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主要研究了通过采用散聚合的方法,以H2O2-FeSO4为引发剂体系,聚乙烯醇吡咯烷酮(PVP)作分散剂,在无水乙醇溶液中使α-蒎烯与苯乙烯分散共聚,以石油醚为沉淀剂将产物分离出来,并对共聚物进行IR测试.初步探讨分散共聚反应的机理和共聚单体投料比,聚合时间,聚合反应温度,以及引发剂体系作用下,此共聚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α-蒎烯苯乙烯=14;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4 h,引发剂单体总量=14.在此最佳条件下α-蒎烯的转化率约为90%.  相似文献   

2.
新型阳离子复合引发剂A1Cl_3/SbCl_3/D用于α-蒎烯/苯乙烯的共聚合反应,研究了投料比和温度等条件对共聚合反应和共聚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引发体系的活性和共聚产物软化点均比常用的Lewis酸引发体系高;共聚单体苯乙烯在聚合反应中起着活化剂的作用,能提高α-蒎烯组分的聚合速率和转化率以及共聚产物的分子量。DSC分析表明,共聚产物的耐热性比均聚物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研究了β-蒎烯(PI)与苯乙烯(St)自由基共聚反应的动力学,探讨了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反应温度对聚合速率(Rp)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速率随着引发剂浓度、苯乙烯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β-蒎烯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并得出了该聚合反应的速率方程和表观活化能。  相似文献   

4.
α-SAN树脂是以α-甲基苯乙烯、苯乙烯和丙烯腈为原料,用悬浮共聚法制备的。本文从α-甲基苯乙烯的分子结构特点及其聚合机理考虑,选择丙烯腈和苯乙烯作为共聚单体,探讨了单体用量对共聚物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复合引发剂体系对聚合周期及共聚物单体残留量的影响。介绍了羟基磷酸钙-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钠盐的制备方法,并以它作共聚反应的复合分散剂,减少了粘壁现象。对影响α-SAN树脂物理性能的诸因素进行了讨论。试验结果表明,α-甲基苯乙烯用量对聚合周期、产物分子量、熔体指数、玻璃化温度和冲击强度等均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生物质产品油酸(OA)及苯乙烯(ST)为单体,以SDS为乳化剂,APS为引发剂,在N2环境下进行共聚反应,形成油酸/苯乙烯共聚乳液。考查了聚合工艺、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以及单体配比等因素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半连续预乳液聚合工艺,单体配比为2:1时,反应温度控制在90℃时可制得转化率相对较高、聚合稳定性好的共聚乳液。  相似文献   

6.
苯乙烯/α-蒎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一种用大分子引发剂制备苯乙烯/α-蒎烯嵌段共聚物(PSt-b-Pα-p)的方法,其中大分子引发剂为末端含α-Cl的聚苯乙烯(PSt-α-Cl),由活性阳离子聚合制备。首先考察了α-氯代乙苯/SnCl_4体系的α-蒎烯聚合,进而考察了不同条件下的PSt-α-Cl/SnCl_4(/Lewis碱)体系的α-蒎烯聚合。产物经GPC IR、~1H NMR等分析确定,该方法可以在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苯乙烯嵌段上接枝聚α-蒎烯嵌段((?)_n=300~400)。  相似文献   

7.
苯乙苯/α—蒎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了一种用大分子引发剂制备七乙烯/α-蒎烯嵌段共取物(PSt-b-Pα-P0的方法,其中大分子引发剂为末端含α-Cl的聚苯乙烯,由生阳郭子聚合剂制备。首选考察了α-氯代乙苯/SnCl4体系的α-蒎烯聚合,进而了不同条件下的PSt-α-Cl/SnCl4Le3wis碱)体系的α-蒎烯聚合。产物经GPC、IR、HNMR等分析确定。方法可以在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苯乙烯嵌段上接枝聚α-蒎烯嵌段。  相似文献   

8.
N—苯基马来酰亚胺与苯乙烯共聚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继东  王娟 《弹性体》1999,9(4):7-11
乙醇作溶剂,考察了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聚合时间、聚合温度、引发剂类型对N-苯基马来酰亚胺与苯乙烯的共聚活性的影响,得到最佳聚合条件。通过GPC、TGA分析,测得共聚物分子量及热稳定性。通过红外、核磁共振的联合测定,证明N-苯基马来酰亚胺与苯乙烯聚合时能有效地打开双链,并且聚合是按交替方式进行的。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在不同条件下,α-P/α-MSt的阳离子共聚合物反应,5种类型的阳离子引发体系的比较表明,复合引发剂AlCl3/SbCl3的性能最优,共聚产率高,软化点也较高,IR,NMR,TG等分析证明,它有效地使α-P与α-MSt进行共聚,获得组分不同的共聚低聚体,α-MSt与苯乙烯不同,它在聚合物过程中对α-P聚合起活化剂作用,同时又有明显的链终止剂的作用,以它为端基的阳离子增长链倾向于与自身单体反应  相似文献   

