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况军 《新疆石油地质》2005,26(5):502-509
准噶尔盆地古隆起经历了自晚古生代至新生代的多期次演化,发育了继承型、间断型、掀斜型和冲断带型等4种古隆起基本类型,通过构造沉积演化及油气成藏分析探讨了陆梁隆起、莫索湾凸起、车莫隆起的油气勘探领域和勘探方向.指出,陆梁隆起区紧临凹陷的凸起区或断裂控制的继承性凸起带,莫索湾凸起上的石炭系-上二叠统夏子街组、下侏罗统西山窑组顶部和下二叠统佳木河组底部和车莫隆起的翼部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2.
多数学者认为准噶尔盆地中部车莫古隆起对油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在其波及区发育原生油气藏和掀斜调整型油气藏,油气勘探潜力评价不高。通过构造演化分析,明确了车莫古隆起主要发育形成在白垩系(K)地层沉积前,至晚白垩纪(K2)初已基本被埋藏,掀斜改造成单斜状构造形态;落实了K2-第四纪(Q)为油气主成藏期,制作了K1末成藏期的古构造图,并与车莫古隆起和现今构造进行对比,认为仅莫西庄地区油气成藏受车莫古隆起控制,发育原生油气藏和掀斜调整型油气藏,大部分地区不受其控制,原生油气藏未被破坏,并指出征1-沙1鼻状构造带和莫西庄地区是油气富集区。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中部车-莫古隆起控藏作用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车-莫古隆起是中晚侏罗世准噶尔盆地处于小型陆内前陆坳陷演化阶段形成的一个前缘隆起,其形成和演化经历了隆起形成发育(J2x-J3)、隆起埋藏(K-E)和隆起消失(Nt-Q)3个主要阶段.不同构造期次形成的隆起与生烃凹陷的时空配置关系在宏观上控制了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格局,车-莫古隆起对准噶尔盆地中部中生界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①早期(J2x末-J3)成藏,并部分遭受破坏;②中期(K1末-E末)为主要成藏期;③晚期(Nt晚期-Q)油气藏调整.车-莫古隆起区有利勘探区带首选南翼永进地区,其次是车莫古隆起北翼沙窝地、庄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的演化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古隆起构造单元的演化不仅反映了构造运动在区域上活动的过程,而且对于区域地层的沉积及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成藏都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发育干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的车莫古隆起,从中、晚二叠世开始隆升,直至新近系最终消亡,可以划分为3个演化阶段,其中侏罗纪时期是其活动最强烈、最重要的阶段。车莫古隆起在早侏罗世发生低幅隆升,在中、晚侏罗世则强烈隆升,并使中、上侏罗统地层遭受了严重的剥蚀。随着车莫古隆起的逐步演化,盆地的沉积格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车莫古隆起成为隆起南、北沉积体系的汇聚区或分水岭。车莫古隆起在演化过程中对准噶尔盆地腹部油气藏起到了调整改造的作用,由岩性圈闭及不整合面圈闭形成的油气藏是今后该区油气勘探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车排子隆起和陆梁到莫索湾的带状剥蚀区都不应当包括在车莫隆起的范围之内,车莫古隆起的主体全在凹陷和斜坡区中,至今地震资料仍做不出隆起形态的构造图。用以证明有背斜构造形态的资料,取自于近邻的马桥凸起西端的剖面,一切均与马桥凸起的构造特征无异,而与车莫古隆起的特征不符,不能作为其代表和佐证。用未作时深转换的压缩地震剖面做古构造研究是不准确的,有时会出现误导。古剥蚀区是内陆盆地靠近边部的下凹弧形侵蚀基准面对呈大面积平缓倾斜的岩基岩层的剥蚀结果,与构造隆起作用无关。因而,剥蚀区不是隆起构造的反映,也无控制油气分布的作用。唯剥蚀区内的不整合地层封闭中,向上倾尖灭的那一部分有捕集油气的功能,具有远景。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初,地震勘探在盆地中发现了中央古隆起,它的确定对长庆油田天然气勘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围绕中央古隆起的形成开展了诸多方面的研究,学者们站在不同角度对中央古隆起成因提出了早古生代为贺兰裂谷肩引起的均衡翘升以及晚古生代为碰撞谷所致的观点。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基底各岩系的对比及其基底形成、发展、后期盖层演化的研究后发现: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应由北东向兴和——平凉微陆核两侧多次的翘倾作用.以及蓟县系官道口群厚层碳酸盐岩深入盆地西南部叠加引起的沉积差异所形成的观点似乎更具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沉积构造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准噶尔盆地陆相侏罗系煤系地层的油气勘探自80年代后期以来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对全盆地侏罗系沉积构造及其油气藏分布规律提出如下认识:大型鼻状构造与三角洲砂体的叠合控制侏罗系油气聚集,中下侏罗统属于不稳定的浅水湖泊群—沼泽沉积,湖相泥岩是主要烃源岩。三工河组、西山窑组和头屯河组具有自生自储条件,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岩和河口沙坝是主要储集层。侏罗系自生油气以短距离侧向运聚为主,富集在大型鼻状构造的脊部、转折平台以及平台上的局部高点,以岩性油气藏为主,其次是断背斜、断鼻油气藏。切割大型鼻状构造的断层是深部二叠系油气进入侏罗系储集层的通道,在特定地区形成混源。油气藏最早在侏罗纪末开始形成,经历了多阶段充注和调整,第三纪盆地南部剧烈沉降,促使油气进一步聚集成藏。