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3 毫秒
1.
本文在对企业信息化的含义及技术经济评价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信息化投资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详细研究了利用净现值和期权定价理论以及期权博弈评价评价信息化效益的方法,并且探讨了间接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
胡任远 《硅谷》2014,(20):166+162-166
本文主要结合国内外有关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相关理论,根据对企业信息资源的认识以及信息化成熟度的分析,重点阐述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研究意义和实施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框架和信息化成熟度模型,以期能够为企业的信息化度量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使其能够在评价自身信息化管理水平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3.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成功,需要在建设前期就对企业实施信息化的能力进行评价.从企业绩效的角度出发,基于平衡计分卡思想制定了适合企业信息化事前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该企业进行整体评价.对事前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找出了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瓶颈,为其成功实施信息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BSc的MIE绩效评价方法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和运用平衡记分卡的原理和基本结构,设计了基于改进型BSc结构的MIE绩效测评指标体系,进而从企业战略的视角,应用测定指标增量水平的方法,建立了量化评价制造企业实施信息化工程绩效水平的理论和方法,目的在于系统、科学地判定企业实施信息化工程前后的经营绩效变化,并通过对评价指标体系的量化运算值大小的界定,判定企业信息化工程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5.
文章针对当前企业信息化的实际发展状况对当前企业的信息化特点以及内涵进行了分析,并构建出相应的成熟度评价体系,从而更好的对当前企业信息化水平予以评价。从而对当前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周跃进  王书晗 《工业工程》2019,22(2):103-109
研究子公司在集团环境下,如何进行信息化决策的问题。首先采用五力模型和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子公司的信息化现状进行评价;然后应用对标理论,将集团对信息化的要求与子公司信息化现状进行对标分析,找出差距,再结合子公司的业务需求,规划出子公司的信息化实施项目集;随后,将实施项目集通过熵权多目标决策方法进行排序,得出子公司信息化项目实施路线图;最终使子公司信息化既满足集团要求又符合子公司实际。本研究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7.
樊霞  刘西林 《工业工程》2006,9(4):43-45
针对传统方法在企业信息化投资评价中的不足,根据企业信息化项目投资与美式分红期权投资的特征相似性,将期权理论引入到企业的信息化投资中,研究了不同投资评价周期下企业执行投资的最优时点,建立了实物期权决策模型.实例应用表明,企业的评价周期越短,企业执行投资的最优时点就越提前.  相似文献   

8.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MIE需求诊断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需求分析的现状,提出并设计了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需求诊断方法,实现了由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的转变,指出了该方法的研究重点在于建立需求评价指标体系和模糊关系矩阵,并围绕这一过程建立了最终判断制造企业信息化工程能力的逻辑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企业间的竞争愈加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投资大,周期性长的重要项目,甚至关系到企业的存亡。这就需要进行科学的决策,而运用技术经济的手段和方法则成为投资项目论证的重要方法。本文介绍和论述了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在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及决策中的使用,井对以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盲目投资进行必要总结和反思。  相似文献   

10.
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分析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确定正式评价指标体系和调查问卷。给出了制造业信息化指数的计算方法。最后对信息化指数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考察中国大中型企业29个制造业1999年与技术、规模、效益相关的指标,系统评估了我国制造业不同行业的发展水平,进而分析了目前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现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已进入重工业化时期,但作为重工业化时期的支柱产业经济效益并不高,有必要通过进一步技术改造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来推动经济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AIP公司的生产实践,对中小型制造企业生产异常情况的成因、分类及影响进行了归纳、分析和探究。针对其生产中诸多因素所导致不能及时反馈和处理的异常以及生产效率和交货期等难以管控的现状,设计了一套对生产过程异常进行控制的可行性方案,构建了一个可支持车间生产异常事件信息实时采集、快速分析、趋势预判和综合查询的信息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AIP公司的生产实践,对中小型制造企业生产异常情况的成因、分类及影响进行了归纳、分析和探究。针对其生产中诸多因素所导致不能及时反馈和处理的异常以及生产效率和交货期等难以管控的现状,设计了一套对生产过程异常进行控制的可行性方案,构建了一种可支持车间生产异常事件信息实时采集、快速分析、趋势预判和综合查询的信息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4.
基于AIP公司的生产实践,对中小型制造企业生产异常情况的成因及影响进行了归纳、分析和探究.针对中小型制造企业生产中诸多因素所导致的异常不能及时反馈和处理这一难题,以及生产效率和交货期等难以管控的现状,设计了一套对生产过程异常进行控制的可行性方案,构建了一种可支持车间生产异常事件信息实时采集、快速分析、趋势预判和综合查询的信息管理系统.该异常管理系统已在AIP公司成功应用,实践证明,可以全面提高中小型制造企业对生产异常情况处理的及时性、有效性,实现生产异常问题处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这不仅为AIP公司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为其他中小型制造企业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从制造企业的商业模式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制造企业的传统商业模式及其固有缺陷,总结了适应于全球化经济环境的制造企业的商业模式的创新与转型的方法及其优势,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制造企业的商业模式转型和创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制造及其系统的创新与管理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制造业面临的形势分析出发,介绍了先进制造战略、技术、制造系统与系统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指出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制造战略、产品开发、质量保证和优化动作是3个增强竞争力的基本技术。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IT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机制,以制造柔性为中介变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来源于珠三角地区制造企业的381份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IT能力对制造柔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制造柔性对企业竞争优势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制造柔性在IT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关系起着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并且IT能力通过制造柔性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效应占总效应的44.3%。  相似文献   

18.
面向离散制造业的制造执行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离散制造企业制造过程管理的特点及对车间信息化的需求,提出了一种面向离散制造业的制造执行系统体系结构,并对体系结构的构成及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基于Web服务的系统构建技术进行了研究,基于J2EE架构进行了系统开发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antecedents of strategic alliance formation in manufacturing firms in China, the alliance effect on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dyadic quality performance, and how these two organisational capabilities are related to the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Shanghai. We perform a series of statistical techniques including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MANOVA)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for assessing the hypothesised relationships.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relational stability and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are significant antecedent factors influencing strategic alliance formation among Chines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Such alliance formation is found to benefit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dyadic quality performance, which are significant contributors to the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of Chinese manufacturers. We provid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n thes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trategic alliance formation leading to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in the Chinese manufacturing contex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