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欢  蔡梦军  吴秋芳 《现代化工》2012,32(12):61-64,66
利用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对粉煤灰纤维进行表面改性,研究了改性剂用量、改性温度和改性时间对粉煤灰纤维改性效果的影响。利用Zeta电位仪、傅利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改性后的粉煤灰纤维进行了测试与表征。并利用活化指数和吸湿率对粉煤灰纤维的改性效果进行了评价,同时对表面改性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2.
粉煤灰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慧弟  李祥  张秀玲 《煤化工》2008,36(1):47-49
采用粉煤灰表面改性技术对粉煤灰进行各种表面改性,以提高其在煤矿井下开采废水处理中的絮凝效果和分散性。采用的改性剂为:表面活性改性剂、高分子单体改性剂和高分子聚合改性剂,改性工艺分干法和湿法。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粉煤灰,不论对煤矿井下开采废水的处理中,还是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性,均以溶液引发聚合改性效果最好;在对煤矿井下开采废水的处理过程中,以溶液聚合阳离子单体AM+DAC改性的处理效果最好,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效果,以溶液聚合阳离子单体DMC+引发剂改性的分散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以季铵盐为改性剂,对粉煤灰进行改性反应。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改性剂的用量对改性粉煤灰去除含油废水COD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75℃,反应时间为100min,改性剂的用量为3%时,改性粉煤灰除油效果最佳,COD去除率可达98.90%;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有机改性粉煤灰的除油能力越大,并且通过TG—DTG—DTA对改性粉煤灰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4.
左俊利 《粉煤灰》2007,19(4):31-32,35
选择盐酸和硫酸作为改性剂,对粉煤灰进行了无机改性的研究,分析了pH值、温度、时间等因素对改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用盐酸改性过的粉煤灰有更好的吸附效果,对含铬废水的去除率达93%.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印染废水的特征和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现状,分析了粉煤灰絮凝剂的制备和絮凝沉降机理,阐述了粉煤灰絮凝剂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进展.比较不同粉煤灰絮凝剂处理印染废水的效果发现:利用阳离子有机改性剂制备的改性粉煤灰制备工艺简单,对印染废水的处理效果较好,能够回收利用,是理想的粉煤灰絮凝剂.  相似文献   

6.
粉煤灰常用改性方法为酸溶法、碱溶法和表面改性法.前2种改性法的研究国内外均比较成熟,而对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相对比较少.本课题主要是对粉煤灰进行表面改性,采用的改性剂为表面活性剂吸附改性剂、高分子聚合改性剂和偶联反应改性剂,改性工艺为火法和湿法.  相似文献   

7.
粉煤灰改性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粉煤灰的改性方法及改性粉煤灰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改性剂种类、粉煤灰粒径和废水酸度对处理效果影响不大,改性剂的加入量为0.5%、灰水比为1:10、粉煤灰与废水的接触时间为5h时,含油废水COD的丢除率可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8.
改性粉煤灰吸附废水中氨氮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粉煤灰具有多孔性,比表面积大,但只有经过改性的粉煤灰才具有很好的吸附性能。本文分别用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钠和碳酸钠等改性剂来改性粉煤灰,通过改性粉煤灰吸附废水中氨氮的试验研究来寻找一种理想的粉煤灰改性方法。结果表明:在这4种改性剂中,改性效果依次为: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钠盐酸;氢氧化钠改性粉煤灰的去除率可达到46.55%,实验最佳条件为氢氧化钠浓度5 mol/L,85℃恒温,搅拌4 h。  相似文献   

9.
采用化学方法对预处理后的粉煤灰进行改性,并对模拟配置的含油废水进行处理,以COD、油份为指标分析改性剂对含油废水的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经硫酸改性后的粉煤灰除油效果最好;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了改性剂浓度、改性时间、灰酸比等因素对除油效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粉煤灰吸附石油烃的最佳改性条件为:室温,改性剂为1.0mol/L硫酸溶液,搅拌速度315 r/min,搅拌时间30 min,灰酸比1∶5。在该工艺条件下,石油烃的浓度由1167 mg/L下降至2.8 mg/L,除油率为99.76%,达到较好的除油效果。  相似文献   

