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复杂岩性储层孔隙结构以及微米孔喉的评价是目前测井解释深入到微观领域评价的新方向。基于核磁共振测井基本理论,提出将分段等面积法和相似对比法有机结合,构建利用T2谱计算伪毛细管压力曲线的模型。结合岩心实验数据,建立了孔径分布及最大孔喉半径等孔隙结构参数计算模型。与岩心实验结果对比表明,最大孔喉半径、排驱压力、饱和度中值压力等孔隙结构参数与岩心实验结果均具有较好一致性。利用伪毛细管压力与孔隙结构参数计算模型对PL地区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进行孔隙结构评价,展示了核磁共振测井在储层孔隙结构评价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2.
 文中介绍了四种利用核磁共振测井T2弛豫时间分布定量评价储层孔隙结构的方法,结合胜利油田A井实际资料的处理,对各种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孔隙度组分百分比法、相似对比法和平均饱和度误差最小值法没有考虑储层孔隙含烃对T2谱形态特征的影响。三孔隙度组分百分比法适用于孔隙结构较好或较差的储层和水层中评价储层孔隙结构,而对于孔隙结构中等的储层则失去其作用;相似对比法和平均饱和度误差最小值法只能用于水层中构造核磁毛管压力曲线以评价储层孔隙结构;而基于Swanson参数的核磁毛管压力曲线构造方法采用实际测量的核磁共振测井资料,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储集层中评价储层孔隙结构。通过与岩心资料对比,其结果的可靠性得到验证,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储层孔隙结构是评价储层油气含量和油气生产能力的关键,毛细管压力曲线是评价储层孔隙结构最主要的资料之一,但毛细管压力曲线是有限且不连续的,而核磁共振测井可以连续地提供储层孔径分布信息。针对无点对点岩心刻度的核磁共振测量井,采用J函数刻度法建立了利用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τ2)谱构造伪毛细管压力曲线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对盐定地区三叠系延长组9油层组进行了实际处理,构造的伪毛细管压力曲线反映该区地层孔隙结构属于C类储层,主要特征是储层分选好,裂隙均匀细偏度,排驱压力小于1.0MPa,中值压力小于10MPa,最大进汞饱和度70%~90%,与研究区储层孔隙结构特征一致。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砾岩储层具有低孔低渗、孔隙结构复杂的特点,电阻率测井在该类储层含油性评价中遇到挑战。考虑储层物性、含油性受成岩作用、沉积作用控制,根据孔隙度、黏土矿物含量将储层分为4类。利用饱和水T_2谱、压汞联测实验数据,分储层类型建立大孔隙、小孔隙的毛细管压力与T_2分布的转换关系,形成构建的饱和水T_2谱。通过对比构建的饱和水T_2谱与实测核磁T_2谱,提取视含油孔隙度、含油性敏感参数,交会形成流体性质识别图版。利用含油性敏感参数分储层类型建立含油饱和度计算模型。计算的含油饱和度与密闭取心含油饱和度相对误差仅为8.65%,满足测井解释对精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转换后的岩心压汞毛细管压力曲线反映了油藏条件下油柱高度与地层原始含烃饱和度之间的关系,通过毛细管压力曲线可以得到原始地层含油饱和度。引入拟毛细管压力曲线重构技术,实现了无取心井段毛细管压力曲线的求取,结合水淹后测井资料计算的剩余油饱和度,进行水淹层水淹级别评价。通过渤海中—高孔渗密闭取心井和调整井中的应用,证实该方法处理过程简单、方便,处理结果与岩心分析结果吻合较好。该方法评价地层原始含油饱和度未使用电阻率,因此对于低电阻率油层原始含油饱和度评价也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海拉尔盆地布达特潜山裂缝性油藏油水层识别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摘要:布达特潜山油藏属于基岩浅变质裂缝性油藏,具有双重孔隙介质的储集空间类型,含油饱和度由基质孔隙含油饱和度和裂缝孔隙含油饱和度两部分组成。通过油气成藏过程的毛细管压力平衡理论,建立油藏高度与基质孔隙度函数关系,求取基质孔隙含油饱和度;并利用裂缝含油饱和度测定的经验参数,计算出潜山油藏双重孔隙介质储层的总含油饱和度;通过对工区不同断块生产井试油、试采及初期产液性质与相应射孔层段的测井响应特征统计与对比分析,依据测井曲线计算储层基质孔隙度、裂缝孔隙度以及储层的总含油饱和度,并分别与电阻率曲线参数进行交会,建立不同断块油水层解释图版,并划定油层、水层、油水同层的解释标准;将工区各井油水层解释结果应用于油藏生产动态和油水界面系统分析,将布达特潜山油藏划分为四个油水系统,每个油水系统内部均表现出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与油藏地质特点及储集层类型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应用效果好,对潜山油藏开发和方案调整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核磁共振评价致密砂岩储层孔径分布的改进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心核磁共振(NMR)的T2分布可反映致密砂岩岩样全部孔隙信息,毛细管压力曲线只能反映一部分孔隙信息。提出改进方法,通过对长庆油田致密砂岩储层24块岩样核磁共振T2分布和毛细管压力曲线分析,消除致密砂岩储层微孔隙对T2分布贡献后,研究剩余T2分布与毛细管压力曲线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转化系数比较准确的经验公式。核磁共振T2分布得到的伪毛细管压力曲线的改进方法可完整反映致密砂岩的孔隙结构。实例验证表明,该方法能明显提高致密砂岩储层毛细管压力曲线的构造精度。  相似文献   

