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次研究以胡12断块中渗非均质为例,运用多种手段对油藏优势渗流通道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进行全方位地研究,识别优势渗流通道,描述定性、定量和半定量需要很多方法去实现,并可以指导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剩余油挖潜工作。  相似文献   

2.
经过长期注水开采,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油层内油、气、水交错渗流,剩余油的挖潜难度加大。剩余油分布研究主要从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剩余油分布特征、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三方面进行。本文总结了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状况和最新进展,提出完善井网、周期注水、补孔改层等挖潜措施。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油田地质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且现阶段的开发深度也在不断加大,我国大部分油田已进入开发中后期,面临着高含水率、低产量的问题。针对油田开发后期的剩余油,提出了有效的开发措施。之后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采阶段,油层与油、气、水相互交错渗流,这就增加了剩余油的开采难度,挖潜难度也大大增加。其中剩余油高水溶液分布主要涉及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法,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本文综述了剩余油分布、现状及潜在挖潜技术的最新进展,提出了周期注水、降压开采等开发剩余油潜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油田在经过长时间的注水开采后,会进入高含水期。这一时期,油层内的油、水、气交错渗流,剩余油分布复杂,开发难度加大,同时还存在严重的无效循环注水。本文主要概述了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几种主要挖潜技术,同时分析研究了剩余油的分布特点以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曙三区杜家台油层自1975年开发以来,已经历40多年的开发,目前油水关系十分复杂,如何提高油田开发效果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杜家台油层组的储层主要为-套中—细碎屑的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位于扇三角洲前缘的油层尽管一直作为主力油层开发,综合含水逐渐升高,但剩余油潜力仍然很大。这些剩余油受控于油层内部渗流差异和渗流屏障,是下一步继续部署的重要目标。然而,常规的油藏描述难于表征厚油层内部的非均质性,因而难以预测储层内部非均质性控制的剩余油的分布。储层构型正是针对储层内部非均质性进行深化研究的领域,对于碎屑岩储层剩余油分布预测及挖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原油田东濮老区已处于开发后期,明确油藏注水开发中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将对注水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本文以高含水高采出期东濮老区中渗油藏为典型,从剩余油的宏观、微观分布及渗流特征入手,分析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分布特征,提高中渗油藏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7.
基于低渗透油藏高含水期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挖潜单元以及相对应的挖潜技术对策。低渗透油藏砂体是地质上具有成因联系、开发上相对独立的砂体单元,既是地质上的成困单元,也是与剩余油分布有关的渗流单元,既反映了砂体的沉积成圈,也决定了剩余油分布特征和注水开发特征。  相似文献   

8.
针对文昌X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复杂的问题,设计并开展了多尺度水驱油实验,研究不同尺度剩余油赋存状态.研究表明靶区以中孔细喉-中渗储层和大孔中喉-高渗储层为主,开发后期剩余油微观尺度主要分布在中孔细喉中,岩心尺度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弱渗流区,是油田高含水期的重点挖潜对象,可通过改变压力场分布进一步提高油藏高含水阶段的开发效...  相似文献   

9.
陈莹莹 《辽宁化工》2020,49(7):810-811
濮城油田沙三中1-5油藏目前已进入中高含水期。由于储层物性差异,造成注采状况与开发不匹配,水驱动用程度低;剩余油认识已不能满足目前开发的需要。通过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及现场实施,并对油藏整体开发效果进行评价后,认为一、二类流动单元的储层性质好,渗流能力强,水淹强度高;三、四类流动单元储层性质差,单元内液体渗流能力弱,动用程度低。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的了解砂岩和砾岩储层的渗流机理,结合实际油藏分别设计制作了真实砂岩模型和真实砾岩模型,并对真实砂岩和砾岩岩心制成的微观薄片进行微观水驱渗流规律以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对比研究,并与玻璃刻蚀仿真模型进行比较。观察发现,相较于砂岩模型,砾岩模型与玻璃刻蚀仿真模型更像,而砂岩模型想对更能表现流体在岩石储层中三维流动。剩余油的存在形式多样,但典型的形式以不规则侵染扩散状存在于基质中。  相似文献   

