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4.
通过离子交换工艺,去除电解锰工业硫酸锰溶液中的钴镍离子并进行富集。采用6%~10%稀硫酸作为解吸剂,30~50 g/L氨水作为离子交换树脂转型剂,可以将硫酸锰溶液中钴镍离子含量降低到3 mg/L以下,解吸液中钴镍离子含量分别富集了24. 5倍、25. 1倍。离子交换树脂在吸附钴镍离子的同时,对锌铜离子也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锌铜离子的含量能降低到3 mg/L、1 mg/L以下,有利于硫酸锰溶液的同步净化。 相似文献
5.
6.
7.
8.
主要对以含镁高的工业硫酸锰溶液为原料制备高纯四氧化三锰时的沉淀工艺条件进行研究。通过实验测定氢氧化物沉淀时溶液中锰、镁离子浓度和计算沉淀物中镁与锰的质量比,研究了硫酸锰溶液的初始浓度、沉淀pH、反应温度对锰、镁离子沉淀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硫酸锰溶液的锰质量浓度为40 g/L(镁质量浓度为1.56 g/L),选择终点pH为9.0,反应温度为40 ℃时,锰离子的沉淀率可达90%,氧化得到的四氧化三锰产品中锰元素质量分数为71%,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10-4,锌元素质量分数为1.26×10-4,其他金属元素质量分数均小于7×10-5,基本能达到四氧化三锰产品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9.
离子交换树脂法吸附醋酸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离子交换树脂法吸附醋酸溶液,并对该过程进行系统的研究. 通过树脂选型确定大孔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D311,其对醋酸吸附容量较大,且膨胀收缩率较小. 用D311树脂对醋酸含量为1.5%(w)的醋酸溶液进行了吸附和脱附工艺优化研究,考察了体系温度、进料流量等对吸附和脱附过程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为温度30.0℃、进料流量4.0 mL/min时,吸附率达93.97%;温度50.0℃、洗脱剂3.98 mol/L NaOH、流量1.0 mL/min时,脱附率达100%. 树脂再生循环结果表明,D311重现性及机械强度较好. 相似文献
10.
11.
文章概述了几种常用的测定硫酸锰的方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反应原理和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重点研究了三价锰法,即在磷酸介质中,于220~240℃下,以硝酸铵作氧化剂,把硫酸锰的Mn2 氧化至Mn3 ,再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Mn3 的氧化还原滴定法,并讨论了该法氧化反应温度的控制、氧化剂的选择和氧化剂的用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软锰矿湿法生产硫酸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验研究了用软锰矿和硫铁矿湿法生产硫酸锰的生产工艺。当反应温度大于95℃.时间2.5小时,原料配比为1:0,71:0.68,最终pH值控制在5.4左右,锰浸出率在90%以上。溶液经净化、沉钙,产品质量符合GB1622-86标准。100公斤级扩大试验验证了小试验,结果可靠,产品质量稳定。同高温还原焙烧法比较,该法具有流程简单,原料消耗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14.
软锰矿与黄铁矿共同焙烧制备硫酸锰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软锰矿和黄铁矿共同焙烧制取硫酸锰实质上是完成FeS2 的氧化和MnO2 的还原两大主要反应。研究表明:影响Mn4+ 还原为Mn2+ 的关键是MnO2 和SO2 之间的多相反应,在优化各种因素组合影响的条件下,可使锰的转化率达到91% ,为开发利用中低品位软锰矿生产硫酸锰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16.
纤维素还原低含量软锰矿制备硫酸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纤维素作还原剂还原低含量软锰矿,再用硫酸浸取制备了硫酸锰。考查了纤维素还原剂与软锰矿的质量比、纤维素粒度对还原效果的影响,分析了还原反应前后软锰矿矿物相的变化。实验表明,锰质量分数为19.02%的低含量软锰矿,纤维素还原剂与软锰矿粉的质量比m(还原剂)∶m(软锰矿粉)=1∶4较好,纤维素还原剂的粒度130~97μm较好。纤维素还原剂可将94.68%以上的MnO2转化为MnO,经硫酸浸取,可制得符合国家标准的硫酸锰。在2 t/d规模扩试结果基础上,已分别建成1万t/a和2千t/a规模的硫酸锰生产线,目前运行平稳,产品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17.
Adsorption of Sc onto two chelating resins, aminomethyl phosphonic (TP 260) and iminodiacetate (TP 209), and one solvent impregnated resin with bis(2,4,4-trimethylpentyl) phosphinic acid (TP 272) was investigated. Resin capacities, ion selectivity, adsorption kinetics, and equilibrium isotherms were measured. Sc speciation was predicted using chemical thermodynamic data. The kinetic data were fit to empirical models. The adsorption behavior was established by fitting equilibrium data to Langmuir and Freudlinch isotherms. Process variables such as pH, sulfate concentration, and temperature were considered. This new information will be used for hydrometallurgical process selection for Sc recover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