图2 表1 参19 (刘银河摘)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腹部下白垩统清水河组为在大型车莫古隆起埋藏期继承性地貌背景下发育的一套沉积层系,是盆地继侏罗系和三叠系后又一油气勘探热点层位,但前期有关清水河组沉积体系及油气藏类型研究均未充分考虑古隆起埋藏期地貌演化,制约了油气的有效勘探开发。研究利用岩心、测井—录井、三维地震、野外露头和分析化验资料等,在对清水河组层序地层格架厘定基础上恢复沉积期古地貌,明确储层沉积相类型及沉积体系展布,同时结合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建立大型古隆起埋藏期地貌—沉积体系演化模式,并分析其对油气藏类型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清水河组为一套完整的三级层序,清一段(清水河组一段)可划分为低位及湖侵体系域,而清二段(清水河组二段)则为高位体系域。受控于研究区特有的沟谷—残丘地貌特征,低位域主体为局限于沟谷内部的砾质辫状河相沉积,而环残丘边部(沟谷边缘)可发育滑塌泥石流沉积;湖侵早期研究区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而湖侵晚期全区被滨浅湖相—半深湖相所覆盖。区域上,持续性差异风化剥蚀及河流侵蚀使得古隆起在晚侏罗世可作为盆地内物源而存在并逐渐演化为不同规模的沟谷—残丘,但自白垩纪开始古隆起内物源作用消失且古隆起区逐渐被覆盖,地貌也逐渐准平原化并最终演变为盆地沉积沉降中心。而受控于埋藏期沟谷—残丘地貌,古隆起区油气藏类型可划分为侏罗系古残丘型油气藏、清水河组地层超覆油气藏及构造油气藏。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中部侏罗系层序地层格架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16  
应用层序地层学地层基准面的原理和方法,综合研究准噶尔盆地中部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确定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在盆地中部侏罗系识别出两种层序界面类型(不整合面和沉积作用转换面),在井一震标定的基础上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准噶尔盆地中部侏罗系发育5个具有等时意义的层序界面,将其划分为4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分析侏罗系不同层序基准面上升期与下降期地层叠加样式及沉积相、微相构成,确定三工河组是盆地中部最重要的勘探目的层系,其储集层类型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和水下分支水道.有利储集相带的展布与所处层序地层位置密切相关,主要分布于基准面上升期。图6参9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东部侏罗系地震相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准噶尔盆地东部侏罗系中煤系的广泛发育对地震速度和振幅的变化造成较大的影响,使得利用地震相研究薄层的能力受到一定限制.但在较密的二维测网上组合振幅异常在平面上的展布形态和延伸趋势,对于预测某些适当厚度的沉积体仍有较好的效果.根据侏罗系的各种反射标志,总结出该区八种地震相类型,解释为冲积扇、河道、三角洲、湖泊、沼泽等沉积相."湖沼相"是该区侏罗系主要的生油相带,主要的储集相为河道相.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演化及其控藏规律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侏罗纪中晚期, 准噶尔盆地腹部隆升, 形成北东向展布的车莫古隆起, 改变了盆地腹部单倾的构造格局, 形成沿隆起两翼分布的大量侏罗系中上统岩性圈闭与地层圈闭, 为油气成藏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喜马拉雅运动导致车莫古隆起北翼抬升、南部急剧沉降, 使北部前期已形成油藏遭受破坏而发生二次调整, 隆起南翼得以保存, 是盆地腹部深层有利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大型叠合盆地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油气资源增长的热点地区之一,具有典型的叠合盆地“多源多期多类型次生成藏”的油气聚集特征。通过应用叠合盆地研究中的关键技术,首次系统解剖了盆地的油气富集规律,提出盆地历史上发育了三期前陆盆地,其演化具有不同的油气地质意义。盆地叠合样式控制了油气的富集:①油气沿继承延变型的古隆起构造凸起部位聚集;②断裂对油气聚集的穿越式改造扩大了油气分布范围,增加了含油层系分布,造成了不同油气的混生成藏,同时也使油气分布特征复杂化;③不整合的间断变革使得其上的底砾岩和下面的风化壳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④早白垩世早期最大湖泛面控制下的储盖组合是中浅层岩性地层油气藏发育的重要层系。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石南油气田头屯河组成藏模式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的石南油气田头屯河组为辫状河沉积,岩性主要为灰褐色岩屑砂岩和褐红色、灰黄色泥岩,砂岩沉积厚度7~26m,属中-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集层。油藏侧向为泥岩遮挡,构造低部位受油水界面控制。研究表明,断裂、不整合对侏罗系上部及白垩系油气运聚具有重要意义,白垩系与侏罗系及侏罗系头屯河组与西山窑组之间的两期不整合面为主要的油气运移通道,局部的正断层起着沟通油源与储集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腹部三工河组二段层序界面厘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腹部岩性油气藏油水关系复杂,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层序划分对比。