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热塑性聚氨酯与聚氯乙烯共混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机械共混法制备了热塑性聚氨酯(TPU)与聚氯乙烯(PVC)共混物。探讨了共混比对TPU/PVC共混物性能的影响,优化出TPU/PVC共混比30/70(质量比),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增塑剂、热稳定剂、填料对TPU/PVC共混物力学性能、流变性能和耐油、耐溶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TPU/PVC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在共混时有协同作用,耐油、耐溶剂性均较好,从成本和实用两方面出发,选择TPU/PVC=30/70共混比更有实用性。随增塑剂DOP的增加,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呈下降趋势。在所选热稳定剂中,以硬脂酸钙制得共混物的力学性能最好;在所选填料中,白炭黑的补强效果最好。扫描电镜观察共混物的微观结构显示,TPU/PVC共混比为30/70有较好的相容性,这与力学性能结果相一致。TGA分析显示,TPU的加入提高了共混物的热稳定性。红外光谱分析表明,TPU和PVC共混只是一个简单的物理共混过程。  相似文献   

2.
热塑性聚氨酯对ABS的共混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热塑性聚氨酯(TPU)与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共混对ABS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PU与ABS有良好的相容性,TPU的加入可以同时改善ABS的韧性和流动性,共混物的熔体流动速率随着TPU含量的增加而提高,缺口冲击强度则在ABS/TPU(质量比)为80:20时最佳,TPU对丁二烯含量较高的ABS的改性效果比对丁二烯含量较低的ABS更好。  相似文献   

3.
再生热塑性聚氨酯/聚氯乙烯共混材料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再生热塑性聚氨酯与聚氯乙烯共混材料力学性能等的研究,发现当TPUR含量在40%时具有较好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4.
热塑性聚氨酯共混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热塑性聚氨酯与聚烯烃、聚苯乙烯、工程塑料(聚碳酸酯、ABS、聚甲醛、苯乙烯一丙烯腈共聚物、聚酰亚胺、聚酰胺等)、环氧树脂、橡胶、短纤维、聚氯乙烯树脂等共混研究进展,共混改性后的材料在某些性能上得到提高或改善,共混的研究为开发新材料提供了新途径,扩大了热塑性聚氨酯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废旧聚氨酯的传统再生利用技术如物理回收法、化学再生法、生物降解法和能量回收法等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结合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重点讨论了废旧聚氨酯再生利用新技术中超临界水解法、超临界甲醇法、化学联合降解工艺、气化法和热解法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聚氯乙烯与热塑性聚氨酯的共混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国庆  闫贻成 《黎明化工》1995,(3):14-14,16
将聚氯乙烯(PVC)与自制的热塑性聚氨酯(TPU)进行共混改性,试验研究了PVC分子量、PVC/TPU共混比及共混方法对共混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XS-3型PVC与TPU的相容性最好,性能也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7.
聚偏氟乙烯(PVDF)是一种半结晶性线型高分子,具有耐热、抗酸碱、易成膜等特点,一直被作为成膜物质的优选材料。然而PVDF表面能低、有极强的疏水性,纯PVDF膜通量低,用于水相分离时易吸附蛋白质、胶体粒子等而导致膜孔堵塞,造成膜污染。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对PVDF膜进行改性,以改善膜的抗污染能力。常用的改性方法有表面涂覆、物理共混、物理填充、表面化学接枝等,其中,共混是经济有效而又简便易行的方法,已成为改善膜性能、降低制膜成本的重要手段。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因其具有优异耐低温、高弹性和耐磨特性、丰富的结构-性能可设计性,在PVDF改性中具有独到的优势,应用十分广泛。本文综述了TPU改性PVDF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热塑性聚氨酯改性PVC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自制的热塑性聚氨酯(566TPU)和日本的Pandex T-5265TPU、美国的Elvaloy741及Chemigump-83等四种不同的高分子改性剂,在相同条件下分别与聚氯乙烯(PVC)共混,其共混物通过DSC、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测试,并比较其力学性能和薄膜耐热性能。证实PVC/566TPU共混物是非结晶相态,Tg值最低,两者相容性最好,且性能优异,可作为医用或其他用途的合金材料。  相似文献   

