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PVC/NBR共混物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测定了两种丁腈橡胶(NBR-29和NBR-40)与聚氯乙烯(PVC)共混物的应力-应变行为和冲击性能,用动态力学分析(DMA)与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了共混物的相容性和形态结构,并且讨论了形态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NBR-29对PVC有优良的增韧改性作用,PVC/NBR-29共混物为半相容的两相体系,NBR-40对PVC则无增韧改性效果,PVC/NBR-40共混物为非均匀的相容体系。  相似文献   

2.
PVC/NBR并用非硫化型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用国产聚氯乙烯树脂、丁腈橡胶为主体材料制造非硫化型共混热塑性弹性体的方法,并考查了PVC/NBR的共混比、混炼工艺、填料、防老剂等对热塑性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动态硫化粉末NBR/高聚合度PVC热塑性弹性体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粉末NBR(PNBR)高聚合度PVC(HPVC)为主体材料,考察了NBR的凝胶含量、硫化体系和加工条件对动态硫化PNBR/HPVC热塑性弹性体(TPE)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非交联型的PNBR和酚醛树脂硫化体系,TPE的力学性能最好,最佳硫化温度为170℃。  相似文献   

4.
以顺丁再生胶和聚丙烯为原料,分别采用机械共混法和动态硫化法制备顺丁再生胶/聚丙烯机械共混物和顺丁再生胶/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分析两种材料的硫化过程,比较其力学性能和热性能,并对材料的结晶/相转变化和材料断面形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动态硫化法制备的热塑性弹性体能形成均相,表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  相似文献   

5.
动态硫化聚氯乙烯/橡胶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选用硫磺、二硫化四甲基秋兰姆和2,4,6-三巯基-1,3,5-三嗪三种硫化体系及聚氯乙烯与丁腈橡胶和丁苯橡胶的共混物,用动态硫化法制备了一类性能优异的材料——聚氯乙烯/橡胶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具有强度高、永久变形小、可重复加工等特点。考查了共混比、交联荆含量和品种、聚氯乙烯树脂品种、以及相容性等因素对此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交联剂品种和用量对力学性能有重要影响;聚氟乙烯与橡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大,则此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的力学性能越好。  相似文献   

6.
用动态硫化法制备的PP/EPDM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的性能明显优于直接共混型PP/EPDM热塑性弹性体,这是由于模量低的EPDM柔性长链经化学交联后,强化对PP的增韧效果,而交联后又被扯断细化的EPDM的颗粒,改变了因EPDM相互缠结所导致的熔融粘度大,加工性能差的缺陷。制备PP/EPDM热塑性弹性体的关键是动态硫化,由于PP/EPDM共混物的动态硫化是一个融物理共混、化学引发交联和剪切细化分散为一体的复杂过程,材料的性能除决定于组成、组分性能和化学交联体系外,还强烈依赖于所采用的共混工艺方式及其条件。本章采用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作为硫化剂,研究了过氧化物用量对动态硫化PP(K8303)/EPDM共混物性能和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热塑性动态硫化硅基橡胶是聚硅氧烷和热塑性聚合物经共混和动态硫化而得到的一种新型弹性体。文中首先阐述了反应挤出热塑性动态硫化硅基橡胶的形成机理及制备过程,然后从聚硅氧烷和热塑性聚合物的增容改性、动态硫化和加工条件及工艺等方面综述了近些年来反应挤出热塑性动态硫化橡胶的研究进展,最后总结了热塑性动态硫化硅橡胶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动态硫化NBR/PFPA热塑性弹性体的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动态硫化法制备了共混型的NBR/PFPA热塑性弹性体(TPE),对其相态进行了分析和测试了其力学性能,并系统研究了该弹性体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动态硫化NBR/PFPA热塑性弹性体未随质量配比的变化而出现相的转变;分散相的粒径随两相质量配比而改变,其力学性能与分散相的粒径的大小密切相关。动态硫化对热塑性弹性体的结晶行为和结晶度有影响,从而影响了热塑性弹性体的拉伸强度。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经过复合增容的PVC/POE热塑性弹性体的结构与性能,通过CPE,NBR两种增容剂配合使用,考察协同效应,对非极性橡胶在极性树脂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借助于DSC,SEM对热塑性弹性体的结构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动态硫化的方法,有利于提高热塑性弹性体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透射电镜研究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的制样方法,其与传统方法的不同之处是在染色前先用具有双键的溶剂将试样溶胀。此制样方法对于完全硫化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是有效的。研究结果证实了SBR/BR/LDPE完全硫化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是以塑料为连续相,交联了的橡胶颗粒为分散相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1.
用粘弹谱法(DVE)研究了醋酸乙烯酯和乙烯基吡咯烷酮共聚物的水解物P(VA-VP)和聚乙烯醇(PVA)共混体系的动态力学行为。共混物的阻尼松弛谱(tgδ)表明了共混体系的相容性随着组成比的不同而明显不同,一些组成比的共混物不仅存在晶相和非晶相的聚态结构,而且在非晶相态里随着组成比的不同还存在着微观结构不均匀性和相容性的差异。组成比(W_(PVA))为40~60%的共混物其复合模量和tgδ谱表明共混物中PVA的晶相是均匀分散在共容的非晶介质中,因而在室温至约80℃范围内能形成强度比纯PVA更好的有实用意义的功能PVA合金。 选择两种不同组成比的共混物通过改变升温速率和作用力频率的试验表明,随着升温速率的下降,非晶部分的相容性增大而晶相部分的结晶度增加;作用力频率的下降导致结晶度提高和T_8真升高。  相似文献   