11.
随着水驱开发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期,油田后期开采难度加大,为实现油田的保产稳产需要进行油田的剩余油分布研究从而实现油田进一步的挖潜。采用流管法以实现油田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研究。建立了一注一采以及反九点法井网概念模型,结合B-L方程求解,绘制了相应概念模型的渗流模板,说明了运用渗流模板进行水驱开发油藏开发效果评价方法。分别分析了一注一采以及反九点法面积井网概念模型饱和度场,与床用数值模拟软件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验证说明流管法进行油田数值模拟研究的可行性。选取某实际区块进行流管法数值模拟研究并且与传统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说明流管法在进行油田开发剩余油分布分析方面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文15块1979年投入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开发中的主要矛盾也由平面、层间向层内转移。主力厚油层储量基数大,开发后期仍然是"稳油控水"的主攻目标,厚油层内部隔夹层引起的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地质因素。2011年以来,利用大量、丰富的监测资料开展了文15块隔夹层研究,并利用隔夹层的控制作用对主力层层内剩余油进行精细挖潜。2011-2012年区块日产油量上升,剩采速度保持在11%左右,采收率提高3.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3.
厚油层层内夹层是制约着厚油层开采效果的关键因素,由于夹层的存在,使渗流(油水运动)发生变化,那么搞清夹层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对剩余油的挖潜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2+3油藏为例,进行了厚油层夹层的分布规律的研究,搞清了主力厚油层夹层成因类型,建立了识别标准,落实夹层分布特征,建立夹层的空间分布模型,运用油藏工程分析法和数值模拟技术综合研究夹层所控制的剩余油富集特征及富集规律,提出合理的剩余油挖潜方式,并为以后同类型油藏的开采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多层非均质低渗透油藏到了开发后期,常常面临注采井网受损、渗流场失衡、难以建立有效驱替的难题,为此针对断块储层特点精细研究了油藏潜力,摸清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精准确定了合理的井网井距,优选了适用的压裂改造技术,最终实现了重建注采井网,重构渗流场。  相似文献   

15.
反韵律油层存在夹层,使层内水驱渗流更加复杂,剩余油的赋存位置和形态发生变化,对厚油层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可视化物理模拟实验,综合考虑夹层在反韵律厚油层内的分布位置、夹层大小,对剩余油在反韵律厚油层中的赋存规律进行直接观察。基于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不同夹层模型,模拟研究了夹层在不同平面位置、纵向位置、展布面积、油水井射孔组合对剩余油的赋存位置及赋存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反韵律厚油层由于夹层的存在,导致剩余油的赋存程度增大,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夹层的下方,并系统的总结出了夹层控制剩余油的5种分布模式,分别为:楔状型、碗状型、平板状型、半碗状型、M状型,为该类油层存在夹层时的剩余油挖潜提供方向,对油田的中后期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黄骅坳陷王官屯油田辫状河储集层,分析认为渗流屏障主要是隔夹层,结合现代辫状河沉积特征,对单一期次的辫状河心滩及隔夹层进行分析。利用生产动态资料如示踪剂、吸水剖面等准确的刻画的单一河道及心滩展布,结合注水开发特征,建立了单砂体内部剩余油分布模式,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注水未波及的心滩边缘,注采不对应的砂体之间。  相似文献   

17.
微乳液体系能够使岩心的启动压力梯度得到极大地降低,从而实现渗流压力阻力的减小。油水界面张力减小有利于降低油滴的变形难度,同时也使得贾敏效应所导致的附加阻力进一步减小,进而增加油相的相对渗透率,同时也能够使残余油饱和度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微乳液在油滴状剩余油以及膜状剩余油等都发挥着关键的驱替作用,然而盲端剩余油通常不具有较好的驱替效果。微乳液可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以及启动压力梯度等,进而实现油水流度比的优化,实现达到提升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陆相沉积多层砂岩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平面、纵向非均质性影响,进入中高含水期后,压力与剩余油分布异常复杂。为了便于快速识别出油藏剩余油高价值区,同时均衡油藏压力分布,避免出现严重的超压区或欠压区,提出了将压力场与剩余油饱和度场耦合的新思路。基于水电相似原理和等值渗流阻力法,构建速度势调和函数,耦合压力场与含油饱和度场,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压力与饱和度耦合场,动态实现不同开发阶段储层潜力的表征,形成压力与饱和度耦合的4种模式,并联合流场分布,分区域、分类别指导油田注采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9.
基于单砂体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挖潜单元以及相对应的挖潜技术对策。所指单砂体是地质上具有成因联系、开发上相对独立的砂体单元,既是地质上的成困单元,也是与剩余油分布有关的渗流单元,既反映了砂体的沉积成圈,也决定了剩余油分布特征和注水开发特征。单砂体成因类型可以划分为多期河道叠加型、分支河道型、单一河道型和席状砂型4个大类;结合注水开发特点,每种类型具有高注高采、高注低采、低注低采和低注高采4种注采方式。剩余油潜力评价昀结果表明:多期河道叠加型单砂体潜力最大,其次是席状砂型单砂休,分支河道型和单一河道型单砂体潜力较小。  相似文献   

20.
利用大量的生产、测井及监测等资料对文留油田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指出剩余油主要富集于层内低渗透段、层间状况差异大且物性差的层;平面上动态注采对应差的部位、受井间渗流特征及大孔道等影响的滞留区、绕流区、起伏较大的微构造部位;低电阻储层的重新解释与综合判定,同时也探讨了老油田剩余油挖潜的主要方法,它包括井网重组、定向井、侧钻井、注水井更新、注水井调驱、间歇注水、水平井技术等工艺在文留油田的应用及效果,对矿场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