9.
热塑性聚氨酯增韧改性聚甲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POM/TPPU/Z-3共混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增容剂Z-3可控制共混体系中分散相的颗粒尺寸及分布,起着聚集剂的作用。随着TPPU用量的增加,共混合金的结晶度和拉伸强度增降低,缺口冲击强度出现峰值,MI下降,当POM/TPPU/Z-3=100/7/0.49时,共混合金的缺口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0.
11.
研究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热塑性聚氨酯(PUR—T)及增容剂POES的用量对尼龙6(PA6)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UHMWPE、PUR—T均可改善PA6共混物的冲击性能,二者作用互补可进一步提高PA6共混物的韧性;而且在3份POES存在下,PA6/PUR—T/UHMWPE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可大幅度提高。是纯PA6的3.2倍,综合性能也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2.
聚氨酯弹性体作为一种高性能弹性体,综合性能优良,制品应用广泛,涉及建材、交通、机械、医疗等诸多领域。在聚氨酯弹性体配方优选方面,重点研究了HDI含量和PPG含量对聚氨酯弹性体拉伸性能和水解稳定性的影响。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随着HDI和PPG含量的减少,形成氢键区域吸收峰强度增强,表明弹性体内形成氢键数量增多。聚氨酯弹性体水解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HDI含量越高,聚氨酯水解稳定性越差,PPG含量越高,水解稳定性越好。  相似文献   

13.
针对聚氨酯抗菌改性的研究现状,按引入抗菌剂(基团)的方式不同,着重从物理共混和表面涂覆、化学共混及复合改性等3个方面综述了聚氨酯抗菌改性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国内聚氯乙烯共混增韧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我国聚氯乙烯共混增韧改性的研究现状。分别对弹性体及非弹性体的增韧机理、影响增韧效果的因素,以及最近取得的成果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5.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乳液的研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将甲苯二异氰酸酯加到聚醚二元醇和端羟基有机硅单体的混合物中进行反应,生成端基为异氰酸酯基的聚氨酯预聚体,用1,4-丁二醇进行扩链反应,之后用二羟甲基丙酸进行亲水扩链,然后用三乙胺中和,最后加水乳化,合成了一种有机硅改性聚氨酯乳液。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DSC,TGA,电子拉力试验机,吸水率测试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机硅改性的聚氨酯材料其耐水性、耐热性和耐低温性有所提高,本体的力学性能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6.
简述了废旧塑料的处理方法。着重介绍了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近年来废旧塑料再生利用的情况及部分公司废旧塑料的再生回收技术。在世界性节能和节约资源的浪潮中,我国有关部门与行业应努力借鉴国外经验,开发废旧塑料的再生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17.
刚性聚氨酯增韧改性环氧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环氧树脂(EP)中加入以对苯二甲酸二甲酯为原料合成的端羟基芳香聚酯及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刚性聚氨酯(PUR)增韧改性EP。用红外光谱表征了其反应,探讨了端羟基芳香聚酯含量、端羟基芳香聚酯与TDI摩尔比和固化剂用量对改性EP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改性EP的冲击断面。结果表明,在提高EP韧性的同时,改性EP的其它力学性能都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8.
利用汽车夹层玻璃生产中所产生的大量边角料聚乙烯醇缩丁醛(PVB)来改性硬质聚氯乙烯(PVC-U),以提高PVC-U的冲击性能,测试了PVC-U/PVB共混物的冲击性能、拉伸性能及加工性能,并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进行了断面形貌分析.结果表明,当100份PVC-U中加入5份PVB时,PVC-U/PVB体系的相容性较好,其冲击性能是纯PVC-U的2倍以上,而体系的拉伸性能变化不大,同时加工性能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丁苯热塑性弹性体的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0.
基于天然多糖的共混型可降解聚氨酯泡沫塑料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微晶纤维素(MCC)和淀粉(ST)两种天然多糖为填料,制备了共混型硬质和半硬质可降解聚氨酯泡沫塑料(PUF),利用材料试验机研究了其力学性能,通过土壤掩埋和需氧堆肥化两种手段研究了其降解性能。结果表明,MCC和ST可以以较大比例与聚氨酯进行共混,在硬质PUF(RPUF)中的质量分数可达23.3%,在半硬质PUF(SRPUF)中的质量分数可达20.0%;随着填料用量的增加,RPUF的压缩弹性模量和强度有一定提高,但冲击强度下降较大,SRPUF在保持其断裂伸长率基本不变的同时其拉伸强度有一定提高;随着填料用量的增加或降解时间的延长,PUF的生物降解程度提高;ST填充试样的力学和生物降解性能优于MCC填充试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