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异常高压有其特有的分布规律。目前,上三叠统异常高压的成因机制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欠压实作用;生烃增压作用;粘土矿物脱水增压作用;构造抬升作用。不可否认,上述引起上三叠统地层增压的作用在局部范围内客观存在,但这几种成因机制难以确切地解释这种异常高压的分布特征,有些方面还存在矛盾。通过对上三叠统一侏罗系地层的沉积、成岩作用及构造断裂活动的分析认为: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地层异常高压的这种分布特征是由两种主要的地质作用所控制,一种是中侏罗世沙溪庙组的快速堆积作用;另一种是断裂构造活动的释压作用,即,地层高压是由沙溪庙组最大沉积厚度分布区(坳陷区)和断裂构造欠发育区联合控制。  相似文献   

2.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异常高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异常高压有其特有的分布规律,目前上三叠统异常高压的成因机制归纳起来有4种欠压实作用、生烃增压作用、粘土矿物脱水增压作用、构造抬升作用。不可否认,上述引起上三叠统地层增压的作用在局部范围内客观存在,但这几种成因机制难以确切地解释这种异常高压的分布特征,有些方面还存在矛盾。文章通过对上三叠统—侏罗系地层的沉积、成岩作用及构造断裂活动的分析,认为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地层异常高压的这种分布特征是由两种主要的地质作用所控制一种是中侏罗世沙溪庙组的快速堆积作用;另一种是断裂构造活动的释压作用。即地层高压区是由沙溪庙组最大沉积厚度分布区(坳陷区)和断裂构造欠发育区联合控制。  相似文献   

3.
针对舞阳陆相盐湖凹陷特定的盐泥互层地层结构和盐岩封隔层的特殊性。从凹陷内异常流体压力的分布特征出发,探讨其形成的主要机理,浅部异常压力体系成因与快速沉降造成不均衡压实和构造挤压引起的压应力增加有关,中部则主要盐岩封闭性使泥岩中的流体在沉降过程中不能排泄出而在欠压实泥岩中形成的压力应的增加有关。深部主要与凹陷快速沉降、水热增压和有机物转化成烃综合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地层超压为油气运聚的主要动力之一。为研究川西地区三叠系-侏罗系超压体系的分布、成因机制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贡献作用,开展了以岩石综合压实模型和差应力模型为基础的成因机制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地区上三叠统-侏罗系的超压在垂向上的分布存在4种形式:钟形、纺锤形、阶梯形和复合型,分别分布于推覆体前缘、川西南、川西北和中部地区,前2种对流体的保存能力较弱,而后2种对流体具有较强的封存能力。②中部、北部为上三叠统的超压中心,而侏罗系的超压中心位于中部地区,超压强度向四周递减,龙门山前缘地区维持静水压力。③川西地区地层压力的发展经历了沉积超压发展阶段(晚三叠世-始新世)和构造超压发展阶段(渐新世-现今),其中晚三叠世-早白垩世为沉积超压增压阶段,晚白垩世-始新世为沉积超压消散阶段。④现今的超压由残余沉积超压和构造挤压增压叠加而成,中部和北部地区的超压成因中,构造挤压增压的贡献占比为30%~60%,而南部则大多由构造挤压增压所致。残余沉积超压主要由燕山中、晚期的生烃作用形成。该研究成果对寻找超压型油气藏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川西北地区上三叠统异常高压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川西北地区梓潼坳陷上三叠统异常高压的研究,利用钻井,测井,测试等资料识别异常高压,分析了该区异常压力的成因,认为主要由欠压实作用,上三叠统生烃作用,粘土矿物脱水作用及构造运动所造成,同时,探讨了异常压力与油气聚集的关系,认为封存箱顶部是油气藏形成的有利部位,压力降低区有利于具规模的油气藏形成,建议勘探方向应向地层压力下降的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6.
针对舞阳陆相盐湖凹陷特定的盐泥互层地层结构和盐岩封隔层的特殊性,从凹陷内异常流体压力的分布特征出发,探讨其形成的主要机理,浅部异常压力体系成困与快速沉降造成不均衡压实和构造挤压引起的压应力的增加有关,中部则主要与盐岩封闭性使泥岩中的流体在沉降过程中不能徘泄出而在欠压实泥岩中形成的压应力的增加有关,深部主要与凹陷快速沉降、水热增压和有机物转化成烃综合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舞阳盐湖盆地地层压力特征与成因机理探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针对舞阳陆相盐湖盆地盐泥互层的地层结构特殊性,从盆地内异常流体压力分布特征出发,结合盆地埋藏史和热演化史,分析探讨其形成机理。压力计算结果表明盐湖盆地内异常流体压力可分为浅、中、深3套压力封闭体系:浅层为渐变过渡中等异常高压体系;中间盐泥间互发育段为多套低异常高压体系;深部为突变高异常压力体系。异常压力的形成主要与快速沉降造成不均衡压实引起的非渗透性岩层中流体不能排泄出的欠压实作用有关,还与水热增压、有机物转化成烃及构造挤压等有关。   相似文献   

