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隐晶质石墨的高温碱煅烧法提纯工艺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隐晶质石墨为原料,从理论上阐述了采用高温碱煅烧法提纯石墨的原理,研究了碱量,煅烧温度、煅烧时间、酸的用量、浓度、酸洗温度、酸洗时间等工艺条件对提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用高温碱煅烧法提纯隐晶质石墨,可使石墨的含碳量达到96%以上。  相似文献   

2.
以某地隐晶质石墨为原料,采用酸碱法(高温熔融法)对其进行提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酸碱法(高温熔融法)可使固定碳含量为79.82%的隐晶质石墨提纯至固定碳含量为97.65%的产品。  相似文献   

3.
高温碱煅烧法提纯隐晶质石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碱煅烧法提纯石墨的研究。探讨了碱提纯法过程中包括煅烧温度、水洗条件、酸浸条件等优选。获得的理想条件是NaOH与石墨质量比为0.7:1混合,500℃煅烧,在室温下用3.6%的盐酸酸洗30min,得到的提纯样品经热分析和XRD、IR分析,证实其纯度从原样的62.43%提纯到98.60%,对提纯液中其他组分进行了回收。  相似文献   

4.
以吉林汪清地区某隐晶质石墨选矿精矿为原料,采用QWJ气流涡旋粉碎机成套系统进行球形化处理,共整形16次,最佳整形次数为6次.并对球形化石墨进行提纯,采用HF和HCl的混酸法确定混酸与石墨液固比5 mL/g,HF体积分数33%,反应温度50℃,时间3 h,浸出4次,得到最终精矿固定碳含量99.82%.  相似文献   

5.
隐晶质石墨纯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内外隐晶质石墨提纯的各种方法,主要有浮选法、碱酸法、氢氟酸法、氯化焙烧法和高温提纯法,系统地阐述了它们的基本原理、工艺条件、研究进展,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6.
石墨提纯主要有浮选法、碱酸法、氢氟酸法、氯化焙烧法、高温焙烧法。浮选法获得的产品品位较低,只适用于初步提纯。碱酸法、氢氟酸法、氯化焙烧法是通过化学方法,在浮选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纯,能使石墨矿的品位达到90%以上。高温焙烧法的提纯效果最好,但成本最高,对原料的要求也比较苛刻。本文概述了石墨的分类、性质及用途,对比了几种提纯石墨的方法,并简要概括了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7.
童曦  万达淳  高佳华  伍江涛 《橡胶工业》2021,68(9):0650-0658
采用酸处理法提纯隐晶质石墨(CG)可将其固定碳质量分数提高到0.94,但仍残留少量难以除去的石英。采用乳液共混法制备CG/炭黑/羧基丁腈橡胶复合材料,研究CG提纯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提纯CG和提纯CG在橡胶基体中分散都较为均匀,但提纯CG具有更高的补强效率和更为优异的润滑性;添加提纯CG的复合材料摩擦因数和比磨损率均小于添加未提纯CG的复合材料,这可能是由于提纯CG中硬质杂质(如晶质石英)含量降低,在摩擦过程中更容易形成连续润滑膜和转移膜的缘故。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晶质石墨提纯技术的发展现状,讨论了湿法提纯法与火法提纯法的原理、技术特点和优缺点,指出利用低耗节能设备与环保无毒药剂对晶质石墨预处理,后续采用气体放电与放电等离子体技术对其进一步纯化是晶质石墨提纯、制备高纯石墨的有效技术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隐晶质石墨在化学作用下的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研究了隐晶质石墨原矿,中间产品及高碳石墨,获得了不同阶段隐晶石墨的结构参数,经过化学处理取得类似鳞片石墨的层间化合物,再经高温煅烧,水洗,其结构有可逆性变化,在织构形貌上也有变化。隐晶质石墨与酸碱作用,其微晶中插入了某些基因,而杂质并未在衍射谱线上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天然隐晶质石墨的固定碳含量,采用HF-HCl混合酸一步法对隐晶质石墨进行提纯,研究了混合酸与石墨比例、氢氟酸含量、酸洗温度、酸洗次数对石墨固定碳含量的影响,确定了混合酸提纯隐晶质石墨的最佳工艺参数。当混合酸与石墨比例为2、HCl与HF体积比为1.5、恒温60℃下反应3 h、酸洗4次时,隐晶质石墨的固定碳含量从83.08%提高到99.41%。研究结果表明,混合酸一步法能显著提高隐晶质石墨的固定碳含量。  相似文献   

