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珺  叶景辉  廖浪 《包装工程》2024,(10):78-86
目的 为提高用户认知与产品映射关系的明确性与有效性,提升产品使用过程中用户认知的满意度。方法 从用户认知视角出发,结合信息加工模型,集成认知任务分析方法与结构方程模型,解构用户认知与产品体验的映射关系,构建用户认知视角下的产品设计方法流程。结果 以老年代步车作为设计研究对象。首先,通过认知任务分析方法明确产品“认知任务—认知路径—设计要素—产品体验”的设计分析流程;其次,引入结构方程模型以确定代步车设计要素权重,识别不同产品体验中的关键设计要素;最后,结合用户人群需求,进行设计决策和方案细化。结论 该方法可识别用户对产品的关键认知触点,减少用户认知在设计创造过程产生的“黑箱”,帮助设计师确定用户认知与产品体验之间的建构路径,为设计师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提供明确的设计依据,丰富了认知心理学在设计领域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针对目前用户体验交互模态单一、获取用户需求的主观性强、对潜在需求挖掘不充分的问题,从用户多模态行为出发,探索用户体验设计的新方法。方法 对多模态交互方式进行梳理,从用户KANO需求模型出发,挖掘能引发用户兴奋的潜意识需求,建立用户行为和思维模型并绘制用户旅程地图,结合鞋品定制平台案例进行交互设计应用与验证。结果 在非语言交互视角下,建立鞋品定制平台的用户心智模型和行为模型,绘制体现多模态情绪变化的用户体验地图,并最终提出非语言交互用户体验设计标准。结论 将非语言交互方法融入用户潜意识行为交互设计,可以更有效地感知产品使用过程中用户情绪的变化,探索交互环境等因素对用户“感知-行为-体验”设计模式的影响,为非语言交互设计方法在定制服务类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黄薇  邵恩雨  吴剑锋 《包装工程》2023,44(2):290-297
目的 从具身认知视角探索就医导视系统界面适老化设计,优化界面可用性,提升老年用户的交互体验。方法 引入具身认知理论,归纳总结具身交互特征,从功能目的、交互行为和情绪表现三个层面提炼产品界面适老化设计要素;调研老年用户就医导视系统交互过程中的使用体验与具身认知行为,绘制用户体验地图挖掘老年用户痛点,基于适老化设计要素解析得到用户具身认知需求并推出界面设计需求;结合就医导视系统设计层级,从“情境化”的功能流程、“生动化”的交互体验和“专注化”的情绪体验等方面提出基于具身认知的交互界面适老化设计策略;展开就医导视系统适老化设计实践,以验证该适老化设计方法有效性。结论 身体体验、心智模型及身体与环境的交互行为是影响认知理解的重要因素,老年用户在短期记忆、信息分析和决策力等方面的认知能力有所退化。因此,基于具身认知视角建立的交互设计方式,为适老化设计提升用户体验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张凯 《包装工程》2019,40(22):28-33
目的从用户认知视角出发,进一步探究和完善产品体验设计相关理论,以指导产品体验设计创新实践。方法从认知视角出发,进一步厘清产品体验设计的相关概念;基于用户认知过程模型,分析和提出产品用户体验的分类;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结合产品用户体验的分类,分析和提出产品体验设计创新路径。结论从用户认知过程视角出发,将产品体验要素细分为信息感知体验、信息加工体验、信息输出体验、信息记忆体验,并将产品体验设计创新细分为10个路径,进一步明确了产品体验设计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贺孝梅  李剑钰 《包装工程》2020,41(10):24-30
目的研究人机交互过程中认知负荷的生成机制和成因类型,并探索优化调节认知负荷的交互设计策略。方法首先研究了交互设计中认知负荷的生成机制,剖析了认知负荷、可用性和用户体验三者的内在联系;其次探讨了用户在操作过程中认知负荷的三种成因类型,并针对不同成因类型的认知负荷提出了优化调节目标及相应的设计策略;最后对一款APP进行了分析与改进设计。结论用户在操作过程中,会产生三种不同成因的认知负荷,其中,内、外在认知负荷对认知有阻碍作用,相关认知负荷对认知有促进作用。在进行交互设计时,通过降低交互信息的内在复杂性和交互性,提高用户认知图式的匹配程度,可以降低内在认知负荷,优化交互信息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可以降低外在认知负荷,明确的反馈机制可以提升相关认知负荷。对交互过程中的认知负荷进行分析和改进,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可用性和用户体验。  相似文献   

6.