8.
川西坳陷中段陆相地层压力演化及其成藏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川西坳陷中段现今地层压力分布、测井资料分析及超压成因机制探讨为基础,利用盆地模拟技术及其他定量分析方法恢复该地区的地层压力演化史,讨论增压机制的阶段差异性、不同机制增压幅度的差异性以及压力演化对天然气运移聚集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超压的主要成因机制有欠压实作用(晚三叠世早期—侏罗纪末)、生烃作用(早侏罗世末—新近纪)和构造挤压作用(白垩纪至今),构造挤压和生烃作用是现今须家河组超压的主要成因。侏罗系超压的主要成因是超压传递作用,主要发生在白垩纪以来构造活动强烈时期。超压是天然气运移的主要动力,超压产生的裂缝是天然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断裂输导和超压驱动促使了侏罗系"远源次生气藏"的形成。侏罗系压力系数高值区和须家河组中高超压带是该区今后勘探优选目标。  相似文献   

9.
四川盆地天然气成藏动力学初探   总被引:30,自引:6,他引:24  
四川叠合盆地是我国主要的天然气区之一。天然气成藏动力学是今后四川盆地天然气地质和勘探研究的重要内容。可将川西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视为一个完整的含气高压封存箱。川东地区在纵向剖面上存在两个压力封存箱,第一个压力异常带(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二叠系)为上部流体高压封存箱,第二个高压异常带(志留系)为下部流体高压封存箱,石炭系位于两个压力封存箱之间。生烃增压为上列封存箱内主要的升压机制。川西地区致密碎屑岩储层和川东地区碳酸盐岩储层初次运移排烃方式主要为垂向排烃,并且是在异常古高压驱使下通过封存箱破裂产生的混相涌流完成的。异常古高压是促使川西地区须家河组须二段和须四段储层流体调整并使天然气聚集成藏的动力。浮力和水动力(成藏动力)控制了川东地区天然气的成藏。  相似文献   

10.
东濮凹陷文留地区古近系超压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濮凹陷是一个受区域性应力拉张作用所形成的盐湖断陷盆地,文留构造位于该凹陷中央隆起带,构造内普遍发育超压。运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从压实不均衡、生烃作用以及盐岩封闭等方面分析了该区的超压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文留地区地层为正常压实状态,不存在明显或可识别的欠压实沉积过程,超压顶面与生烃门限相吻合,地层压力在巨厚的盐岩封闭层下完好保存,在深度剖面上表现为一种台阶式递进序列。生烃作用是文留地区超压发育的主要原因,盐岩封闭为超压的保存提供了良好条件,压实不均衡作用对文留地区古近系的超压贡献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侏罗系烃源岩生烃史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曹烈  徐殿桂  黄川 《天然气工业》2005,25(12):22-24
运用盆地模拟技术研究上三叠统及侏罗系各烃源岩层生烃特点、成烃贡献。在川西坳陷生气量计算方法上,利用BASIMS 4.5盆地模拟软件,定量化研究了川西8个构造区带的烃源岩生烃史。研究认为,主力烃源岩是上三叠统,其生烃高峰从中侏罗世起到晚侏罗世,结合川西致密化特点确定了油气成藏期,重塑了不同区带对应于生烃高峰时期的生气量和古构造。勘探实践证实:已发现气田基本都在燕山中晚期(生烃高峰)形成的这些古隆起带上。  相似文献   

