区结果的语言形式,也是分区和分区规则的结合体。建议通过深化分区内涵,完善代码的语言规定功能,在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下,建立以用途分区为核心的管制体系以及可拓展的分区代码语言体系,实现从地块管制到分区管制的技术转变。  相似文献   

11.
车辆段占地面积大、肌理形态特殊、经济潜力深厚,是现代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基于TOD视角,对车辆段开发前期面对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土地整合、流线设计和分期开发策略进行探讨,通过首钢车辆段的项目实践,总结适宜的车辆段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前,部分城市仍以车本位的角度开展道路规划和设计,导致步行及非机动车通行空间被挤压和侵占。为改善步行及非机动车的出行环境,提出"保障断面上所有出行者输送"的道路断面规划设计理念。通过对不同交通方式出行空间需求分析,整合形成一张道路交通网络,进而确定断面组成要素。为控制断面宽度提高道路活力,提出融合设计策略及步行空间整体设计策略,并将上述思路和策略应用在实际工程中,为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城市规划调控的转型背景之下,增长主义的终结意味着中国城市分区开始由密度分区的经济价值单维度的控制,逐步走向形态分区的经济价值-美学价值双维度的控制.通过剖析城市密度分区的产生、发展与变革,总结出密度分区在城市规划及管控中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形态分区双维度控制的城市分区体系,归纳其既包含密度、基准高度、基准高度等内控指标,同时也包含轴线、天际线、视廊等外显特征,并进而提出城市空间形态分区的目标、工作内容和方法.城市空间形态分区共包含四个主要的步骤,分别是:基于公益性的城市空间形态保障底线划定;基于经济性的城市空间形态基准模型分区;基于美学性的城市空间形态设计修正;基于可操作性的城市空间形态分区管控.结论认为城市空间形态分区是新时期精细化城市管控的内在要求,也是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必然路径,应加强其在控规及城市设计工作中的实践与应用.  相似文献   

14.
15.
肖少白  高海  杨建华 《山西建筑》2007,33(10):52-54
在发展可持续交通的需求下,针对西安市的城市交通现状,提出了轨道主导型TOD策略,并分析了轨道主导型TOD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基于TOD的城市布局对西安市交通的优化作用,最后阐述了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公共交通一体化战略。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的开发逐渐受到重视,城市综合体的发展越来越依托于轨道交通体系发展模式,即TOD模式.文章以TOD模式为视角,分析了TOD与地铁站域地下商业空间的耦合关系,从人性化设计要素出发,在整体规划、交通流线、功能空间和衔接空间方面指出现阶段地铁站域地下空间中存在的设计规划问题,并根据整体性原则、步行可达性原则、特色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四个原则,提出对地铁站域地下商业空间具体人性化设计的思考和探究.  相似文献   

17.
本篇意在研究宜居城市概念下居住环境与社会交往之间的关系,以北京地区居住空间环境为例,研究我国文化认知背景下的社交空间分区的模式及加强环境影响社交活动的空间可能性。理论回顾表明空间的"领域性"及"领域"的"可读性"是影响社会交往的两种重要空间品质。据此,从"多种空间分区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对社交空间分区的分析,研究北京地区四类居住环境中空间作用于社会交往的模式;进而利用类型学分析,比较四类居住环境中"领域性"及"可读性"的空间表现;最后探讨通过空间设计帮助使用者"控制"其社交关系的可能策略。研究结论表明,多空间分区的"领域"划分模式和强调"领域"边界的界定方式有助于提升居住环境中使用者对其社交关系的"控制感",即加强居住环境与社会交往之间的联系。在北京地区居住环境中的具体空间表现为:嵌套式路网结构,公共到私密领域的过渡空间,对应社会关系亲密程度的多层级空间分区,以及能够被清晰认知的"领域"边界。  相似文献   

18.
TOD站点地区确定规划圈层边界的重要依据之一是步行尺度。在确定适宜的步行尺度时,规划多重视大多数人的平均标准,而缺少对老年人等特定群体的针对性关注。日本近年来较为广泛地开展了选址优化规划(立地适正化规划),其与TOD规划在规划理念与空间模式方面具有较多近似特征,其中重视在站点地区依据步行尺度界定范围和划分圈层就是二者共性之一。在轨道和公交站点地区,选址优化规划与TOD模式下的步行尺度概念虽近似,但内涵存在一定差异,选址优化规划中站点地区的步行尺度更关注老年人的步行需求。基于老龄化视角的轨道站点地区的步行尺度有以下三方面应用:一是作为不同层次和类型节点分类的规划原则;二是作为划分不同规划分区、调整用地功能的规划原则;三是作为布局公共设施特别是公益性设施的规划原则。选址优化规划借由步行尺度的调整将老年人的需求充分融入用地规划和设施布局,从而促进城市规划建设更加符合老龄化社会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9.
在地形地貌、气候与经济技术等区间差异下,苏南沿江传统村落基本对应沿江边缘地带与中心地带两大区位,整体呈现由农业型主导功能向商贸型转变,规模由大渐小,以及团聚式往条带式布局方式过渡的形态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20.
《规划师》2017,(4)
文章以广州市公园前站、体育西路站为例,开展1988年第一次地铁线路规划以来的实证研究,通过对比TOD规划与实施,分析大城市中心城区的站点周边土地利用形态演进特征。采用历史还原的方法,对近30年以来的地形信息、土地权属信息等,从城市空间发展、开发主体与政策体制的角度分析TOD的特征与作用机制,指出TOD核心区内土地利用性质、开发强度与空间组织等具有叠加演进规律,归纳出适宜特大城市中心区的紧凑TOD圈层土地利用模式,为国内大城市中心城区的站点地区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