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明确原料组分对抗性淀粉形成的影响,以燕麦粉为原料,对其脂质和蛋白组分分别进行单一成分分离和层级分离,利用分离组分后的样品为原料制备抗性淀粉,分析并探讨了燕麦粉中脂质、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和残渣蛋白等组分对抗性淀粉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燕麦粉中脂质或醇溶蛋白的存在抑制抗性淀粉的形成,能显著降低抗性淀粉得率;清蛋白、球蛋白或残渣蛋白对抗性淀粉的形成均具有促进作用。在制备燕麦抗性淀粉相关制品时,可考虑对原料的成分进行适当脱除或重组以提高抗性淀粉得率。  相似文献   

2.
压热处理对抗性淀粉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以普通玉米淀粉为试验材料,分析对压热温度、压热时间和水分含量进行了研究,采用改进的Berry法定量测定抗性淀粉,分别得到了三条相应的曲线,试验结果证明这三个因素对抗性淀粉的产率有显著的影响,并且发现用压热反应器制备抗性淀粉的合适条件是:70%水份、150℃维持60min,在这个条件下,可以得到较市制 抗性淀粉含量。  相似文献   

3.
直链淀粉含量对抗性淀粉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高直链玉米淀粉形成抗性淀粉的能力。结果表明:随着直链淀粉含量的增加抗性淀粉含量增大,最高可达20.74%,普通玉米淀粉的抗性淀粉得率仅为9.09%。  相似文献   

4.
直链淀粉含量对抗性淀粉的形成有显著影响,直链淀粉含量与抗性淀粉产率明显呈正相关。脱支处理使直链淀粉含量明显提高,经压热处理后,抗性淀粉产率大幅度增加,实验结果表明,仅直链淀粉参与了抗性淀粉的形成,支链淀粉不利于抗性淀粉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老化条件对抗性淀粉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波-酶法制备小麦抗性淀粉,研究老化条件对小麦抗性淀粉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15%的淀粉乳浓度十60℃、24h循环老化2次,抗性淀粉得率最高可达17.0%.老化因素对抗性淀粉得率的影响次序为:老化温度>淀粉乳浓度>老化时间>pH值.  相似文献   

6.
微波辐射对抗性淀粉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光  杨波  丁霄霖 《食品科学》2008,29(10):118
微波处理使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发生较严重的降解,产生大量的分子量相对较小的淀粉,对抗性淀粉的形成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适当的降解有利于抗性淀粉的形成,过度的降解则不利于抗性淀粉的形成,水分含量为75%时,抗性淀粉的产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温度对抗性淀粉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不同的储存温度下淀粉糊中抗性淀粉的含量。发现抗性淀粉的形成符合晶体的结晶理论,即在低温下成核速率最快,而在较高温度下晶体的成长速率最快,进一步研究了切变温度对抗性淀粉形成的影响。证实低温下淀粉糊中凝胶的形成阻碍了直链淀粉的进一步结晶,而121℃的压热处理可以破坏该凝胶结构。  相似文献   

8.
链淀粉含量对抗性淀粉形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经典碘量法及氯化钙法对通过酶法制备所得的各抗性淀粉(RS)样品进行链淀粉含量测定。测定结果表明普鲁兰酶的作用使样品中链淀粉含量大大提高,为形成高含量抗性淀粉提供基本条件。试验证明,并非链淀粉含量越高,RS含量就越高;RS含量除了与链淀粉含量有关之外,链淀粉分子量大小也是决定因素之一。但链淀粉含量偏低的样品,其RS含量肯定偏低,因为形成酶抗性晶体的主要是直链分子。  相似文献   

9.
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对抗性淀粉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直链淀粉含量对抗性淀粉的形成有显著影响,直链淀粉含量与抗性淀粉产率明显呈正相关.脱支处理使直链淀粉含量明显提高,经压热处理后,抗性淀粉产率大幅度增加,实验结果表明,仅直链淀粉参与了抗性淀粉的形成.支链淀粉不利于抗性淀粉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以高直链玉米淀粉为试材,分别研究了NaCl浓度和葡萄糖浓度对抗性淀粉形成的影响,发现当NaCl浓度提高到10%以上时,抗性淀粉得率从10.2%提高到16.5%。当NaCl浓度达50%时,抗性淀粉得率提高到17.1%,此后,即使NaCl浓度增加到60%,抗性淀粉得率也不再增大。当葡萄糖浓度从20%增加到60%,抗性淀粉得率从10.0%缓慢增加到14.2%,此后,即使葡萄糖浓度增加到70%,抗性淀粉得率仍维持在14.2%。显然,高浓度NaCl或葡萄糖能够促进抗性淀粉的形成,其原因可能是NaCl或葡萄糖降低了水分活度并且使直链淀粉分子更容易相互靠近、联结。  相似文献   

11.
The buckwheat flour was studied as a potential healthy ingredient for improving the nutri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quality of gluten-free bread. The effect of exchange of gluten-free formulation mass by buckwheat flour in 10, 20, 30 and 40 % was investigated. The increase in loaf specific volume with rising buckwheat flour addition was observ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sample, decrease in whiteness and increase in redness and yellowness of crumb were noticed. The rising amount of buckwheat flour in gluten-free bread formulation caused a decrease in crumb hardness during storage. This was in agreement with the decrease in starch gelatinisation enthalpy with the increasing amount of buckwheat flour in gluten-free formula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ontrol sample. Buckwheat flour c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gluten-free formula and have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bread texture and delaying its staling.  相似文献   