杨淑贤  吴祐昕 《包装工程》2021,42(12):176-182
目的 结合感知认知示能视角下相关知识理论,对于等待状态下的交互设计提出相应对策,以提高用户体验感.方法 通过对感知认知示能理论的运用,针对不同阶段用户的等待状态进行调查与实验,以观察用户不同阶段情绪反应的影响,根据用户情绪的多层次反应的等待状态进行交互设计的体验升级.结果 通过实验得出用户年龄、交互等待状态类型对于不同情绪反应阶段等待时间的长短均有显著影响,尤其在情绪反应前期交互影响效应尤为显著.结论 结合实验结果与实际案例,根据感知认知示能性,针对等待状态,从情绪反应阶段信息辅助、用户认知阶段潜在需求、交互产品视觉感受等多方面进行优化升级,提供相关设计策略,为设计者提供新的设计思路与设计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在大信息时代良好信息交互体验过程中的反馈交互,研究以过程体验为核心的微交互及整体产品反馈感知下的交互设计路径,论述在体验时代,用户由功能导向到体验感知的转变,并探索具体交互设计方法。方法深入分析信息产品交互反馈的过程,剖析用户在与信息交互中所关注的重点,从用户体验要素、感知、决策行为的过程,探索信息交互反馈等各个要素的特征,从交互过程中总结交互反馈的侧重点,通过微交互、整体交互反馈以及具体案例及demo测试进行验证。结论信息产品交互过程中交互反馈体验优劣直接影响体验整体感知,直接影响产品粘性,构建以过程体验为中心的信息交互反馈设计框架,要从反馈的具象、上下文、动效等视角阐释,注重细节过程,注重交互反馈的构成构建,综合运用增强交互反馈良好过程性的体验要素完成信息产品交互反馈的设计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8.
刘佳蕾  刘子建 《包装工程》2019,40(22):203-207
目的为加速膝关节生理性疾病患者的康复进程,提升其使用康复机的体验,并满足其潜在的心理需求,从具身认知的视角出发,构建目标用户心理情绪与行为经验间的关系,探讨康复机的情感化设计策略。方法以CPM机为例,首先借助访谈、随行观察、数据分析等方法,搜集并提取患者在使用康复机时的关键动作与情感需求,从而进行重要性的排序;其次明确影响关键动作与患者情感需求的各因素的权重;最后进一步使用层次分析法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认知情绪—具身动作—设计元素的映射研究。结论提出了膝关节康复机的情感化设计策略,满足了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关键动作和认知情绪的要求,优化了训练过程中的用户体验。设计策略可应用于膝关节康复产品的设计之中,这有利于患者认知情绪与具身动作上的优化,从而加快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9.
韦艳丽  王松琴  孙虹  王磊 《包装工程》2019,40(20):114-117
目的 研究互联网产品中的情感温度的设计触点及其提升策略,丰富用户体验设计的相关理论。方法 从用户的感知层面出发,分析互联网产品在视觉、触觉、意觉三个层面的情感交互内容,并以此为设计点,提出设计策略,提升用户体验。结论 指出了提升互联网产品情感温度的重要性。从用户的感知层面将情感温度分为视觉层面、触觉层面和意觉层面,不仅有针对性地探索了优化视觉层面的导流设计、扁平化触觉层面的信息层级、简化触觉层面的行为路径,而且深入地解读了用户在意觉层面的需求等。通过使用这些方面的策略,能有效地提高产品实用性,更好地满足用户情感需求,进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赵诗凡  沈雷 《包装工程》2023,44(18):92-100
目的 以儿童为研究对象,探究可生成心流体验的儿童智能手表交互界面设计方法。方法 基于认知心理中的心流理论,通过ROSTCM6文本分析词频软件获取用户评价;结合儿童心理与行为特征,分析其使用智能手表过程中的交互触点,发现设计机会与意义;将心流理论的三个环节分解成具体设计要点,构建儿童智能手表设计方法;提出提供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呈现舒适的界面视觉、制定高效的操作交互、提供如临其境的情感体验等交互设计策略和指导思路。结果 通过用户测试,验证了心流框架的有效性与设计策略的合理性。结论 基于心流理论视角的儿童智能手表交互界面设计方案,有效提高了产品交互效率,在产品交互设计领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陆菁  王军  刘渊  吴中浩 《包装工程》2017,38(24):152-155
目的针对当今中国对于诚信环境的强烈需求,从消费者诚信情感体验角度提出包装色彩的解决方案。方法以诚信意象及情感体验模型与认知科学为基础,通过包装设计中色彩信息的构建来达到消费者诚信情感体验的目标。结论通过构建诚信情感体验与包装设计中的色彩要素之间的关系,阐述与诚信情感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陆菁  葛超宇  刘渊  吴中浩  王军 《包装工程》2017,38(14):135-139
目的针对当今中国对于诚信环境的强烈需求,从消费者诚信情感体验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方法以诚信意象及情感体验模型为基础,通过包装设计中文字信息的构建来达到消费者诚信情感体验的目标。结果通过构建诚信情感体验与包装设计要素之间的关系,阐述主题定位、标题文字、正文文字与诚信情感的相互关联。结论通过文字信息各要素的相互映衬与补充,达到认知流畅与过程流畅,最终构建出包装设计中消费者感知诚信意象与情感体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王艳敏 《包装工程》2018,39(24):199-203
目的 从用户认知体验视角出发,探究原型理论与注意力理论对设计的影响,强化产品的识别性和自明性,提高用户体验的情感价值,为产品创新研究提供新的设计方法。方法 通过分析原型理论与注意力理论在用户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明确了原型在认知过程中具有启发作用,更易于提高产品设计的注意力。通过将注意力曲线模型中“刺激度”与“注意力”的适度特征转化成设计策略,构建了原型与注意力关联关系模型。结论 设计者与用户之间以产品为媒介,存在产品设计信息的“编码-解码”认知特点,产品设计过程中,运用原型理论与注意力理论相融合的创新设计方法,能更高效地利用注意力资源,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提升产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企业形成差异化的产品风格特征,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卓娜 《包装工程》2024,45(2):357-360
目的 基于用户需求、用户体验来探寻文创产品设计的路径,从而使文创产品的设计符合用户需求,获得成功。方法 采用案例研究法,结合几款文创产品设计的案例,实现对文创产品设计方法的归纳和探究。结论 文创产品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从用户出发,考虑用户的体验和需求,基于用户体验加以设计。  相似文献   

15.