12.
准南地区异常地层压力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根据实测渗透层压力数据、计算的泥岩压力纵向分布、预测的不同层位异常压力分布,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南部砂、泥岩地层异常高压的分布特征。在综合压实曲线的对比基础上,分析了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凹陷内渗透层异常高压非常发育,泥岩的地层压力分布既可与砂岩的实测压力相似,也可出现小于砂岩实测压力的现象,说明砂岩中的异常压力并非全由泥岩的欠压实作用引起。通过综合压实曲线的对比,可以确认不同井处的超压是否主要由压实作用引起。研究区异常压力的成因主要有压实与排水不平衡、构造挤压、高流体势承压、断层对水动力的垂向贯通,在不同地区,这4个因素所起的作用大小有所差别。概括而言,西部地区超压的成因以压实作用为主,东部则与构造挤压、断层活动导致的水动力贯通等有关。  相似文献   

13.
再议四川盆地西部坳陷深盆气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军 《石油实验地质》2008,30(2):109-114
四川盆地西部坳陷(简称川西坳陷),在盆地类型、烃源岩性质、源—储组合关系、储层致密等方面具备深盆气成藏条件。但川西坳陷是一个多期构造作用形成的叠合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大量排烃作用发生在储层致密化之前,天然气主要在水动力和浮力作用下运聚成藏,在成藏机理上与深盆气有本质差异。上三叠统同一套储层在区域上不具气水倒置关系,天然气聚集带特征明显,主要受燕山期和印支期古隆起控制,气水分布规律与深盆气大面积饱含气不同,其最高单井日水产量可达1000m3以上。川西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现今气藏类型主要以复合圈闭为主,含气丰度和地层水分布受圈闭内的裂缝及成岩储渗体控制,没有统一的气水界面。须4气藏可能是动态散失破坏的残余气藏,储量损失部分被地层水占据,含水丰度普遍较高。川西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常规机理成藏,经过了多期构造运动作用的叠加—调整—改造后,成为具有非常规气水分布特征的天然气勘探领域,不属于深盆气范畴。   相似文献   

14.
柴北缘冷湖-南八仙构造带从新近系到侏罗系普遍存在异常高压,且通常发育在欠压实泥岩中。柴北缘异常高压主要由欠压实作用、生烃作用及构造挤压作用形成。侏罗系原生油气藏和古近系、新近系次生油气藏的泥质岩盖层不仅是异常高压层,同时又具有较好的压力封闭,控制着油气在纵向上的分布,异常高压层下方是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异常高压层是柴北缘地区一种良好的封盖层。研究柴北缘地区异常高压的特征、成因以及对油气的封闭作用,对该区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分布及成藏特征   总被引:35,自引:9,他引:26  
川西坳陷自晚三叠世以来,经历了印支、燕山、喜马拉雅多期构造运动,导致了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岩石物性、构造特征、流体性质和地压场的多期次变化,油气运移聚集经多次反复而成藏。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富集带环绕彭灌生烃凹陷,在其东、西、北坡呈马蹄形分布,显裂缝系统构成天然气自然渗流的重要通道,天然气藏主要聚集在以早期构造为基础的各种复合圈闭中。综合源岩生排烃期-储层致密化期-流体充注储层时期-圈闭形成期的分析,川西坳陷上三叠统的原生气藏成藏期为印支中晚期-燕山中晚期。晚白垩世以后,储层整体致密化,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结束,油气被致密化作用所"封存"。喜马拉雅运动使区内产生强烈形变,主要表现为裂缝对早期致密化"封存"油气的活化作用。因此,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的成藏特征:早期"古构造"是天然气藏聚集的基础;中期"致密化封存"是天然气保存的条件;晚期"裂缝活化"是天然气富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主要为浅海—深水陆棚相沉积,分布面积广,厚度大。龙马溪组页岩气高产层段地层压力均为异常高压,研究认为,欠压实增压、矿物成岩作用、构造挤压和有机质热演化增压,是造成该层异常高压的主要因素。异常高压对页岩气藏的影响,一方面,能够全面抑制烃源岩热演化,使生气镜质体反射率下限上移;另一方面,能减缓压实等成岩作用,使储集层保存相对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并通过诱导有机酸的溶蚀和岩石有效应力的减小,形成次生孔隙和微裂缝,提高了储集层的渗流能力,但对压裂改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随着地层压力的增高,吸附气的含量也会随之增加,使得页岩气藏含气性更佳。总体来说,异常高压有利于页岩气的富集。  相似文献   