8.
含凝灰储层原始含油饱和度测井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油田南一段储层普遍含凝灰,孔隙结构复杂,准确确定储层原始含油饱和度难度大。通过岩心分析、薄片、岩电实验等资料系统分析了凝灰质储层的特点及其测井响应特征,探索了凝灰质含量的计算方法,形成了针对含凝灰储层的原始含油饱和度测井评价方法。研究表明,当孔隙度相同,地层因素与凝灰质含量成正比;地层因素与孔喉半径比和孔隙曲折度成正相关;应用阿尔奇公式采用变参数的方法可反映储层孔隙结构变化,能够很好地确定含凝灰储层的原始含油饱和度。  相似文献   

9.
储层原始含油饱和度评价新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毛管压力曲线是用来评价储层孔隙结构和储层原始含油饱和度的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对毛管压力曲线形态特征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种利用砂岩渗透率逐点构造毛管压力曲线的新方法,该方法适合于各种不同类型岩石的毛管压力曲线的构造。利用构造的毛管压力曲线实现对油藏原始含油饱和度的连续评价,与测井解释的含油饱和度相比,计算结果的绝对误差为1.46%,相对误差2.5%。  相似文献   

10.
在油、气勘探过程中,常会碰到如何圈定低电阻率产油层这一难题。恰当地识别和定义这些储层对开采地下储量是非常关键的,在沉积环境下,薄层砂岩、泥岩交互排列的地层中薄砂层含烃是这种储层的典型例子,发射器和接收器与井轴平行排列的常 规感应测井仪可以测井基于泥岩的低电阻率,有多个发射器和接收器的仪器可以直接测井用来计算薄砂层中含烃最所需的地层水平和垂直方向电阻率。在Shell TechnologyEP的主持下,BakerAtlas开发和试验了应用这种技术的新型感应测井仪,这种仪器由三组相互垂直的发射、接收器器组成,它能够测测出计算地层水平和垂直方向电阻率所需的所有数据。这种仪器的样机在好几个油田进行试验,其中有阿曼石油部开发的阿曼迈尔穆勒油田。在这个油田的两西部海马油藏,毛细管压力曲线和产量测试表明常规电阻率仪器所测出的含油饱和底偏低。尽管储层中含砂超过90%、其中水平方向被导电的黄铁矿所覆盖的毫米级厚度的云母被一是抑制常规仪器测量电阻率的主要因素。其质量方面看,这种模型可多参数感应测井仪测出的高垂直电阻率得到证实。由垂直电阻率计算出的含油饱和度比用常规应测井仪测得的含油饱和度要高。这种较高的含油饱和度与从毛细管压力曲线上得出的含油饱和度更比用常规应测井仪测得的含油饱和度要高,这种较高的含油饱和度与从毛细管压力曲线上得出的含油饱和度更为接近。从西海马油藏和其他油田得到的解释结果证实了这种新的感应测井仪能在低电阻率层段上找出产油层。  相似文献   