10.
粉煤灰的改性及吸附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单因子试验的方法,选择合适的改性剂,研究了粒径大小、吸附等温线、溶液pH值等因素对改性粉煤灰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对改性粉煤灰吸附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改性灰的吸附效果优于粉煤灰,极大的提高了对难降解染料废水的去除能力,在pH值大于11,投加量为20g/L时,CODCr去除率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1.
针对内蒙古锡盟地区粉煤灰堆存量大、利用率低以及当地土壤荒漠化严重等系列问题,本工作提出利用粉煤灰改良荒漠土壤的新思路。首先用硫酸对惰性的粉煤灰进行表面活化改性,采用SEM和XRD等分析测试手段研究粉煤灰结构变化,采用XPS和TG分析方法分别对粉煤灰表面羟基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以期明晰粉煤灰表面羟基化效果;其次,使用改性前后粉煤灰分别作为土壤加固剂,以现场采集沙土为加固对象,研究改性粉煤灰对砂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1.5 mol/L的硫酸溶液预改性后,颗粒表面羟基数量较原始粉煤灰增大4倍。按质量比1:9将酸改性前后的粉煤灰分别与沙土复配并静置15天后对复配土的力学强度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原始沙土间的黏聚力为0.29 kPa,改性前粉煤灰-沙土复配土的黏聚力为0.88 kPa,而改性后粉煤灰-沙土复配土的黏聚力提高到3.51 kPa。  相似文献   

12.
利用电厂废弃的粉煤灰,变废为宝,制取应急处理藻华的絮凝剂.研究了各种方法改性的粉煤灰的除藻能力,并研究了改性酸浓度、改性温度、改性时间3个因素对盐酸改性粉煤灰除藻能力的影响.确定了酸改性粉煤灰的最佳改性条件.制得的改性粉煤灰在投加量为56 mg·L-1时,对藻类的去除率即可达到92.4%.用它来应急处理藻华具有成本低、用量少、有效范围宽、沉降时间短,絮体密实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以酸和碱为改性剂,制备改性粉煤灰。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改性粉煤灰作为粒子电极对甲基橙染料废水脱色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室温下反应时间为15min、甲基橙初始浓度为100mg/L、改性剂用量为10g/L、电流密度为95mA/cm^2、0.48gNaCl的最佳条件下,甲基橙的脱色率高达96.21%;在最佳反应条件下电解65min,COD去除率可达76.8%。  相似文献   

14.
李雪琴 《江西化工》2013,(3):122-126
以粉煤灰为材料,研究改性粉煤灰吸附处理实验室模拟含铬废水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改性粉煤灰处理含六价铬废水最佳运行条件是:pH值8,吸附时间20min,原水水温,改性粉煤灰投加量为0.5g/100ml,六价铬去除率高达99.41%.  相似文献   

15.
粉煤灰在预制桥梁高性能砼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粉煤灰在预制桥梁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应用进行了试验研究 ,探讨了粉煤灰掺量、砂率、水胶比、减水剂的掺加方法 ,以及膨胀剂、消泡剂等因素对混凝土的工作性、强度、抗渗性和抗冻性的影响 ,得出了 C60预制桥梁粉煤灰混凝土的最佳配合比 ,分析了粉煤灰的作用机理 ,综合评价了粉煤灰在预制桥梁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改性粉煤灰在抗生素废水脱色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改性粉煤灰对抗生素废水进行脱色处理试验,考察了改性方法、粉煤灰投加量、pH值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2mol/L硫酸改性粉煤灰的脱色效率最高,当pH值为6左右、投加量为20~30g/L时脱色效果最好,去除率为67.59%。并对改性粉煤灰与抗生素废水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提高粉煤灰对废水中Pb2+的吸附能力,研究将碳酸钠和粉煤灰按质量比1∶3进行混合,焙烧得到改性粉煤灰,通过L16(45)正交优化试验确定了处理含铅废水较优的工艺条件,对改性粉煤灰进行了电镜扫描,从微观层面解释了其吸附能力增加的原因。结果表明,较优的工艺条件为:改性温度为850℃,废水p H值为8,吸附时间为50 min,改性粉煤灰投加量为3 g,Pb2+的质量浓度为330 mg/L。处理后的废水可达到相关排放标准的要求,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碱渣利用新途径,研制开发了针对于采空区填充的碱渣-粉煤灰体系注浆材料.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粉煤灰与碱渣质量比(A)、液固比(B)与硅酸钠溶液浓度(C)对浆液主要性能的影响;并优选基础配比,利用石膏部分替代硅酸钠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初凝时间受因素A影响最大,因素C对终凝时间及抗压强度影响最显著,流动度主要由因素B与因素C控制,析水率与结石率主要受因素A和因素B的影响;石膏替代量的变化对凝结时间、流动度和强度有显著影响.碱渣、粉煤灰、硅酸钠、石膏与水质量之比为1:1:1.04:0.26:1.65时,浆液综合性能最佳,满足采空区填充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9.
以粉煤灰为原料,用混酸酸溶制取改性粉煤灰吸附剂,并处理生活污水。结果表明:最佳酸溶时间为3h,其固体溶出率约25wt%;当改性粉煤灰的用量为100g/L时,吸附效果最佳,COD的吸附率达到75.4%,出水达到《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二级标准限值(100mg/L);改性后吸附能力提高了近三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