12.
固相法CPE增容PVC/LDPE共混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力学性能试验、动态力学分析(DMA)、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了固相法氯化聚乙烯(CPE)对聚氯乙烯(PVC)与低密度聚乙烯(LDPE)共混体系的增容作用。实验结果表明,CPE的加入能明显改善PVC/LDPE共混体系的相容性,显著提高共混物的力学性能,且低温氯化制得的CPE的改善效果优于两段氯化制得的CPE。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增容剂增加了共混体系相间相互作用或相界面粘附性,对共混体系的形态结构产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丁腈橡胶(NBR)及其氢化还原后产物(HNBR)为PVC/HDPE共混体系的增容剂,研究了增容剂结构、用量及丙烯腈含量对共混体系相容性的影响。发现丁腈橡胶(NBR29及HNBR29)对PVC/HDPE体系有较好的增容作用,而NBR40及HNBR40较差。当增容剂用量为2%,PE含量为8%~12%时,共混物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力学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4.
采用自制的一系列分子呈和单体组成比不同的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酯甲酯两嵌段共聚物(PS-b-PMMA)作为PVC/SBS共混体系的增容剂。研究增容剂的用量、PVC/SBS的组成比以及增容剂的分子结构等因素与共混体系动态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增容效果与增容剂的分子结构有密切关系,在所合成的4种增容剂中,分子量相对较小,分子内聚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嵌段的分子量与聚苯乙烯嵌的分子量比较接近的P  相似文献   

15.
共聚物对PVC/PE共混物相容性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实验室合成了丁二烯-b-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BD-b-PMMA),氢化聚丁二烯段得到含聚乙烯结构的氢化聚丁二烯-b-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HPBD-b-PMMA)作为聚氯乙烯/聚乙烯(PVC/PE)共混物的增容剂。实验结果表明,共聚物增加了PVC/PE体系的相容性。共混物中加入共聚物后,体系的冲击强度,断裂伸长率和拉伸强度都有提高。动态粘弹谱和扫描电镜也证实了共聚物的增容作用。共聚物使共混体  相似文献   

16.
采用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作为聚氯乙烯(PVC)/高密度聚乙烯(HDPE)共混物的增容剂,通过冲击实验、拉伸实验、动态力学分析和扫描电镜(SEM),系统地研究了共混体系的性能与其形态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EVA是PVC/HDPE良好的增容剂,在一定范围内,EVA与PE对PVC有协同增韧效应  相似文献   

17.
选用双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苯(BIPB)作为硫化剂,采用动态力学性能(DMA)测试对乙烯-醋酸乙烯酯橡胶(EVM)和三元乙丙橡胶(EPDM)共混物的阻尼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配比的EVM700和EPDM4640共混时,出现有"谷底"的双阻尼因子峰,不能有效拓宽阻尼温域;丙烯酸锌可以使共混物的阻尼因子峰增高和拓宽;...  相似文献   

18.
:由单螺杆挤出机制备了聚氯乙烯 (PVC) /梯形聚苯基倍半硅氧烷 (PPSQ) (10 0 / 0、95 / 5、90 / 10、85 / 15、80 / 2 0 )机械共混物。通过扫描电镜 (SEM)观察了该共混物的相结构 ,富 PPSQ相形成的球状颗粒较均匀地分散于 PVC的连续相中。 PVC/ PPSQ共混物的流动温度 (Tf)均低于纯 PVC的 Tf,而它们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Tg)略高于纯 PVC的 Tg,随 PPSQ含量的增加 ,PVC/ PPSQ共混物的 Tf 移向低温 ,更易塑化。经 PPSQ改性后的 PVC的表观粘度随温度变化敏感性增加。加入少量 PPSQ后 ,可有效地改善 PVC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19.
由单螺杆挤出机制备了 PVC PPSQ(10 0 0、95 5、90 10、85 15、80 2 0 )机械共混物。通过扫描电镜 (SEM)观察了该共混物的相结构 ,富 PPSQ相形成的球状颗粒较均匀地分散于 PVC的连续相中。PVC PPSQ共混物的流动温度 (Tf)均低于纯 PVC的 Tf,而它们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Tg)略高于纯 PVC的 Tg,随 PPSQ含量的增加 ,PVC PP SQ共混物的 Tf移向低温 ,更易塑化。经 PPSQ改性后的 PVC的表观粘度随温度变化敏感性增加。加入少量 PPSQ后 ,可有效地改善 PVC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20.
CPE增容PVC/SBS共混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通过冲击试验,应力-应变试验,动态力学分析(DMA),扫描电镜(SEM)及光学显微镜观察,研究了CPE增容的PVC/CPE-SBS共混物的性能与形态结构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CPE对PVC与SBS共混体系有很好的增容作用,CPE与SBS在一定组成范围内对PVC增韧具有协同效应,大幅度地提高共混物的抗冲击性能,尤其是对星型SBS体系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