11.
砂岩储集层孔隙结构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林景晔 《石油学报》2004,25(1):44-47
在Pittman提供的方法基础上,提出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参数“峰点孔喉半径”(r峰)的新概念,并明确了其物理意义.研究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与油气运聚关系,结果表明,汞饱和度小于20%范围内的参数都与油气二次运移有关,而汞饱和度大于30%的孔隙结构参数是与油气聚集成藏有密切关系.在大庆长垣以西地区的扶杨油层的实际应用表明,在齐家—古龙凹陷周边,峰点孔喉半径为0.13~1.5μm的储层是油气成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2.
目前,复杂储层孔隙结构评价主要是依靠岩心实验分析和测井新技术,而基于常规测井资料的复杂储层孔隙结构评价仍是难点。以压汞毛管压力曲线实验数据为基础,实际分析了不同压力下进汞饱和度与储层物性参数之间的关系,进汞饱和度与储层孔隙度、渗透率之间存在较好的关系,并且不同孔隙类型储层之间关系差异明显。在此认识的基础之上,采用流动带指数法将区域储层划分为4类,分别建立了不同类型储层的伪毛管压力曲线预测模型,根据毛管压力曲线衍生得到了注汞效率以及平均毛管半径可以较好地连续评价复杂储层孔隙结构特征,为复杂储层开发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成藏动力对束缚水饱和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束缚水饱和度是评价油层含油性的重要参数之一。前入研究普遍认为,砂岩储层的束缚水饱和度与砂岩类型、孔隙度和孔隙结构有关,粒度中值和孔隙度的影响最大。笔者认为,束缚水饱和度不仅取决于储层本身,还取决于储层之外的其他因素,其中成藏动力是决定其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砂岩储层为孔隙型储层,它由微孔隙与有效孔隙组成。微孔隙完全被束缚水占据,流体在微孔隙中不能渗流;有效孔隙中充满油、气和水,水又分为可动水与束缚水,束缚水为亲水岩石孔壁及孔角上的薄膜滞留水。当有适当的外力驱动时,这部分束缚水是可以流动的,其含量取决于成藏动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14.
基于孔隙分形特征的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储层孔隙结构对低渗透储层的渗流能力和油气产能有重要影响,是低渗透储层研究的热点。 目前,急需一种在储层宏观尺度上反映强非均质性储层孔隙结构优劣的储层孔隙结构定量评价方法。 以塔南凹陷白垩系低渗透储层为例,在薄片观察、孔渗测试和毛管压力测试的基础上,将分形算法应用于储层孔隙结构评价,建立了利用压汞测试求取孔隙分形维数,进而定量评价储层孔隙结构的方法。 研究认为,该区发育粗态型、偏粗态型、偏细态型和细态型 4 种类型孔隙结构。 利用毛管压力对数与润湿相饱和度对数的线性关系可求取孔隙分形维数,且分形维数越小,孔隙结构越好。 结合薄片和试油资料建立了该区孔隙结构分类的分形维数标准,同时发现该区储层非均质性强,部分样品整体分形特征不明显,储层中的大孔隙和小孔隙均具有良好的分形特征,但是具有不同的孔隙结构特点,表现为毛管压力与润湿相饱和度关系的分段性。  相似文献   