10.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过硫酸钾(KPS)引发剂引发N-苯基马来酰亚胺/苯乙烯/丙烯腈/α-甲基苯乙烯(PMI/St/AN/α-MeSt)进行四元乳液共聚,考察了聚合温度,引发剂浓度,乳化剂浓度,α-MeSt浓度对聚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共聚体系的表观活化能为84.14kJ/mol,聚合初始速率同引发剂浓度的0.46次方和乳化剂浓度的0.57次方成正比。乳化剂浓度8.4mmol/L,引发剂浓度1.8mmol/L,聚合温度75℃,聚合1h,85℃熟化2h是较为合理的反应条件。α-MeSt的浓度对聚合速率有很大的影响,应控制在0.35mol/L以下。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苯乙烯/双(2,3-二溴丙基)反丁烯二酸酯共聚动力学,分别讨论了单体的配比,聚合温度,引发剂浓度对共聚合体系的转化率-时间曲线的影响,结果发现,聚合温度和引发剂浓度影响很大,单体的配比影响较小。所建立的反应速率模型可以对转化率小于20%的聚合速率进行描述,而在高转化率下,由于凝胶效应的影响而难以准确描述。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1995年以来α-蒎烯的均聚、共聚等研究概况,重点综述了其均聚、共聚等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引发剂、工艺条件和改性方法等对α-蒎烯聚合反应的影响。最后对α-蒎烯聚合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悬浮聚合制备微米级聚苯乙烯微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羟乙基纤维素和白明胶为稳定剂、甲苯和庚烷为致孔剂,经悬浮聚合制备了单分散交联聚苯乙烯微球。考察了单体用量、引发剂和交联剂含量、搅拌速度对微球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悬浮聚合条件为:单体苯乙烯的用量为水相的质量分数20%、交联剂二乙烯基苯为单体的质量分数4%、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为单体的质量分数1%、聚合温度为60 ℃、搅拌速度为500 r/min、反应时间为24 h。在此条件下制备的交联聚苯乙烯微球平均直径为40 μm左右,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合成的交联聚苯乙烯微球的形态良好且表面有微孔,分散性好。  相似文献   

14.
聚醚多元醇大单体与苯乙烯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聚醚多元醇与顺丁烯二酸酐合成聚醚大单体(乙二醇封端)的反应条件,产物用UV和FT-IR鉴定。将聚醚大单体与苯乙烯共聚成接枝聚醚多元醇,并进行了分离,然后通过FT-IR和1H-NMR表征。考察了不同引发体系对上述共聚反应的影响,发现用过氧化二苯甲酰/二甲基苯胺使共聚反应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时,可较明显地提高苯乙烯的接枝放率,共聚反应受扩散影响。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C2对称的[Me2Si(2-Me-4-Ph-Ind)2]Zr Cl2双茂锆催化剂在不同条件下对丙烯均聚及丙烯与高级α-烯烃共聚反应的催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的催化活性随着铝锆比、温度、压力的增加而提高;聚合物数均相对分子质量随着温度的提高而降低,在25℃、1 MPa丙烯压力下,可以获得数均相对分子质量高达40万的等规聚丙烯。该催化体系具有良好的共聚活性,共单体的侧链长度并不影响聚合活性。通过改变共单体的投料比,可控制共聚物中共单体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以α-溴代异丁酸叔丁酯为引发剂,二乙烯苯为支化单体,苯乙烯为共聚单体,经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原位生成自引发单体合成支化共聚物。用核磁共振法、凝胶渗透色谱法、三角激光散射法分别对聚合过程和聚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由于苯乙烯的引入,反应体系的交联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所得聚合物为支化结构。  相似文献   

17.
《辽宁化工》2021,50(7)
用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St)共聚反应得到丙-苯种子乳液,再以种子乳液以及醋酸乙烯酯(VAc)为单体,共聚得到改性聚醋酸乙烯酯胶黏剂MMA-St-VA。正交实验确定了制备丙-苯种子乳液共聚反应的最优工艺条件:n(MMA)∶n(St)=1∶1.5、m(乳化剂)/m(反应物)=2.0%、m(引发剂)/m(反应物)=3%、聚合温度80℃。正交实验确定了制备最终MMA-St-VA胶黏剂的共聚反应的最优工艺条件:n(丙-苯种子乳液)∶n VAc)=1∶2、m(引发剂)/m(反应物)=1.0%、聚合温度80℃。IR结果表明,所制备产物的官能团结构与设计的目标产物相符。对最佳条件下合成的产物进行耐水性能测试,其湿态剪切强度可以达到2.55 MPa以上,远大于同类未改性的胶黏剂。  相似文献   

18.
周成裕  萧瑛  李望军 《陕西化工》2013,(11):1968-1971
采用表面活性大单体法,在聚丙烯酰胺分子链上引入少量疏水基团,合成AM—AA.DM共聚体系,应用到页岩气压裂液中。考察了引发温度、引发剂用量、疏水单体含量等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的最佳条件为:引发温度40℃,引发剂含量0.1%,单体总浓度25.0%。在此条件下,聚合物的粘均分子量为112万左右,粒度主要分布在0.4—1.0μm之间,合成产物均一性较好;合成产物水溶液具有良好的抗剪切性能。  相似文献   

19.
采用烯丙基聚氧乙烯醚(APEG)、甲基丙烯酸(MAA)、马来酸酐(MA)以及甲基丙烯磺酸钠(MAS)为单体,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在水溶液中共聚合成聚醚接枝的聚羧酸系减水剂.考察单体摩尔比、引发剂用量、聚合温度以及聚合时间等因素对减水剂分散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袁明: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n(MA):n(MAA):n(APEG):H(MAS)=2.5:3.0:1.0:0.5,引发剂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5%,聚合温度为90℃,反应时间4~5h,合成的减水剂其水泥争浆流动度可达235mm,说明研究合成的聚羧酸系减水剂对水泥具有较好的分散性.  相似文献   

20.
以过硫酸铵(APS)/无水亚硫酸氢钠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合成了阳离子淀粉与苯乙烯和丙烯酸酯的接枝共聚物,探讨了引发剂用量、淀粉与单体配比、单体配比、反应温度对反应影响。结果表明,较优的反应条件为:引发剂用量为体系总质量的6.0%,m(淀粉)∶m(单体)=1∶4,单体的质量比为1∶1,反应温度为50℃。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均参与了接枝共聚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