12.
荞麦抗性淀粉制备及其对小麦粉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荞麦粉为材料,采用酸解和水热处理方法系统研究了荞麦抗性淀粉的制备工艺条件及添加荞麦抗性淀粉对小麦粉流变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荞麦抗性淀粉的制备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10、稀盐酸用量3%、酸解时间2.0 h、沸水浴时间3.5 h、4℃冷藏时间42 h.荞麦抗性淀粉具有糊化温度较低,糊度稠度低,热糊稳定性和冷糊稳定性较好等特点.添加荞麦抗性淀粉,面粉的黏度参数、粉质参数和拉伸参数均有明显的降低趋势,更适合应用于饼干、糕点等弱筋类面食品.  相似文献   

13.
小麦粉破损淀粉含量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分别以软、硬麦为原料,采用在正常生产情况下改变工艺条件并在线取样的方法,取得多组不同样品,样品处理后分别测定破损淀粉含量,研究影响小麦粉淀粉破损的重要工艺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硬麦加工后淀粉破损率高,而软麦则相对较低,硬麦粉的淀粉破损率较软麦粉高出20%左右;面粉越细则淀粉破损率越高;研7磨道数越多,研磨强度越大,淀粉破损越严重;齿辊所造成的淀粉破损程度要比光辊为重,但差距不是很大;撞击机在正常生产时对淀粉破损影响较小,如反复撞击也会使破损淀粉增加,但其影响程度较研磨强度缓和。  相似文献   

14.
制备荞麦羧甲基淀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养麦淀粉为原料,用乙醇溶剂法制备荞麦羧甲基淀粉(CMS)。探讨了淀粉乳浓度、一氯醋酸用量、氢氧化钠用量、反应体系水分含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荞麦羧甲基淀粉取代度(DS)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制备荞麦羧甲基淀粉最优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5.
16.
体内外实验测定荞麦淀粉消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雁  顾娟  顾正彪 《食品科学》2010,31(5):293-297
通过体内外实验测定、比较荞麦淀粉与荞麦粉、玉米淀粉、小麦淀粉的消化特性。通过人体实验得到了4 种样品的血糖生成指数(GI),同时采用灌胃法直接将样品注入小鼠体内,观察其2h 内血糖变化,参照Englyst方法建立体外消化模型,测定样品的体外消化曲线。结果表明,荞麦淀粉的消化吸收要慢于玉米淀粉和小麦淀粉,但是快于荞麦粉。  相似文献   

17.
以苦荞淀粉和小麦淀粉为原料,研究低添加量(1%~4%)苦荞多酚与两种淀粉共糊化后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其透明度、凝沉性、糊化特性、质构特性、抗性淀粉含量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苦荞多酚与两种淀粉的共糊化显著降低了淀粉糊的透明度和沉降体积比,淀粉糊的凝沉加快;两种淀粉的糊化温度和糊化焓值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淀粉更易糊化;同时两种淀粉胶质构参数显著降低,苦荞多酚添加量为4%时苦荞淀粉和小麦淀粉硬度分别下降了19.74%和54.18%;苦荞多酚的存在显著提高了淀粉中抗性淀粉含量(15%~30%)。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共糊化后苦荞多酚促进了淀粉颗粒的交联和聚合。苦荞多酚对淀粉理化性质的改变可视为一种提高抗性淀粉含量的物理改性方式,苦荞粉可作为高抗性淀粉食品的优质原料。  相似文献   

18.
李新华  韩晓芳  于娜 《食品科学》2009,30(11):104-108
以实验室提取的荞麦淀粉为原料对其性质进行研究,并与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和木薯淀粉的性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荞麦淀粉、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及木薯淀粉在溶解度、膨胀度、抗酶解力、透明度、冻融稳定性、凝沉性、热力学性质及其黏度特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荞麦淀粉作为一种淀粉新资源,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荞麦淀粉糊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小麦、玉米和马铃薯三种淀粉为参照,研究了荞麦淀粉糊性质,结果表明:荞麦淀粉糊化温度与小麦淀粉糊化温度相当,但比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难糊化;其粘度热稳定性显著高于小麦、玉米和马铃薯淀粉;冷粘度稳定性大于小麦、玉米和马铃薯淀粉;凝胶性和凝沉性均高于马铃薯淀粉;透明度低于小麦、玉米和马铃薯淀粉;冻融稳定性强于小麦和玉米淀粉。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改性荞麦粉对小麦粉糊化特性的影响规律,为改性荞麦粉的食品用途提供依据或参考。以质构重组技术生产的改性荞麦粉为原料,按照一定比例和小麦粉制备混合粉;采用布拉本德微型黏度糊化仪测定混合粉的黏度特性。添加普通荞麦粉后,混合粉黏度曲线与普通小麦粉相比呈下降趋势;随着添加比例的增加,混合粉黏度曲线变化不大。随着普通荞麦粉添加比例的增加,混合粉糊化温度呈现"下降—保持—下降"趋势;峰值黏度基本保持不变;峰值黏度温度呈"波浪式"变化;崩解值呈"升高—下降—升高"变化现象;回生值呈"下降—保持"变化趋势。添加改性荞麦粉后,混合粉的黏度曲线与普通小麦粉相比呈明显下降趋势;添加比例越高,混合粉黏度曲线下降越明显。随着改性荞麦粉添加比例的增加,混合粉糊化温度呈现"下降—保持—下降"的趋势;混合粉峰值黏度、崩解值、回生值均呈线性下降趋势;混合粉峰值黏度温度呈"升高—下降"的趋势。添加普通荞麦粉、改性荞麦粉后,混合粉的黏度曲线均明显下降。不同类型荞麦粉对混合粉黏度特性影响不同。普通荞麦粉添加比例对混合粉黏度特性影响不大,改性荞麦粉添加比例增加,混合粉黏度曲线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