武建林 《包装工程》2020,41(2):284-286
目的探析情感化视角下的食品包装设计策略。方法由社会发展给人们带来的诸多变化谈起,引出消费者对商品的多元化需求,提出包装设计的重要性,接着对包装的情感化设计进行论述,分析其在形态、色彩、材料等方面的突出特点,并对其所给予食品包装设计的重要辅助与升华作用以及当前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最后结合食品包装设计中的诸多细节因素展开对情感化设计的全方面探析,总结其应用与发展的具体方向和路径。结论食品包装设计在当前的社会现实与消费趋势下,必须从图形、文字、色彩、材质等多方面进行深度的资源挖掘,从多个层面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如此才能在与消费者建立情感共鸣的基础上促进品牌形象与消费者心理的融合,从而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情感化设计在公共空间中的运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杨吟兵 《包装工程》2017,38(16):1-6
目的探讨情感化设计在公共空间中的运用。方法从日常生活环境的公共空间出发,通过对"情感化设计"的分析与研究,阐述情感化设计在公共空间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形态艺术化、色彩装饰化、功能多样化、材质趣味化4种情感化表现方式进行剖析,从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反思层次上展开深究,进一步地揭示情感化设计的重要存在意义。结论公共空间设计的进步离不开情感化设计的发展,合理运用不仅能增强设计品味,激发空间活力,而且还能优化环境风貌,提升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17.
广告设计中情感诉求的营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旭倩 《包装工程》2012,33(8):31-34
从消费者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现代广告设计中消费者的不同情感诉求,并结合优秀广告案例,论述了情感诉求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重要价值,进而提出了营造情感诉求的具体方法,即将情感注入广告产品中,使广告产生特定的情感意境,使人与广告内容进行情感交流,用广告中的情感来诱发消费者的感情,增加广告产品的商品附加值,以达到更加完美的广告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从情感体验谈商品包装的情感化设计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简述现代包装设计的情感化设计趋势,从解读情感体验的角度出发,说明情感与包装设计的关系以及作用.基于情感设计的理念,从满足情感体验3个层次的设计目标展开论述,探讨如何在商品包装设计中激发人与物的情感互动,为以后的设计活动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启发.  相似文献   

19.
马嘶风 《包装工程》2022,43(12):355-358
目的 探索交互界面设计中情感化因素的主要表现与应用。方法 结合交互设计的特点和情感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对交互界面设计中的情感化因素进行总结,分析交互界面设计情感化需求的主要表现方式,分别从视觉、使用、反思3个层面展开论述,以此为支撑深入剖析手机界面、APP广告界面和智能车载后视镜界面在交互设计中的情感化应用与表现,并总结相关的应用策略。结论 将情感化因素融入交互界面设计中,能够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获得独特的体验,既可以轻松实现所有功能的集合,又能达到满足用户情感需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oles of four psychosocial variables – anxiety, conscientiousnes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Protestant work ethic – on subjective ratings of cognitive workload as measured by the Task Load Index (TLX) and the further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four variables and TLX ratings of task performance. The four variables represented aspects of an underlying construct of elasticity versus rigidity in response to workload. Participants were 141 undergraduates who performed a vigilance task under different speeded conditions while working on a jigsaw puzzle for 90 minutes.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nxiety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were the two variables most proximally related to TLX ratings. TLX ratings contributed to the prediction of performance on the puzzle, but not the vigilance task. Severity error bias was evident in some of the ratings. Although working in pairs improved performance, it also resulted in higher ratings of temporal demand and perceived performance press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