17.
关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致密、气藏超压的相关研究较多,但是对于致密储层的形成机理、异常超高压的展布特征与形成机制、热演化作用对大规模致密气聚集的影响等研究则尚不够系统和深入。为此,利用近期获得的大量钻井资料,研究该区须家河组三段(以下简称须三段)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结合烃源岩热演化和成岩作用演化分析储层致密的原因;在分析气藏流体温度压力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构造运动分析气藏超压的形成机制;最后在归纳总结大型超压气藏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大规模超压天然气聚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须三段极致密储层是强成岩压实与沉积物提供大量碳酸盐岩碎屑导致的强钙质胶结的共同结果 ;②须三段储层经历了深埋下的高热演化,储层最致密的地区既是热演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也是致密气的主要发育区,超高压致密气的形成受强成岩作用以及白垩纪末期高热演化的影响明显;③剑阁地区须三段砂/砾岩成岩压实使孔隙度下降了20%,安县构造运动使龙门山隆升为须家河组沉积提供的大量碳酸盐岩物源是碳酸盐胶结导致储层致密化的重要原因,使孔隙度损失了10%~20%;④该区坳陷带气藏异常高压的形成并非构造挤压造成的,而是因断裂不发育、生烃增压与构造反转导致泄压不畅所致,形成极致密储层超高压发育区;⑤龙门山、米仓山断裂带前缘断裂发育导致压力释放,为常压区,储层物性也好于坳陷带。结论认为,该区大规模超高压致密气藏的形成机制复杂、影响因素多样,紧密的源储组合关系、白垩纪末期的高热演化生烃增压、喜马拉雅期构造反转与地层隆升剥蚀、圈闭围岩极好的封闭能力所引起的极致密储层泄压不畅等原因,造就了该区异常超高压天然气的大规模聚集。  相似文献   

18.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成藏年代学特征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可划分为两套生储盖组合:下部组合的生排烃高峰期为晚三叠世中晚期;上部组合的生排烃高峰期为晚侏罗世。导致须家河组储层致密化的原因:一是机械压实;二是自生矿物充填。须家河组储层致密化时期为中侏罗世上沙溪庙期末至晚白垩世。流体包裹体指示须家河组二段气藏的主要充注时期为须家河期须四时末至中侏罗世末。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在川西坳陷形成了多期次的圈闭,以燕山期形成的大型古隆起与油气运聚匹配最好。综合源岩生排烃期、储层致密化期、流体充注储层时期、圈闭形成期,可以确定川西坳陷上三叠统的主要成藏期为印支中晚期—燕山中晚期。  相似文献   

19.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储层流体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储层具有正常压实和欠压实两种类型。压实过程恢复后的古流体动力场表明早侏罗世末期上三叠统流体主要向两个低势区和川中方向运移,晚侏罗世末期与其具有相似性。川西西北侧江油地区、川中绵竹、孝泉一带及川西南三苏场、苏码头和三大湾地区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