通过岩心、录井、测井、地震的综合研究发现,在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二段内部可以识别出一个三级层序界面。该界面在岩性上以冲刷面及其之上砾岩或者含砾粗砂岩的出现为标志,在测井曲线上表现为突变接触,该界面在伽马反演剖面上能够识别并且能够追踪对比。界面之下的高水位体系域砂体连通性好、侧向封堵不好、不含油,层序界面之上的低水位体系域及水进体系域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储集层非均质性强、侧向封堵条件好、含油。厘定追踪该界面并寻找该界面之上的低水位体系域和水进体系域的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是勘探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东部侏罗系沉积相及沉积层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东部侏罗系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研究,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对侏罗系进行了进一步划分与对比;应用地质、测井及地震等方法对该区的沉积相和沉积层序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本区侏罗系主要是一套受构造和气候条件控制的陆源碎屑沉积.按其沉积特征可分为潮湿型与干旱型两类;按低位体系域的特点又可分为北部缓坡型和南部陡坡型.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非构造油气藏勘探前景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准噶尔盆地第三 次资源评价认为,盆地侏罗系油气资源潜力大,侏罗系分布广泛,探明程度低。喜马拉雅运动以来,北天山向北逆冲活动逐渐加强,准噶尔盆地南缘发生急剧沉降,导致盆地向南掀斜,侏罗系表现为区域南倾的单斜形态。侏罗系与白垩系之间及中侏罗统的西山窑组与头屯河组之间是两个区域不整合,侏罗系发育着大型河流-三角洲体系、三角洲前缘相和河道砂体,为非构造油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详细论述了准噶尔盆地不同区带侏罗系非构造油气藏有利的勘探区域,对盆地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深部气藏勘探的有利地质条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准噶尔盆地存在前缘坳陷和大型斜坡组成的深盆地结构。侏罗系发育陆相砂泥岩生储组合,大型三角洲体系形成了广泛发育的致密砂岩储集层。煤系地层为深盆气藏的主要气源岩,范围广、丰度高的煤系有机质普遍进入成熟一过成熟阶段。深盆气藏的的生成、运移、聚集从侏罗纪持续至今。深层侏罗系以异常高压为主,具备深盆气藏形成的有利地质条件。南缘、马桥凸起和达巴松凸起的斜坡带,为三个有利的勘探领域。预测地质储量1.5×1012m3.  相似文献   

18.
从准噶尔盆地区域构造研究入手,探讨了历次构造运动对三个泉凸起西部侏罗系沉积的影响后指出,燕山运动晚期三个泉凸起进一步抬升,使上侏罗统乃至下白垩统下部在凸起和断裂带南部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而断裂北部下降盘仍保留部分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三个泉凸起西部油藏与中、东部油藏具有不同成藏条件,其油源来自于玛湖凹陷和盆1井西凹陷,油气沿夏盐凸起阶梯状断裂与不整合面运移成藏;陆151井区侏罗系头屯河组储集层直接与断层上升盘陆12井区西山窑组油藏呈断层面接触而接受油气,属于构造岩性控制的小型油藏。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盆地莫北凸起三工河组砂体成因及组合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准噶尔盆地莫北凸起所有探井和开发井的岩心、录井及测井曲线,系统分析了侏罗系三工河组砂体的成因及组合类型。砂体成因类型包括: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远砂坝砂体、席状砂砂体及滨浅湖滩坝砂体,其中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可进一步分为削截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完整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组合类型为叠置水下分流河道组合砂体、叠置河口砂坝组合砂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组合砂体、远砂坝-席状砂组合砂体、叠置滩坝组合砂体5种。分析认为,沉积物的供给方式及供给量以及可容纳空间动态变化是控制不同成因砂体组合时空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这就为该区进行储集层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三工河组层序界面结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通过对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的研究,认为在准噶尔盆地侏罗系三工河组J1s^22砂体之中从反旋回的转折点上发育一侏罗系内部层序界面,该界面的识别标志明显,在露头,钻井,测井以及地震剖面中具有较好的反映,由于J1s^22砂体的组合关系在盆地不同部位具有较大的差别,因而导致该界面的表现样式具有极大的差别,主要表现为层序底界具有上下岩性接触关系复杂,沿层地球物理参数变化多端以及多端以及界面上下地震反射结构差异较大等特征,因此该界面在全盆范围内非均一性特征突出,而形成该界面均一性的主控因素为构造活动特别是盆地内的局部构造活动的差异性导致的不同区域可容空间的变化,此外沉积供给和气候的变化也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