11.
由石油焦制得的人造膨胀石墨材料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耐温和耐腐蚀等性能,当其作为高温气相色谱的密封垫片时.在450℃高温下仍能保持良好的密封,从而提高了分析定量的准确度,石墨垫片的应用为高效及高温毛细管分离技术提高了保证。  相似文献   

12.
用超高压液相浸渍和碳化,经石墨化处理制备了毡基碳/碳复合材料。采用等温氧化实验,系统研究了所得试样在不同温度(773~1 173 K)条件下的氧化动力学行为;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检验观察了石墨化处理前后毡基碳/碳复合材料的氧化形貌和微观结构。结果表明:石墨化处理可明显的提高毡基碳/碳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能;毡基碳/碳复合材料的基体在氧化反应中优先氧化,氧化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高于或低于临界温度973 K时,毡基碳/碳复合材料的氧化反应分别受2种不同的机制控制,其反应活化能E,在石墨化前分别为7.91×10~4 J/mol和2.80×10~4J/mol,石墨化后分别为1.08×10~5J/mol和4.42×10~4J/mol。  相似文献   

13.
用Ti+Cr活性钎料高温钎焊高强石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Ti Cr活性钎料对高强石墨进行了高温钎焊试验。研究了焊接温度、保温时间、降温速率对试样连接强度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为:焊接温度1420℃,保温时间2min,随炉冷却。所得连接件的最高弯曲强度为石墨母材的57%。微观结构研究表明,在石墨/焊料界面处形成了2个反应层:一个为富Cr的反应层,一个为富Ti的反应层。XRD分析表明:富Cr的反应层由Cr2Ti和Cr33C6组成;富Ti的反应层由TiC,Ti和Cr7C3组成;焊料内部主要含有TiC,Cr2Ti和Cr33C6。  相似文献   

14.
浸渍石墨材料高温抗氧化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耿瑞峰  王立松 《炭素》2004,(4):39-40
试验采用一种含有Si和C的有机高分子材料作为浸渍材料,用于人造石墨的浸渍,可有效降低气孔率,提高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15.
日本冷等静压各向同性石墨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述了日本采用冷等静压设备制造各向同性石墨的历史及其发展。介绍了日本各向同性石墨的型号、性能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环氧树脂增强耐高温聚乙烯电缆材料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预先混合好固化剂的环氧树脂(EP)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均匀地加入到可水解交联的硅烷接枝聚乙烯(XPE)中,并采用聚乙烯接枝马来酸酐(PE-g-MAH)作为增容剂,制备了EP增强的XPE(XPE/EP)电缆材料.研究了EP的增强作用以及与XPE的相容性.结果表明,PE-g-MAH的加入可以明显改善XPE/EP电缆材料的界面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其力学性能,扩展其使用范围和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7.
炭素制品在石墨化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导致大量裂纹废品的"Puffing"现象,严重影响了产品的质量,本文旨在探讨引起"Puffing"现象的因素、产生机理以及介绍几种在石墨制品生产过程中已经被广泛采用的抑制、减少该现象产生的有效措施,以提高石墨制品的质量及成品率指标。  相似文献   

18.
再养护液对受高温后高强混凝土的渗透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3种再养护液,即水、硫酸铝溶液及氟硅酸镁-硅酸钠溶液,研究了再养护液对掺加聚丙烯纤维及2种不同掺合料的高强混凝土经500℃高温后的湿迁移渗透系数及氯离子渗透系数的影响,并从显微结构和孔分布分析了渗透机理.研究表明:经3种养护液浸泡,高温后高强混凝土的湿迁移渗透系数及氯离子渗透系数降低,高强混凝土水泥浆体的孔隙率降低,孔径减小,形成了新的水化产物.  相似文献   

19.
可膨胀石墨的制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一种以天然石墨和硫酸,硝酸的混酸为原料,高锰酸钾为氧化剂,三氯化铁为插入剂制备高膨胀容积可膨胀石墨的新方法。其最佳参数为:石墨与高锰酸钾,三氯化铁,硫酸和硝酸的混酸的质量比为1.0:0.8:0.2:3.0,反应时间为0.5h,反应温度为25℃。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reports the results of laboratory scale experiments carried out to judge the drying characteristics of soybean at relatively high drying temperatures (110-130° C) and continued up to dehydration. A theoretical model similar to Page's model is offered and its validity is examined. Dehydration times of 16 h. 14 h and 12 h at 110, 120 and 130°c respectively were observed for soybeans having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of 12.87 per cent d. b. The models developed were found to follow the theoretical model well. Generalised drying equation for prediction of drying rate and moisture content at any drying time and temperature conditions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