15.
储层岩石孔隙结构特征研究方法综述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陈杰  周改英  赵喜亮  何成 《特种油气藏》2005,12(4):11-14,i0007
岩石孔隙结构特征是影响储层流体(油、气、水)的储集能力和开采油气资源的主要因素,因此明确储集层岩石的孔隙结构特征是充分发挥油气产能和提高油气采收率的关键。介绍了研究储层岩石孔隙结构的方法:室内实验(毛管压力曲线法、铸体薄片法、扫描电镜法及CT扫描法)和利用测井资料(电阻率测井资料和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评价岩石孔隙结构的两大类方法,综合分析这2类方法的优越性和不足,并指出利用电阻率测井资料研究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致密砂岩微观孔隙结构参数对有效应力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致密砂岩气层孔喉细小,开发过程中孔隙压力下降导致储层孔喉体积压缩,使得气层渗透率快速降低,储层损害问题十分严重。鉴于常规毛细管压力测试不能反映开发中有效应力增加时储层岩石孔隙结构的变化情况,故引入有效应力单面进汞毛细管压力测试对原地应力条件致密砂岩孔喉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测定有效应力为5 MPa、15 MPa和25 MPa的单面进汞毛细管压力参数,并与相应常规四面进汞样毛细管压力曲线参数对比,结果表明同一汞饱和度条件下单面进汞毛细管压力高于四面进汞,毛细管压力曲线表现为向右向上发生偏移,且随有效应力增加曲线的偏移程度增大。与四面进汞相比较,单面进汞排驱压力和饱和度中值压力增加,最大进汞饱和度降低,孔喉分布单面进汞孔喉偏粗部分体积比例减少、偏细部分体积比例增加,孔隙度及渗透率值大大降低。对具有应力敏感特征的致密砂岩气层的开发而言,储层评价和储层保护技术方案设计应考虑原地有效应力条件下的孔隙结构参数。  相似文献   

17.
低渗透储层的油、水过渡带往往较大,可动流体通常为油、水两相,在常压密闭取心时,发生降压脱 气,油、水两相均有减少,导致密闭取心饱和度求取困难。生产中通过蒸发实验对此进行校正,而未进行蒸 发校正的区块往往导致昂贵的密闭取心资料的浪费。通过采用一种不需要进行蒸发实验的低渗透储层密 闭取心饱和度校正方法,即根据储层品质指数与密闭取心饱和度的散失量有良好的相关性,利用储层品 质指数对储层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型的孔隙结构储层的校正系数进行研究,以获取不同的校正系数。经分 析化验和生产动态数据验证,该方法对低渗透储层原始含油饱和度求取有较好的效果。因此将未作蒸发 实验的密闭取心资料充分利用,获得了准确的原始含油饱和度,为测井解释饱和度提供了对比标准。  相似文献   

18.
基于储层岩性、物性、孔隙结构以及油藏的油柱高度等因素的分析,高邮凹陷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含油饱和度主要受储层物性差、油柱高度低影响。利用毛管压力曲线特征将阜宁组阜三段、阜二段和阜一段低渗透储层分为4类,建立了不同类型储层的岩电参数,并发现岩电参数m和n值随胶结物成份和储层物性变化具有不同的规律。在确定低渗透储层的含油饱和度时,需要综合利用岩心直接分析结果、毛管压力曲线的J(Sw)函数法和沃尔法、以及基于不同类型储层岩电参数的测井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   

19.
微观孔隙结构是控制渗流特征的内在因素,渗流特征是微观孔隙结构的外在表现.借助高压压汞测试技术,获取表征页岩油储层孔喉大小、分布及连通性的微观孔隙结构参数,分析不同尺度孔喉对渗流能力的贡献程度.基于稳定流法,建立页岩油单相渗流曲线,分析岩石渗透率、地层原油黏度对渗流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